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情感

真理与现实人性的矛盾,快乐与痛苦的辩证

2024-01-08情感

人性的弱点之一就是性本贪,但现实生活中,谁也不想展现自身的贪婪,原因就是如果先展现自身的贪婪,又如何索取?所以导致了现实人性的虚伪,华丽的辞藻只是为了掩盖贪婪的丑恶,这也是人类社会的运行法则,不能依赖真理和本质发展的原因之一。

人类社会活动的运行法则,为什么只能依靠虚幻和假象,而不能依靠真理和本质?先不说社会这个大群体,单说家庭这个小群体,通常两个人结婚时都是说「希望以后获得更多的快乐和幸福」这个假象,很少有人说「两个在一起只是为了以后彼此能承受更多的痛苦」这个本质。

因为人性本贪都有私欲,所以如果依照真理和本质运行的话,常人的思维就是、既然对方以后满足不了自身的贪欲,还要承受更多的痛苦,那么结合就是一个错误。事实上贪婪之心若是不除,不论是选择结婚或是不结婚,对自身而言都是错误,因为自己只不过是想找另一个承载痛苦的载体。

当然说这些的前提,是要先弄清楚快乐和痛苦的因果关系。从本质上讲,没有痛苦就不可能存在快乐,痛苦是因、快乐是果,要享受快乐必先有痛苦的载体。所以两个人的结合,彼此都是为了快乐,那谁是痛苦的载体呢?快乐能违背阴阳法则单独存在?

快乐和痛苦的本原是无极,情感要获得体验就必须产生极端,无极演化产生两个情感极端现象,也就是快乐和痛苦,情感本来就是一种零和体验,但由于人性本贪,所以多数人都把这个零和游戏当成正向体验,也就是正向追求快乐导致逃避痛苦。

既然是零和体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就不可能存在双赢,所以要追求快乐,就必须建立在其他载体痛苦的基础之上,想想任何获得快乐的体验,如果没有其他载体产生的痛苦,自身又何来的快乐,也就是说没有痛苦就不可能存在快乐,痛苦是因,当自身感到快乐的时候,想想痛苦的载体在哪里?找到痛苦的载体,也就有了自知之明。

为什么两个人或一群人会同时感到快乐?是因为痛苦的载体不在这两个人或这一群人中吗?有快乐的地方必然有痛苦存在,只是人们习惯逃避痛苦,而看不到潜在的痛苦。比如「美」这个定义的载体,「美」不是绝对定义,是一个相对定义,既然不是绝对定义,当「更美」的载体出现时,以前「美」的载体就转化为「丑」的痛苦载体,因此同一个载体的快乐和痛苦是同时存在的,出现「美」的快乐是因为有「丑」的痛苦载体。

两性关系的体验通常也是一种快乐索取,然而两个人都感到快乐的同时,痛苦是不存在还是不会产生?当然都不是,痛苦是在其中一方开始索取快乐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了,只不过被对方索取的同时,自己也在索取,彼此的索取成为「等价交换」,所以两个人都感受不到潜在的痛苦。这个「等价交换」也只是存在于两个人都同时感到快乐时的相对定义,随着时间推移,这个等价就会失去平衡,分别成为快乐和痛苦的两个载体。

不论是其中一个感到痛苦,或者是两个人同时感到痛苦,矛盾自然产生,事实上每个人都是快乐和痛苦的载体,所以在索取快乐之后,痛苦来临只是时间问题,最终都会来临,假如在索取快乐的时候没有痛苦的载体,是无法索取的。追求快乐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索取,不论是物质索取还是精神索取,精神索取包括视觉和听觉,被索取一方就成为痛苦的载体。

既然精神和物质的「等价交换」不可能持久,情感也就不可能双赢,那么说爱情永恒就是鬼话连篇,婚姻永远幸福也是说鬼话,这都是人性本贪导致的自欺。因为其中任何一方想获得快乐,把自己变成快乐的载体,那么另一方最终必然是痛苦的载体,又因为人性本贪,没人愿意承受痛苦,双方都想把自己变成快乐的载体,最终找不到痛苦的载体,于是矛盾开始产生,就开始寻找第二个、第三个……无数个痛苦的载体,实现快乐和痛苦极端演化的无数循环,直到生命终结。

情感永恒只存在于无极,也就是无喜无悲,而无极是不会产生爱情和婚姻的,爱情和婚姻要永恒,就得消除快乐和痛苦而无「情」无贪。无极演化生阴阳,阴阳本来就是矛盾而存在的,中和而归无极,如果阴阳得到中和归无极,也就不会产生四象,更不会有八卦。也就是说如果不追求快乐,也就没有人生体验了,快乐和痛苦是零和数学题,乐极生悲、悲极生乐。

由于人性本贪而追求快乐,也就不可能存在永恒,没有索取不尽的精神和物质,在人类社会中的每一个角落,快乐和痛苦是同时存在的,两个人结合是为了快乐,所以必然也会承受更多的痛苦。有痛苦才有快乐,因此自身承受了多少痛苦,才是自知、自省、自律的标尺,快乐和幸福本来就是一种表象。

人类社会就是零和游戏,金字塔是永远不可能翻转的,多数人都有一个逃避现实的梦想,总妄想着翻转金字塔,把零和游戏当成正向游戏,妄想和行动的结局只能是使金字塔不断膨胀后再缩小。

人类社会如果依靠真理运行,也就是无极原点,那么现在所能看到的一切都将不复存在,没有极端也就没有一切。

无极的极端演化才能产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以偏离无极原点的所有一切皆是表象和虚幻,这也就是为什么所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从本质上讲全是虚幻,人也只有活在虚幻中才能使自身快乐。

读书的目的是组建自身独立思考系统,最终看清无极原点本质,触及人类智慧天花板无能为力。由于人类活动的运行法则不能依赖真理和本质,因此求真就是求痛苦,那又何必沉迷苦海,最终使智者转为愚者,也就留下了很多虚妄的「至理」名言,这就是大智若愚,愚者追求的虚幻和表象就成为社会运行法则。 #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