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谦逊有礼,处处为他人着想,看似无害,却经常被人欺负和利用。或许你曾经也见过这样的"老好人",在工作中总是唯唯诺诺,即便被同事无理要求也只能露出一脸标准的"女主播式微笑"。他们似乎永远都在逆来顺受,从未学会保护自己的权益。然而,这种看似善良的"软弱",往往只会让他们沦为别人眼中的"攻击对象"。
我们从小就被灌输要做一个好人的观念,但真正的"好人"与"老好人"其实是有着本质区别的。所谓的"老好人",往往只是被动地迎合他人,对自己的需求视而不见,最终只能任人宰割。这种处处为他人着想、人畜无害的做派,在圈子里往往会被贴上"讨好型人格"的标签。
学者唐诺深有感触地说,"我一生所听到的那些被称之为'滥好人'的人,几乎无一例外该去掉那个'好'字,直接就叫滥人。"可见,我们所认知的"好人"往往只是一种软弱和懦弱的代名词。相比之下,真正的善良应该是建立在一定的攻击性基础之上的。
事实上,攻击性并非是罪恶的代名词,而恰恰是人类生命力的体现。从婴儿时期开始,我们就会通过哭闹、咬人等行为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不满。可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多人却将这种攻击性转化为了自我攻击,导致了抑郁的症状。心理学家曾奇峰就形象地比喻,"抑郁者们有着某种'荒唐的小气',就好像他买了一把漂亮的匕首,都舍不得捅别人,只捅自己。"
那么,所谓的攻击性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很多人将其等同于"暴力",认为只有做出肆意破坏和伤害行为,才算是拥有攻击性。但事实并非如此,硬核教授Jordan·Peterson对此有一个更中肯的解读:"强调'不残忍'是错误且有害的,但这并不是说,残忍就是正确的。其真正的含义是,一个人可以做到残忍,却选择了不残忍。"
换句话说,真正的攻击性并非简单地表现为暴力,而是要体现在你敢于维护自己的权益、拒绝别人的无理要求、捍卫自身的边界等方面。就像小凪在日剧中所展现的那样,她内心渴望融入同事圈子,却又害怕被人讨厌,所以总是谨慎地观察别人的反应,以"女主播式微笑"来应对一切。但是,这种处处为他人着想的做派,最终只能让她沦为无休止地被各种无理要求的"攻击对象"。
我们要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互利共赢的过程,任何单方面的一味付出都注定不会被尊重。你自以为的善良和懂事,别人往往压根就没有放在心上。因为你从未学会维护自己的权益,别人自然会认为你没有边界,所以他们的"入侵"理所当然。
所以,我们必须学会从内心深处接纳自己的"阴暗面",包括兽性、狡诈、贪婪等等。只有真正认识到这些就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才能更好地掌控它们,而不是一味地压抑和自我攻击。正如Jordan·Peterson所言,"一个人可以做到残忍,却选择了不残忍",这才是真正的"善良"。
那么,我们具体应该如何去释放内心的这种"攻击性"呢?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首先,要学会关注自己的需求,而不是一味地去迎合他人。当有人对你提出无理要求时,要大大方方地拒绝,而不是一味地顺从。其次,要学会"课题分离",明确哪些是自己的事情,哪些是别人的事情,不要过度操心和自责。只有做到这两点,你才能真正地保护好自己,不被别人随意欺负和牺牲。
当然,要彻底改变自己的"老好人"属性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和积累经验。也许在最初尝试的时候,你会遭遇贬低、打击甚至是质疑,但这正是人生成长的必经之路。正如柳嘟嘟所说,"成长是痛苦的,但是,不成长会更痛苦。"
我们应该认识到,所谓的"攻击性"并非是罪恶,而是一种彰显生命力的方式。当我们能够真正地接纳自己的阴暗面,勇敢地捍卫自己的权益时,我们才会成为一个真正不会被人欺负的"强者"。所以让我们一起摆脱"老好人"的枷锁,勇敢地走向属于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