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情感

什么是执念?如何破除?

2024-01-06情感

前言

语言文字,作为人类对于自然现象以及思想与心理状态的描述和理解方式,有着极大的局限性。

从人类群体这个层面来看,纵使我们已经无法脱离语言文字去理解世界,却仍然受制于我们的思维认知,也就是说,我们只会相信我们能够理解的事物,超出理解范围的内容,要么不相信,要么不接受。

当视角落到个体身上时,这种情况尤为明显。

这种固执的行为,通常表现为「自认为很聪明」或「无所不知」。

而这种表现又会带来一个偏执的心态:难以接受新事物,无法突破认知,看到的永远只是表面现象。

殊不知,我们现在取得的任何文明成果,在几千年前的人类眼中,同样是不可思议、不可想像、无法理解的东西。

对于这种现象,我们与几千年前的先人并无二致。甚至于还不如他们的思想开阔,毕竟,他们还有时间仰望星空思考人生的意义,反观我们,除了满天雾霾,只能在追求和满足金钱权利的欲望中迷失自己……

什么是执念?

执念,作为修行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内容,是修者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

破除执念,是所有修行教材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受制于文字,就是佛经所说的「文字相」,虽然「文字相」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对于修行而言,以及探究事物的本质,就必须先打破这个束缚,否则修行就难以精进。

就如我们常说的「厚德载物」。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载物是厚德的目的,如果不能载物,德厚不厚也就没有那么重要了。这好比别人给你讲道理,无论这个道理是否正确,「能让我挣钱吗」立刻就会将所有的道理推翻。

如此一来,「厚德载物」就不会对人生产生积极的作用,更无法对理解生命产生启迪。

那么,如何理解这四个字才能体现上面的作用呢?

厚德能够载物,是一个可以无需他证的事实,但是厚德却不是为了载物。

物,是个随机的过程,无论你将其视为物质财富还是精神享受,它们都不是仅凭个人意志可以左右的。

因为不确定,所以当它们到来时,体现出正面效果还是负作用,就要看你的德行厚不厚重了。

德行就好比打一个地基,如果这个地基足够坚实稳固,那么无论将来在其上建设别墅还是摩天大楼,都能确保整体的稳定性。

你看,同样四个字,不同的理解方向就会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因此,老子说: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这句话其实可以这样理解:上德无所求,下德有所想,亦是无为与有为的区别。

同理,「执念」一词也可以按照这个模式去理解。

很多人对于修行的最高境界理解成「无念」。也就是说,如果大脑中没有任何念头出现,那么就可以达到无我洒脱的境界。

因此,对于这类人来说,执念一词中的主语就是「念」,统称「妄念」,为了破除这些妄念不得不采取很多措施。

这种境界不能说没有,但是极其罕见。

只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无念是做不到的,退一步讲,如果真能做到无念,岂不等同于石头瓦砾?从科学角度来看,纵使石头瓦砾也存在某种意识,否则它们就不会形成特定的形状。

因此,试图消除念头的修行方向是不妥当的。

那么,执念一词中的主语就可以转向「执」了。

执是什么意思?

偏执、固执、执着、揪住不放。

执念就可以理解为:揪住自己的念头不放、在念头中反复徘徊、被念头支配言行。

执念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组合。

因此,破除执念的意思并不是让念头消失,而是不被念头左右。

任何一个有思想的人都不可能没有念头,更不可能只有好的念头而没有不好的念头。包括「执着」在内,无论赋与它什么正面的意义,它仍然属于执念的范畴。

无论是什么样的念头,如果它无法左右你的情绪,你也不会沉迷其中,那么它与不存在就没有太大区别了。

因此,那些「正念」练习之所以一旦松懈就会恢复常态,就是因为试图消除「妄念」,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这里引申出一个关键问题——为什么我们总会被念头左右呢?

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念头」。

通俗地说,「念头」就是「想法」,一个自己给自己讲的故事。「执念」就是相信这个「自己给自己讲的故事」。

为什么我们会相信这个故事呢?

是因为这个故事确有其事,还是它非常的有道理?

让我例举几个场景:比如戒烟。

抽烟有害健康,这个观点人尽皆知。那么想抽烟时产生的念头就是负作用的,可是对于有烟瘾的人来说,总是忍不住点上一支。知道抽烟有害健康的念头总是败在想抽烟的念头上。

有人会说这是上瘾,其实只是一种借口。

真相是,这是一种习惯。

真正的上瘾类似吸毒状态,一但切断会生不如死,戒掉烟草断然不会如此。

再比如暴饮暴食。

当你想抽烟的念头升起时,就会习惯性地放弃不应该抽的念头,转而深陷前者之中。

可见,所谓的「执念」,就是一种习惯性陷在念头中的行为,它与念头的好坏以及念头本身并无直接关系。

就像一件衣服,心情好的时候,怎么穿怎么好看;心情不好的时候,怎么穿怎么难看。

衣服还是那件衣服,好不好看并不取决于它,而是取决于你的心情。

念头也是如此,想抽烟的念头和不应该抽的念头都是一种东西,区别仅仅在于你习惯认同哪一个而已。

所以说,试图消除所有的念头是毫无意义的。

如何破除执念?

综上所述,所谓的破除「执」念,其实就是改变习惯性掉入念头的过程。

这个过程又可称之为「修行」!

允许念头的存在,但是不被念头左右,不被念头束缚,不被念头影响情绪,才是对「无念」的理性认知。

为什么要允许念头存在呢?

如果没有念头不更好吗?

第一,我们生活在一个二元对立的现实世界,没有事物可以让自己以单一的状态存在。

第二,试图消除念头,本身就是在创造另外一个念头,它只会让你在不同的念头之间徘徊。

第三,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就像你不能因为刀会割伤手就放弃使用它一样。

允许和接受已经发生的一切,这种状态用我们的语言来说,叫做「尊重事实」;用西方的心理学语言来讲,叫做「臣服」,或者叫「接纳」。

这种状态给你带来的改变,以及体验到的感受,现代灵修大师将其称之为「当下的力量」。

解释一下就是:你只能在此刻才能解决问题,你只能解决此刻发生的问题,所有的问题只有一个解决办法,那就是你在此时此刻所做的选择。

破除执念具体的方法是什么?

首先,你要能够发现自己已经掉进念头之中。

如果没有这一步的达成,即使你想改变,也不过是在各种念头中循环往复。

能够发现自己已经掉进念头之中,就是一个伟大的改变,佛家将这种能力称之为「觉悟」,现代语境称之为「觉知」。

绝大多数人的修行都会在这一步之前戛然而止,因为他们始终意识不到自己已经深陷其中。

而一旦迈出这一步,你就会发现一个神奇的现象:念头停止了!

它并不会消失,但却在你观察它的时候停止运作了,你现在就可以试试。或许这个过程很短暂,一分钟、十几秒、甚至转瞬即逝……

但它的确发生了,你会发现,停止念头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因此,有人又将「觉悟」、「觉知」的状态拟人化,把它称作「观察者」。

这个观察者位于哪里?

它就在你的身体内、二元对立之间、想法与感受之间、情绪与念头之间、现实与理想之间、物质和精神之间、人生与生命之间,在中间坐阵,不偏不倚,调和平衡。

我们东方哲学将这种状态称之为「中庸」!

将这种方法称作「内观」!

它又是让我们保持「正念」的法门。

其次…

先达成第一步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