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勿将【道德经】异化与曲解

2024-06-26文化

(左九龙)基于对道德经的文化历史背景的了解,通过对道德经第一、第二、第三章的读书学习,我体会到:道德经81章节每一个章节都表达出一个道,并以德贯穿始终。关于健康的话题,人们常说,一没有了,后面再多的零也没有用。对比想象,一就是道德经的德,零就是道德经的道。德没有了道也就不重要了。并非一般人而言的「道是看不到的」,我的理解是道的作用是无穷无尽,好比数学里的零并不代表没有。有了一,零可以无穷无尽的添加到各行各业。

【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源。道德经的道究竟是什么?现代中国人承认的基本原则是理,道德经讲的「道」就是中国古代的理。治理国家应讲理,也就是明道。修身养性要讲自然法则,也就是明道。人际和谐相处要讲理,也就是明道。道德经的奥妙就是哲学最高范畴的「理」,理就是哲学的「道」。中国人的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道德经】是关于人类行为的教科书。在【道德经】中能寻得教育智慧和心理疏导方法。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道德经】对西方文化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能使西方文化得以更新的动力和活力的源泉。中国古代道家哲学和其它所有社会科学都有一些互补关系。

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之后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吏,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道德经】的成书至少在战国中期以前。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万物之理,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价值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方法之「悟」。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质」、思虑的「精神」、理性的「规律」,还是构成人体及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能量,同时也具有生理机能的含义。道是造成宇宙万物的源头根本。常理之道是社会生活之「感悟」,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之中,是一种普遍认同的社会规律或习俗习惯,受到伦常关系的制约。【道德经】一系列主张和思想内容恰好契合了温、良、恭、俭、让的君子人格,反对暴烈,主张道法自然,反对乱作为、粗暴干预;主张俭朴,反对奢靡;主张谦虚、忍让、不争、低调、涵容,反对张扬和高调等。

道德经的立言宗旨是:补偏救弊,即弥补偏差,救治弊病。辨别清楚事物发展规律,才能提高认知能力,通过弥补不足,纠正错误。

道德经之道:知行合一。知:是把握好富贵尊荣的度,不能凭空思索。行:是不能糊里糊涂随性做事。要言必行、行必果。

道德经之妙:觉察因果。不断强化思维规律的逻辑性。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第一个道是指「知」,第二个道是指「行」,第三个「道」是指践行知行合一的「德」。「玄之又玄」解释为「因果关系」。众妙之门指「一切事物因果关系的逻辑路径」

第二章之道:比喻说明「西方人恋爱之道是跪地献花和我爱你」「中国人恋爱之道是羞涩腼腆和暗送秋波」

第三章之道:举例说明「西方教育是利益最大化和人格个性化」「中国教育之道是启智、育心、匡德」。

第三章的圣人是指用道德感化人的人为圣人。贤人是指用财务感化人的人。也就是以德分人谓之圣,以财分人谓之贤。不尚贤使人不争是指推崇以财务感化人才能避免民众嫉妒和担忧。「虚其心」是指「去掉私心」,「实其腹」是指「充实内心」,这里的腹是指心,与肚子里的肠子没啥关系。「弱其志」是指摒弃幻想。强其骨的骨是指「刚健品格,有骨气」,并不是一般人所解释的「筋骨体魄」。

目前,道德经缺少一个共同的解释基础,形而上学的价值观是一个为少数人所分享的想法,他无法从最先立言的原理上经得起逻辑推敲,后人屡试不爽的自我推演的逻辑混淆本身就是一种致命的错误。知识具有它内在的统一性,社会学不断出现的知识分歧以及造成的教育乱象是学术研究中对「道德经」的亵渎,并不能反映真实的客观世界。快餐文化的泛滥,电子数码的冲击,导致中华汉字的基因功能异化,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流失。文化泡沫让人感受不到了汉语文字比喻义引申义的情感魅力。自毁文化基因无利于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传承和发扬。【道德经】【易经】【黄帝内经】等国学典籍的功能异化和曲解,应该引起大家的深思和警惕(202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