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情感

认知过程维度模型

2024-01-12情感

认知过程模型就是思维模型,它是一切认知的基础。

一、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卢姆受到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在1956年,他领导一个委员会对教育目标进行了系统的分类研究后,把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首次公布出来。后又对原【布卢姆认知领域目标分类手册】进行了重新修订。

修订版的认知过程维度包含由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六个水平。共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层级。

【布卢姆认知领域目标分类手册】被认为是20世纪教育领域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科学心理学与教学相结合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六大认知过程类别都用动词形式表示,他们一起构成认知过程维度,描述了运用知识的方式或对知识施加的行为。认知过程维度是按照复杂程度的顺序排列的,具有一定的层级结构。

掌握较复杂的类别要求先掌握该类别以下的所有复杂程度较低的类别。例如学习知识第一件事情就是记住知识,记住知识之后才能去深入理解,只有理解后才能去应用知识。

认知框架的六个类别在复杂程度上也是有所重叠的。在框架中,「理解」类别的认知过程要比「应用」类别的认知过程低一级,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的,「说明」是理解中的一种情形,但它无疑比大部分简单「应用」的认知过程更为复杂。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认知过程中六个维度的说明与定义:

1.记忆 Remember:从长时记忆中提取知识

1.1 识别(Recognizing)
定义:在长时记忆中查找与呈现材料相吻合的知识
例子:识别美国历史中重要事件的日期
同义:辨认(Identifying)

1.2 回忆 (Recalling)
定义:从长时记忆中提取相关知识
例子:回忆美国历史中重要事件的日期
同义:提取(Retrieving)

2.理解 Understand:从教学信息中构建意义

2.1 解释 (Interpreting)
定义:将信息从一种表示形式(如数字的)转变为另一种表示形式(如文字的)
例子:阐释重要讲演和文献的意义
同义:澄清(Clarifying) 、释义(Paraphrasing)、描述(Representing)、转化(Translating)

2.2 举例(Exemplifying)
定义:找到概念和原理的具体例子或例证
例子:列举各种绘画艺术风格的例子
同义:示例(Illustrating)、实例化(Instantiating)

2.3 分类( classifying)
定义:确定某物某事属于一个类别(如概念或类别)
例子:将观察到的或描述过的精神疾病案例分类
同义:归类(Categorizing)、归人(Subsuming)

2.4 总结(Summarizing)
例子:概括总主题或要点(例如,书写录像带所放映的事件的简介)
同义:概括(Abstracting)归纳(Generalizing)

2.5 推断(Inferring)
定义:从呈现的信息中推断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例子:学习外语时从例子中推断语法规则
同义:断定(Concluding)、外推(Extrapolating)、内推(Interpolating)、预测(Predicting)

2.6 比较 (Comparing)
定义:发现两种观点、两个对象等之间的对应关系
例子:将历史事件与当代的情形进行比较
同义:对比(Contrasting)对应(Mapping)、配对(Matching)

2.7 说明 (Explaining)
定义:建构一个系统的因果关系
例子:说明法国18世纪重要事件的原因
同义:建模(Constructing models)

3. 应用 Apply:在情境中运用相关知识

3.1 执行(Executing)
定义:将程序应用于熟悉的任务
例子:两个多位数的整数相除
同义:实行(Carrying out)

3.2 实施(Implementing)
定义:将程序应用于不熟悉的任务
例子:在牛顿第二定律适用的问题情境中运用该定律
同义:使用,运用(Using)

4. 分析 Analyze:分解材料确定相互关系

4.1 区别 (Differentiating)
定义:区分呈现材料的相关与无关部分或重要与次要部分
例子:区分一道数学文字题中的相关数字与无关数字)
相关同义词:辨别(Discriminating)、区分(Distinguishing)、聚焦(Focusing)、选择(Selecting)

4.2 组织(Organizing)
定义:确定要素在一个结构中的合适位置或作用
例子:将历史描述组织起来,形成赞同或否定某一历史解释的证据
同义:发现连贯性(Finding coherence)、整合(Integrating)、概述(Outlining)、分解(Parsing)、构成(Structuring)

