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曾经说: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我们的生活,就像是一片辽阔的大海,有风浪,有起伏。
如果我们随着生活的起伏而起伏,随着生活的忧乐而忧乐。
那么,我们的情绪就如同过山车一样。
大起大伏,时而升起,时而跌落,很难有宁静的时刻。
而唯有做庄子笔下的一只鲲鹏,懂得藏起自己,顺应环境。
当游于水中,就做一条自在游动的鱼;而飞于空中,就做一只振翅翱翔的鸟。
懂得敛藏自己,藏起身上的锐气,藏住心中的得失,融于生活,不露行迹。
这样,我们才能够保护好自己,也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藏起锐气:给自己以磨炼,给生活以时间。
我们都听过关于和氏璧的故事。
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发现一块璞玉。
卞和觉得这是一块价值连城的美玉,于是将璞玉献给楚王。
然而,从楚厉王到楚武王,玉工鉴别的结果,都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
为了献上这块璞玉,卞和甚至失去了自己的双膝。
于是,卞和日夜悲泣,热泪洒尽,继之以血。
到楚文王时,楚王再次请玉工加以甄别。
这才发现,这块璞玉果然是一块价值连城的美玉。
人生很多的际遇就像这块和氏璧。
当你信心满满,锐气满满的时候,却常常容易碰壁。
我们需要不断地去磨砺,不断地去展现,才能被理解,被认识,被接纳。
刘备在遇到诸葛亮之前已经经过了几十年的辛苦打拼。
当抵抗黄巾起义,刘备跟随大将军何进时,就立下战功,开始崭露头角。
后来,刘备先后投靠公孙瓒、曹操、袁绍,但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
直到四十多岁的时候,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来辅佐自己。
这时,刘备才从一路的摸爬滚打中渐渐看到曙光,找到了立身之地。
【诗经.大雅】说: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生活中有一点锐气很容易。
但是,藏起自己的锐气,一点一点地打磨,一步一步地前行。
不舍弃,不放弃,则需要很大的毅力和耐力。
就像唐代诗人温庭筠【商山早行】中所说: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真正的前行者,都是在不被看到,不被欣赏的孤独中,去踏出生命的印迹,去遇见自己的晨光。
藏住得失:放怀小利益,拥有大格局。
在战国后期,秦国和楚国成为分处于南方和北方的两个大国。
随着秦国的一步步崛起,张仪为秦惠文王提出了远交近攻,逐个吞并的策略。
为了阻止秦国的进一步东扩,秦国以外的各诸侯国形成合纵,联合抗秦。
这时候,张仪利用楚王近臣靳尚贿赂楚怀王,许以秦国六百里土地和金银珠宝,让楚国与齐国断交,破坏合纵。
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楚怀王利令智昏,答应了张仪的要求,与齐国断交,西面事秦。
而楚国也一步步落入张仪所设计的圈套之中,开始走向衰落,最后终致灭亡。
曾国藩说:
谋大事者,首重格局。
如果把目光仅仅局限在眼前的蝇头小利上,那么,就无法打开自己的思路和格局,也无法取得事业的成功。
藏于无形:以和为贵,不在无谓的争斗中消耗自己。
在禅宗历史上有这样的一桩公案。
禅宗六祖慧能正给弟子讲经。
这时候,一阵风吹来,旗幡随之轻轻飘动。
慧能的两个弟子由此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
一个说,是风在动。
另一个说, 不是风,是幡在动。
两个人争得不可开交,于是来问慧能。
慧能微笑地看着两个弟子,意味深长地说:
不是风,也不是幡,是你们的心在动。
生活中,我们常常为了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而与人计较,与人争斗。
结果往往两败俱伤,伤了彼此的和气,也破坏了自己原本拥有的好心情。
就像「风在动」,还是「幡在动」的争论一样。
当我们放下了自己执着的心,放下了与人争辩的心态,做到「心如止水,如如不动」。
我们就会看到彼此的相通,相近,进而达到相向,相知。
佛家说: 渡人先渡己。
当我们在力图说服别人,与人争斗之前,先试着去放下「自我」,不再执着。
能够说服自己,倾听别人,或许新的、良好的关系就会建立。
【庄子达生】篇曾讲过一个关于斗鸡的故事。
在庄子看来,那些一个个斗志昂扬,急于想要争斗的鸡 都不是斗鸡的高手。
而真正的高手,在于「善藏」。
乍一看上去,似乎没有斗志,没有立场。
而它的力量是在于内敛,将自己的力量藏于身内。
这样,它就不会在争斗中,轻易伤害自己。
人生就是如此,我们的生活不是为了那些与之争斗的人,为了消耗我们的事而来的。
【诗经】中说:
投以木桃,报以琼瑶。
藏起自己,看见别人,倾听别人。
我们也会在这样的看见和倾听中,收获微笑,获得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