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池鱼
这是一个女人的真实故事。
她35岁,不想结婚,个人经济能力不错,早就买了车房,32岁的时候就已经提前还完房贷跟车贷,如今也攒了一笔钱。她也说了自己不想结婚的原因:不适合结婚。
在她看来,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结婚。
她说:我从小不适合跳舞,当时我父母送我去学过,但我花了几万块钱学出来的东西,还不如我邻居的女儿学一节课,我没有这方面的天赋,不管怎么学,看着动作依旧很僵硬,所以后来我就放弃了。我感觉结婚也如同跳舞。当然结婚倒不是说一定要有天赋,而是我认为结婚总归是需要一些适合结婚的品质,没这么简单, 婚姻里需要承担的责任,比我想象中要多很多,我害怕自己做不好这个身份。我不喜欢做饭,不喜欢洗碗,不喜欢做家务,我也觉得孩子比较吵闹。因此,我不想结婚。
而在她看来,适合结婚需要的品质有很多,比如一定的付出意识,换位思考的能力,共情能力,包容能力等等,这些在婚姻里都是需要的。
并且,两个人都要有这种意识,前期共同给婚姻输血,共同去经营婚姻,如今才能让婚姻本身具有相应的力量,反过来成为彼此的避风港。
她认为自己是偏向于自私的性格,也不确定自己能够教好一个孩子,更不敢保证自己能够遇到一个好的爱人。
因此,对于婚姻的慎重,让她的选择面变得很窄。
既然不结婚的话,她肯定早早就在规划自己的养老问题,除了自己在攒钱,一定程度上,她也把希望寄托在哥哥的2个孩子身上,也就是她的侄子侄女。
她平时对2个孩子很好,每年基本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要花2万左右,给孩子买衣服买学习资料,买各种玩具,有时孩子要学习一些才艺,她也会出钱,反正她目前的经济比较宽裕。
她想的是:我对这2个孩子好一些,只要他们心里有我这个姑姑,我老了以后,能够偶尔来看我一下就行。
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她的想法。
她8岁侄女的一句话,让她明白自己的天真。
有次,她带着8岁的侄女出去玩,给她买了很多的东西,她的侄女还要买一个玩具,她看着已经买了不少,就说下次再买,然后她8岁的侄女说: 姑姑,反正以后你的钱都是我跟哥哥的,我现在就要买!
她当时听到这句话,惊呆了,回去以后就开始反思自己。
她不明白,自己这些年对孩子的付出,难道换来的就是这样的结果?
从此以后,她开始有意疏远2个孩子,不再像以前一样掏心掏肺,而是更多把重心放在自己的生活上。
她甚至开始思考: 自己现在已经有相应的经济实力,年纪也还不算大,要不要再生一个孩子?
这个困境,其实是不少年轻时想着不结婚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开始重新思考的问题。
他们把一些期待放在兄弟姐妹的孩子上,希望等到自己老了以后,能够偶尔有年轻人作为一些帮衬。
当然可能有的人此时要说,难道养孩子就是为了养老吗?肯定不是这样的。
而是当你真的到了生命的某个阶段,很多依靠是被动的。到时候由不得自己,年轻的时候身体好,吃啥啥香,想去哪儿就去哪儿,自然不会有这种感悟,但是年龄稍长一些后,很多想法会在潜移默化中,随着个人的见识发生新的改变。
他们也会逐渐发现,这种把老了以后可能会产生的一些问题,寄托在别人的孩子身上,似乎并不现实。
这其中的考验太多了。
事实上,一个8岁的孩子,她会有这样的想法,肯定不是她自己得出来的结论,而是她的父母,她周围的亲人,不止一次地给她强调这句话。周围人的教育,于是在孩子的心中形成固定的思维,孩子也没什么心机,就把这话直接给说出来了。
生活中很多情况,就是大恩如大仇。
当你对别人的孩子太好,最终会换来怎样的结果,由不得你自己预判。
有的人懂得感恩,但是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对方感觉一切是应该的,在这前提上可能还会嫌弃你给得不够多,甚至会觉得你有所图,这种付出可能是一个无底洞。
生活中我认识一个姐姐,她在没有结婚之前,也对侄子侄女超级好,给他们各种花钱。
当时她已经30岁,没有结婚,也是有着大致相同的打算。想着哥嫂都不错,万一以后自己要是真找不到合适的人,不结婚的话,老了以后希望侄子侄女能够在自己生病的时候,帮忙把一下关。
她说:我身边有老人,我看到过,真到那个时候,很多事自己真没法做主,就算花钱请人来照顾,那么关于请谁这个问题,也是需要年轻人帮忙把关的。
后来,她发现她的嫂子经常会让女儿的正常开销,来找她这个姑姑,比如有时要花什么大钱,交某种资料费,她的嫂子就会说:快去找你姑姑要钱!你姑姑反正没人帮忙花钱!
听得多了以后,她心里也会升起了不适感。
后来,她开始积极相亲,一年以后就结婚了,如今孩子已经出生。
人这一辈子,能够依靠的人并不多,真正依靠得住的人更是少之再少,自己的孩子都不一定能够绝对可靠,更何况别人的孩子呢?
因此,很多时候如果你把期待放到他人身上,肯定就免不得需要接受失望的结果。这就是人性。
人性在任何时候可能都禁不起高估。
你认为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