4.3 归因(Attributing)
定义:确定呈现材料背后的观点、倾向、价值或意图
例子:依据其政治观来确定该作者文章的立场
同义:解构(Deconstructing)

5. 评价 Evaluate:基于原则标准作出判断

5.1 检查 (Checking)
定义:发现一个过程或产品内部的矛盾和谬误;确定一个过程或产品是否具有内部一致性;查明程序实施的有效性
例如:确定科学家的结论是否与观察数据相吻合
同义:协调(Coordinating)、查明(Detecting)、监控(Monitoring)、检验(Testing)

5.2 评论(Critiquing)
定义:发现一个产品与外部谁则之间的矛盾;确定一个产品是否具有外部致性;查明程序对一个给定问题的恰当性
例如:判断解决某个问题的两种方法中那一种更好
同义:判断(Judging)

6. 创造 Create:将要素重新组织在一起

6.1 产生(Generating)
定义:基于准则提出相异假设
例如:提出解释观察的现象的假设
同义:假设(Hypothesizing)

6.2 计划(Planning)
定义:为完成某一-任务设计程序
例如:计划关于特定历史主题的研究报告
同义:设计(Designing)

6.3 生成(Producing)
定义:生产一个产品
例如:有目的地建立某些物种的栖息地
同义:建构(Constructing)

信息参考:[美] B.S.布卢姆 (1986)【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 | [美] 洛林·W.安德森 (2009)【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

二、中国传统的道法术器模型来理解:

中国传统道家的「道法术器势」概念和模型,可以非常恰当地用来描述产品经理的能力层次:

对于这几个概念,没有特别权威性的定义,百度百科上给出的解释如下:

  • 「道」即万物变迁循环中亘古不变的规律,在个人层面就是人生境界和价值观,判断坏美丑喜的标准,是生来就有的天赋,不易改变,只能靠长期修养去领悟;
  • 「法」是一套规则体系和原理原则,是实现价值观的指导方针和思路,可因事物内在的变化规律而变化,可通过对长期实践的思考和归纳总结而得出。
  • 「术」是在规则体系指导下的具体操作方法,只要指导原则(法)不变,具体方法可千变万化,术可通过练习获得,亦可通过对法的推理而产生。
  • 「器」是产品、工具,是道的法理中进行的一种产出结果。比如我们经常说的「以器载道」,就是用最终的物理上能体现的东西。
  • 1. 模型五要素的概念

    虽然这些具体的概念大家认知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大体的方向和理解还是基本一致的,而借用到产品能力上,这些概念可以在产品设计领域内获得更具象的定义:

    (1)道: 包括但不限于价值观与世界观等关于现实世界如何运行和组织的规律性的认识。

    这里的道就是产品经理本质中描述的包括价值观、世界观、乃至人生观,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个人知识体系和对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比如你相信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更有效;相信大规模效应还是小而美的多样经济;是否应该用个人隐私交换便利性;技术是否中立;对异性或同性关系的观点;个人的兴趣与爱好等等。

    这些认知决定了我们的主导产品的底层代码,而他们正确与否、价值大小,也往往决定了产品前途与方向。

    (2)法: 指导将认识到的规律和要素再组织用于产品重构现实活动的一般性规则系统。

    这个层面就是指做产品的系统性方法论,即通用的、具有实践性的方法框架。之所以称为「方法论」,就是它能够适用于对不同行业、领域、类型、形式的产品工作,都能提供有效的指导。这是因为通过对不同行业、领域、产品形式的相同、类似问题进行本质性分析(洞察与结构),并抽象(解构与重构)出这类问题的共性要素以及之间逻辑关系和规律,我们可以给出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性规则(本质上也是一种产品设计过程,技术角度通常叫这种一般性原则为模式、范式)。

    针对某个领域的同类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结合这个领域的特定条件,使用这套方法论快速地给出解决方案,解决我们实践的中的问题。具体实例后文会有详述。

    (3)术: 不具有通用性的,依赖特定产品、领域、环节的设计经验与技巧。

    日常工作中,产品经理通过之前的工作经验或竞品的情况,给出的一些方案,往往就是「术」的范畴。术的特点就是往往限于特定领域、时间、形态,甚至是产品和设计的个人偏好,呈现出较强的易变性。

