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孟子、荀子、庄子,面对世界的三种人格

2024-05-21文化

最近在读鲍鹏山先生的【风流去】

其对孟子、荀子、庄子三人的人格和思想解读颇有见地。

这三位圣人不同的人格秉性影响了他们对世界的看法以及一生的命运。

孟子刚烈清高,嫉恶如仇,为了振兴儒学与百家为敌,只愿做王者师、大丈夫,而不愿做拘泥于俗务的官僚。然而曲高和寡,这种性格导致其政治主张无法被任何一个国君接受,即便是最礼待他的齐宣王也不敢推行孟子眼中纯粹的王道仁政。

毕竟在铁血争雄的战国时代,生存是第一要义,一个轻徭薄赋、文质彬彬的国家根本无法阻挡讲求武功、嗜战好胜国家的铁蹄。战国早年秦孝公对商鞅说的话无疑是道出了每个诸侯王的心声:「帝王之道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已成帝王乎?」

当理想主义碰到现实主义,往往是理想主义败下阵来。

语曰「识时务者为俊杰」,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识时务者就不是英雄豪杰,某种意义上讲,像孟子这样的不识时务者恐怕还更值得我们尊敬一些。因为正是孟子,在那个专制不断加强,民权不断削弱,礼崩乐坏、道德不断沦丧的时代,敢于逆时代潮流而动,喊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疾呼人们要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他就像个血气方刚、少不更事、认死理、不屑于世故圆滑的少年,敢跟充满肮脏污秽的世俗做不妥协的斗争。

荀子公允平和,人情练达,比之孟子少了许多孤傲和清高,能够审时度势,顺势而为。为了能让儒学受到世俗权力的重视,他愿意自降知识分子的身份,做帝王将相的幕僚。为此他专门写了【臣道】告诉世人该如何做个优秀的臣子。甚至打破了儒生不入秦的惯例,在秦相范雎面前兜售儒学,拍了秦国不少马屁。最后还把自己最有出息的学生之一——李斯送给了秦国。

荀子是识时务的,君主专制的强化是古代农业民族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理论必须服务于现实才有生存发展的空间。「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他才不要做祖师爷孔老夫子那样伤今吊古的复古派,也不要做孟子那样不切实际的天真派,他要让儒学搭上大一统时代的列车,在世俗权力的支持下光耀千古。

他就像个精于世故、老谋深算、成熟稳重的中年人,能够忍辱负重,善于委曲求全,尽最大可能在与各方势力的周旋妥协中达到自己的目的。

然而,即便荀子如此努力,为适应大一统中央集权的需要而构建出一套内法外儒的政治理论,也没有哪个诸侯国给予他足够的重视,唯一的实职也只是楚国春申君给的小小兰陵令。春申君死,荀子的政治生命也彻底结束,在兰陵郁郁而终。

如果说孟子的失败要归结于其性格过于刚烈,不会世故圆滑,那荀子的失败真可谓是生不逢时,要怪之于外了。其言也足以为天下法式,其行也虽孔子而弗过,但乱世里的那些上位者肉眼无珠,嫉贤妒能,埋没了荀子这位天降圣人。

可见人能成事,个人努力很重要,但也需要几分运气,受到天命的眷顾。

而当我们穷尽努力也得不到满意结果,深感挫败时,就不妨学习一下庄子的豁达乐观。

庄子一生清苦,只在漆园当过一段时间的公务员,而后靠打草鞋维生,日子苦到见魏王时都没身像样的衣服。但这并不影响其欣赏乡野田间的自然景观,在他充满想象力的寓言故事里,既有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的鲲鹏,也有渺小如尘埃的朝菌与蟪蛄,还有不自量力妄图挡车的螳螂。

凡人所厌恶的贫困生活,庄子却安之若素,甚至连楚王邀请他做宰相这样泼天的富贵来到他头上,他都要为了自由而将之抛弃。

在世俗的眼光里,一个人最大的本事就是赚钱或者搞权。没有财富和地位,甚至连妻儿老小的养育、自我的生存都困难,哪怕有天大的才华也会被鄙视为无用之人。我实在无法想象,壮年的庄子该是有何等的韧性和胸襟来面对周围人的鄙视和指摘,并且还能活得如此洒脱。

他就像个看淡功名利禄,人情冷暖,弃世厌俗的老者,贫富贵贱,生老病死于他而言都是过眼云烟。他比颜回还要甘于箪食瓢饮,即便是陪伴自己半生的妻子离世,他也能若无其事的击盆歌唱。而当一个人对世上的一切都满不在乎时,任何荣辱输赢都影响不到他的心情。

无怪乎鲍鹏山先生会在书中下这样的断言:「古代那些温习功课准备科考的士子们,他们桌子上摆着「四书五经」之类的高头讲章,但若我们去翻翻他们枕头底下,一定是放着一本【庄子】。」因为庄子用自己的文章和一生告诉世人,万事万物皆过眼云烟,大部分的痛苦都是由价值观带来的,其实只要活着就有资格拥有快乐。

人之于世,如果能将三圣的品格融而为一,我想也就足够应对世界带来的种种挫折和苦难。立志要有孟子式的激情和正义感,处世要有荀子的灵活与圆融,失败时要有庄子的豁达与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