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情感

杨绛:人到五十,宁可孤独,也不去享这几种「福」,特别是第3种

2024-07-13情感

作者:清风(富书作者)

2016年5月25日,杨绛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百年的光阴,她曾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她为无数在生活迷茫中的人点亮了灯塔。

作家黎戈曾赞誉:

在杨绛身上有种「哑光却不喑哑,低调却不哽咽,醇香却不刺鼻的品质。

它犹如北极光:既坚韧又明亮,在人格的高纬度闪闪发光。」

年过半百的杨绛在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时,说:「 我是一个零。

人到五十时,往往已历经风雨,见证人间沧桑,体验过欢愉与心酸。

这个阶段的人,心态大都已经趋于平和,看淡世事纷扰,宁愿独享清欢也不愿去追求明面上的「福」。

尤其是以下这几种「福」,更是如此。

第一种「福」:名利双收的光环

1982年,杨绛的短篇小说集出版,后来以【倒影集】为名。

年少时第一次写的短篇小说【璐璐,不用愁!】,后来陆陆续续写的【大笑话】【事业】【鬼】【玉人】等,都收录在这部合集中。

写作时间从1934年到1980年,跨越了四十多年的时间维度,写下的是一代人的生活,是时光的缩影。

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获得了西班牙的官方认可,西班牙政府决定给她颁发大奖,于是西班牙驻华大使馆对杨绛做出邀请。

西班牙大使经过三次邀约,杨绛避无可避,才只好答应下来。

钱锺书提起这件事就调笑地说,要三个大使才请得动杨绛。

年过五十的她并没有被这些名利所累。

杨绛经常在书香中阅读,东篱下漫步,感受岁月静好。学者伉俪就在自家书房中手捧书卷、笔耕不辍。

杨绛和钱锺书,两个人都是文坛大家,如果能得到他们的会见,真是一件幸事。

但杨绛把拜访者一一挡在了门外。

在这个年纪,他们更加珍惜的是家庭的温暖和内心的宁静,而不再追逐名利下的虚幻光环。

无独有偶,曾有着出色的治世之才的北宋政治家及文学家范仲淹,在公元1045年春,57岁时选择退出政治舞台。

他虽曾经名利双收,声名鹊起,但在变幻无常的官场上面,他选择急流勇退。

退出官场后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兴学校,明教化」之中。

范仲淹时常利用闲暇时间执经讲学,率先垂范兴学育人。更令人敬佩的是,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慈善事业的先河。

人生在世,与其被名缰利锁虚度光阴,倒不如在内心修篱种菊,从而收获一份内心的笃定与从容。

丰子恺曾说:「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

唯有放下过去的虚名与浮利,才能聆听到内心声音,拥有真正的幸福。

第二种「福」:奢侈享受的物质富足

杨绛曾说:「我与谁都不争,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她的这一生就如她所说,一直践行着「不争」的原则。

在2004年,【杨绛文集】正式与广大读者见面,当出版社准备策划作品研讨会时,杨绛却说:

「写书可以,卖书不行,我是一滴清水,并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对于物质的追求,她始终保持淡泊名利的态度,只关注读者,但不会刻意讨好市场。