    比如当时间或者领域变化,之前的解决方案往往就不再适用,或者需要大幅度修正。后面接手的产品经理往往把产品修正成前任改版之前的样子,这种极端的情况估计有一些朋友并不陌生。

    (4)器: 产品设计和实现中使用的各种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古人的哲理。学会使用恰当的、高效的工具,才能够有效乃至高效地完成产品设计需要进行分析、设计、实现、追踪反馈的工作。

    这里的工具主要包括2种:一种是入门产品经理最急切想要掌握的,即使用何种软件工具来开始产品设计,例如常见的Axure,墨刀,Visio,MindManager等等;第二种就是用来进行软件设计的流程图、状态图这类建模工具(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建模工具背后的方法,也是这个领域的方法论,可以通用于这类问题的建模设计,比如传统行业也可以使用流程图规划自己的业务人员协作流程,不过在产品设计的角度看来,这些图例本身是一种产品设计的工具)。

    (5)势: 外界形势、时机的变化。

    势反映外界相关因素的变化,尤其是在时间上或者空间上的变化。最典型的例子是新古典的生产函数比较简化的表述Q=Fr[L(i),K,M,i:T]。其中的r表示为外部的规则,我们可以理解是当时社会的法律、政治、宗教、道德等外在规则,K是资本,M为生产原材料,i为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包括激励、管理等),T为科学技术。

    这些要素的变化往往带来势能的变化:道德层面对于同性恋的接受直至法律立法,往往就是LGBT类的产品市场机会的放大;资本突然认可的风口到来,相关的可能多年不被待见的产品会突然被吹上了天(当然结果未必是良性的),反之也会让众星捧月的猪坠落深渊;5G技术的成熟也成为了大家广泛期盼的新产品涌现的基础。

    当然例如颜值经济这种社会偏好的小趋势(也有可能是人类基因底层的根部要素)也是一种势能的变化。

    2. 模型五要素的关系

    上述我们接用了道家的概念建立了一个产品能力模型,其中的5个要素彼此相互作用,但是一般与自己相邻的概念关系最为重要,这里我们着重讨论最容易混淆的2个关系:

    (1)道与势的关系

    我们讲得「道」是指我们认识到的现实世界的客观规律。而规律中有各种要素与相互之间的关系、逻辑、约束是稳定的,因外部条件的变化带来要素此消彼长的状况,从而出现了新的潜在危机与机会。及时、准确地捕捉到这种势与道互相作用带来的潜在机会和危机,就很可能做出符合客观规律、适合新局势下的明星产品,或者及时做出调整,让产品符合新时代的要求。

    如在上一篇文章【互联网产品经理的本质】中讲到的组织成本的案例,「道」是组织边界的界定规律,组织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的高低决定:前者低,则生产将发生在企业内部,后者低,则企业会从市场采购。

    之前很多工作由公司直接雇佣员工完成,由于政府劳动法规约束(r要素的变化)的提升,企业灵活的用工需求带来了比较高的成本,则越来越多的公司采用外包服务的方式来实现。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T要素的变化),原来由一个企业统一调配资源(资金,科研人力,生产资料与设备)安排进度才能完成的硬件产品工作,今天已经可以通过众筹平台、在线销售平台,OEM厂商来帮助10多个人的设计团队来实现。

    这些平台本身的价值就是显著降低交易成本。「势」的变化让不变的「道」以不同的产品形态现身。

    「势」简单、表象上的表述往往「时机和条件」。百度搜索成功之后,出现了一批网站希望能够实现周边生活服务的在线化。但是那个没有移动互联网、没有很好的在线支付手段的条件,也没有碰到获得海量资本的助力时机,所以这些网站大逻辑是对的,但是无法成功。而后来移动互联网大潮(技术的创新),以及海量资本的加持(资本势能的变化),通过一场场惨烈的烧钱战争,最终造就了今天这一领域的美团点评。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交易成本大幅度降低(要素变化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性(快速、大规模的供需匹配),让Uber,滴滴以及外卖也成为了改变我们日常生活方式的重要产品形态,而电召车、店家外卖这种服务之前国内外也都已经存在了十多年以上,一直也没有到达这种水平。

    (2)法与术的关系

    术与法的关系,就是抽象的关系(这里又体现抽象的重要价值)。法是对具体限制领域的经验、技巧、方法的抽象。掌握了「法」,就可以根据不同的约束条件,更灵活、全面地制定解决方案。

    三、多元思维模型:

    首先多元思维模型不是多个思维模型,多元强调的是掌握不同属性、学科的知识,我们要学会借用其他领域的思维模型来解决当前面对的问题。

    全局性理解力 = 多样的思维方式 X 丰富的知识层次

    有效的多元思维模型体系 = 解决复杂问题所需的(思维广度)X(思想深度)

    如何培养思维广度

    【好好思考】的作者成甲认为,更全面的思维方式,往往来自涉猎更多的学科,也就是查理·芒格说的要掌握「重要学科的重要原理」。在众多学科中,有四个学科是我们应该掌握的。

    1)理解物质世界的基础学科,如物理学、数学、化学等

    2)理解群体系统规律的学科,如生物学、经济学、社会学等

    3)理解复杂系统规律的学科,如复杂性科学、人工智能、哲学等

    4)理解精神世界的人文学科,如心理学、美学、宗教、历史等

    我们关注的重点不是「更多的学科知识」,而是「更全面的思维方式」,例如:

    数学发展出的「符号与逻辑推理」的思维方式物理学发展出的「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方式进化生物学发展出的「物竞天择」的思维方式复杂性学科发展出的「系统思考」的思维方式现代美学发展出的「否定常规」的思维方式

    2.搭建高效的多元思维模型知识系统

    把跨学科的知识融入一个知识体系——「问思模」体系。

    什么是「问思模」体系?

    它以基本问题为出发点,通过思维方式把问题和知识联系起来。因为所有的思维模型都是解决某个具体问题的有效策略,所以统领知识的应该是问题,而不是答案。

    「问思模」体系的核心框架:基本问题—思维方式—具体思维模型。

    问思模体系.jpg

    从上图可以看到这个知识体系的一个特点:用基本问题把不同领域的思维方式、思维模型以及各种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案例整合到了一起。这张图主要体现了该知识体系的垂直金字塔模式,而没有体现出不同基本问题、思维方式和思维模型的横向联系,实际上建立横向联系的关键是「洞见事物相似性」。

    看到问题的相似性

    只要我们能看到不同领域的相似问题,我们就能把跨学科的有效策略联系起来。

    所谓能够把跨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本质上就是有能力看到不同的领域面对着哪些相似的问题,在处理这些相似的问题时,不同领域有哪些有效策略可以相互借鉴。

    作者从生物学的发展历史中总结出处理复杂问题的三个启发:

  • 要理解一个复杂系统中的问题,就要从不同的视角切入。学会宏观/微观切换视角
  • 对复杂问题的理解,如果在一个维度下无法解决,可以通过增加维度来分析,往往需要新技术做支持。
  • 对复杂问题的处理,要多去跨学科的领域汲取营养
  • 3.结构化思维

    解决问题的高手在遇到复杂问题的时候,先不着急找答案,而是用一个思维框架来分析:这问题背后的基本问题是什么?解决这种基本问题的核心思路是什么?有什么分析这类问题的常用结构框架?

    什么是结构化思维

    结构化思维是一种全局视角,它重视问题的核心与结构,然后再以此为基础去理解细节。它的好处就是遇到问题就有思路,极大的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

    书中用「天时、地利、人和」这个结构化思考工具分析了拼多多崛起的原因,感兴趣可到书中详细了解。

    认知高手之所以能够快速洞悉本质、直指要害,不在于他的工作经验有几年,而在于他们能用不同领域的顶级思维方式,把过去的知识体系化、结构化、网络化,从而形成系统综合的认知结构。

    凡有问题,必有结构,用「理清问题—归类领域—寻找结构」的流程,就可以把人类积累的各种重要模型用在解决自己的问题中。

    多元思维模型体系的核心内容

    用基本问题作为思考问题的起点,借助思维方式打通跨领域知识。

    用结构化思考搭建系统骨架,寻找问题的相似性,串联跨界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