对于生活,她更是简单朴素,着装得体从不名贵,房间只有旧式书柜跟满屋书香。

她的后半生,只专心深耕自己的作品,即使在困顿的岁月,她依旧坚守内心。

她这样专注的自持,胜过世间的万千浮华。

很认同这样一句话,中年以后,一个人最好的状态就是 生活极简但灵魂丰盈

一个对物质欲望不强烈的人,就不会被俗事所连累。

这种人反而更能保持着天真,也让自己的内心更加坦然。

当你过了中年再看待这个世界,用简单纯粹的心去看这个世界,就会多一份安静与淡薄。

夏衍曾在杨绛80岁的祝寿诗中写道:「无官无位,活得自在;有胆有识,独铸伟词。」

杨绛晚年,她谢绝了一切关怀慰问,自己一人静心整理钱钟书的手稿,最后经过慎重考虑,她同意将【钱钟书】手稿集出版。

在2001年,杨绛将她与钱钟书上半年的72万元稿费和之后出版作品获得的报酬都捐献给清华大学。

并设立「好读书」奖学金,为那些寒门子弟可以好好读书提供经济上的帮助。

她一生未被奢侈的物质所累,而是把自己的能量发挥到最大,她的这种精神被世人铭记。

随着时光的流逝,她更看重的是 内心的满足和简约的生活

一杯清茶、一本好书,家人闲坐的温馨时光,比起那些奢侈的享受,更能拨动人们内心的心弦。

晚清名臣曾国藩,虽位居高位,但他依旧以廉立身,以俭持家。

年过五十的他,虽然已经功名赫赫,为大清立下汗马功劳。但他的饭桌上依旧只摆着两个清淡素菜,从不奢靡浪费。

曾国藩曾在大儿子曾纪泽的家书中告诫道:「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几可以成大器。」

越是富有的家庭,就越要勤俭,这样才能在物质生活上跟贫寒之士一样,孩子才可成大器。

一个家庭一旦养成骄奢的习惯,子女自然也会效仿,最终会导致一个家庭的衰败。

切莫在五十岁后贪图享受奢侈物质的「福」,勤俭一生,方能幸福常伴。

第三种「福」:世俗眼光下的成功标签

心理学中有个「空杯心态」,意指凡事不能装得太满。

只有定期反思,清空杂念,才能更好地步入下个阶段。

为人处世亦是如此,无论曾经有多高的成就,都是过去。

人生路上,学会放下成功标签,关上世俗眼中的成就大门,才能轻装前行

在1943年杨绛创作的喜剧【称心如意】开始公演。

作品一上映,就受到好评如潮,这也获得了许多业内人士的赞许。

杨绛一鼓作气,先后创作了【弄假成真】【游戏人间】等一系列在当时脍炙人口的佳作。

她的名字也因此被许多人知晓,想要闻名来拜访她的人纷至沓来。

但杨绛却说:「她渴望被人遗忘。」

有人表示想收藏她的书,她却说:「我的书过了几时,也只配在便宜书肆出售,或论斤卖。」

过去的一切功名成就,于杨绛而言只不过是过眼云烟。

在杨绛的人生长河中,她不断将往日成就清零,不断向前。

在女儿跟丈夫相继走了以后,她静心写下散文随笔【我们仨】,书中写尽她对丈夫跟女儿的思念。

作品一经出版,感动无数网友,行文脉络如流水般流畅,受到读者一致好评。

随后她趁热打铁,写下【走到人生边上】一书,把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全部记录在此书里。

正是她这种随时可将过往功名放下的清醒认知,才能让她在文学领域持续深耕,最终获取巨大成就。

杨绛曾说:「人这一生,重要的是成长,而不是成功。在你获得成功之时,它便已成为过去。」

一个有智慧的人,无论曾经拥有多辉煌的经历,都会懂得适时放下,而不是把它挂在嘴边,洋洋得意。

因为她们明白: 过去的终将过去,往后的日子才是最主要。

三国时期有「卧龙」之称的诸葛亮,受伯乐刘备临终托孤之重任。

年过五十的他六出祁山,成就一番大事业,其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但他一直淡泊名利,生活简朴。

他在【诫子书】中说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淡泊名利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坚定,不安定清静不能实现远大理想。

人到五十,与其沉浸在过去的荣耀,不如清空自己的内心,让未来有更多的可能。

当你明白将人生清零,才能让步伐更加轻盈,人生亦会倍加尽兴。

纵观杨绛的后半生,是不断地归零又不断重启的过程。

不管命运如何的变幻,她都能以坦然的姿态,漠视所有功成名就。

五十岁的人,都已经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但还是为人生的抉择而奋斗。

但无论身处巅峰还是在攀登高峰,内心的平静才是真正「福」。

因此,在五十岁后,宁可选择孤独也不愿再被世俗的「福」所缠绕。

愿你往后余生,有趣有盼,福气满满。

作者简介:清风,富书作者,一个人‬要想成功,你都需要一种能力来支撑你做好‬自己,不被阻挠,不被诱惑,这就是屏蔽力, 富书第4本新书【屏蔽力】正在热销中, 你的生活,需要屏蔽力 ,和500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本文: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注:本文章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