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情感

为何我们会不自由,是什么束缚了我们

2024-01-05情感

01 身体的束缚

近几年,我觉得自己越来越不自由,但什么才是自由,是谁让我不自由了。抛开现实外在束缚问题,我能真正让自己彻底自由吗?

我找不到答案,也许是因为我也没有放下外在的那些包袱,会有各种生而为人的牵绊。是否会有一个法,能让我们不用以身试法,不用等脱去这些外在束缚之后再去找自由呢?

我们生命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局限性。每个人都自以为独立,有想法,自由自主,实际上我们每个念头,一言一行,都被无数条件、无数因素限制、影响、塑造着,无一不是条件的产物。

轮回中的生命,没有真正的自由可言。

任何人都不能脱离自己的眼睛看世界,不能离开自己的耳朵听声音,那么你就不可能知道这世界真实的样子,真实的声音,我们生来就被限制在有眼耳鼻舌身五感的世界里。那由此可见,我们看到的世界可能并不是真实的。

那我们如何在本有束缚的生命中,可以在任何时刻都能拥有自由呢?

每天生活在海里的鱼,永远不知道让自己生活的是大海,也不可能知道自己离开了海水的海是什么样。

同样,人每天都在用眼睛看这个世界,他永远不知道离开自己的眼睛的世界是怎样的,也不知道别人眼中的自己是怎样的,任何听到的讲述给自己听的,都已经扭曲了本来存在的样子。

世界是不真实的,眼睛看到的颜色也是不真实的,眼睛看到的是波长,然后大脑定义成颜色。

所以,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我们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只是自己的体验,除了自己之外的任何语言,画面都来自他自己世界的转述,更何况我们自己的眼睛耳朵看到的也不是真实的世界,任何通过五感描述到的世界都不是真实的世界,如果硬要说一个名字就称为「世界」,一切语言都是表达而已。

我们感受到的任何能描述的东西都是通过文字语言来表达,人与人本身之间本来就存在着障碍,但我们又真真实实的生存在我们的感受里,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的世界真实不虚的,别人的不同意见与观点,就是别人的错误和障碍。也就意味着人与人的交流交往注定会有摩擦,异见。

这都取决于每个人太相信这个「我」,执着这个我。

于是金刚经用一句「凡有所相,揭示虚妄」用「空」来破掉我执。

很多人误解了这个意思,既然都是空的,那么所有的事情都不要做了,大家都躺平,这种状态看似都是空,但这是进入了虚无主义。

进入虚无主义会觉得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认为做什么事情都没有意义。吃饭睡觉工作都变得没有意义,进入虚无主义,人就会变得悲观,想问题想的很深,进入自我的思想漩涡,认为自己看穿了一切。

这一切的根源都是不喜欢自己的人生,然后自证到了虚无的道理,将自己封锁。

而人生存在的意义本不在于是否虚无,而是人生的体验是否良好,如果人生过的精彩有意义,那么即便是虚无的,那你依然喜欢你的人生。

人生的主要目的是有个美好的体验,去探索人生的真相,也是为了良好的人生体验

知道真相依然精彩的过一生,这才是英雄。感受过程就是意义,寻找意义本身就没有意义。

02 思维的限制

思维只能识别它曾经经历过的事情,无法超越未触碰到的领域,所以我们自己也就被思维束缚了,我们认为的绝对不可能,可能是别人眼中的本应如此。

思维只会用过去旧有的模式和经验来理解你与一切的关系,我们认为这就是事实,我们一直在这样的机制下与这个世界交互。有利于我的就是好,与我无利的就是坏。

最初的价值观和信念在七岁前就形成,此后的人生就是不断反复的验证自己信念的过程。

我们需要看到自身存在的局限,如实的观照一切,而不是根据记忆和经验无觉知的做出反应。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主人公安迪在狱中这么多年从未放弃过向往自由的信念,坚持不懈的挖隧道,最后逃离监狱的那一刻,雨中仰天长啸,这一刻释放的是囚笼里的压抑和束缚,也释放了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他终于成功了。

同样的环境下,对比另一个失去信念的生命的老布,他已经完全的放弃追求自由,他害怕走出监狱去面对外面世界的未知,他惊慌失措,最终在刑满释放后选择了自杀。对生命的意义,两个人形成强烈的对比。

每个人都只能看见自己想看到的世界,并且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停的验证已固有的信念.

生命的最原始设计就是重复,起床,吃饭,工作,睡觉。

我们生来都是有限制的,无法公平公正的主观看待这个世界。

我们听到的书,听的评论都只是来自某个人客观的观点,哪怕看一个故事,都能看出作者自身的偏向。

假如一个从小就缺少父爱和感受到深刻父爱的作家,关于笔下的父亲,一个单亲母亲带大和从小母亲不管的孩子笔下的母亲,怎会一样呢?

我们看到的世界,都是一个个不同的生命构造的世界。我们看的新闻,也是新闻中想要我们看到的一面,没有所谓的真实。

对于每一个面向的自己,认为自我感受就是真实,现在自媒体漫天飞的时代,那更是每个个体面向的独立表达,我们看不到世界的真实样子。

03 信念的限制

一旦进入一种思维后,如果不跳出来,就不断在在自己的思维中论证爆发,以自我的角度看问题最终把自己拉进死胡同。而有时候一个高人的指点,将你的维度一变,问题就变得简单了,这个高人有时候可能是一个孩子。

人最宝贵的是创新力和想象力。

生活中,很多人遇到自己看起来不会解决的问题,第一反应就是「我不会」「我不敢」。其实并不是你不会,而是你的思维方式让你觉得你不会,它的解答方式不在你惯有的思维模式中。

限制信念就像我们画地为牢的圈圈,一旦要跨出去的时候,潜意识就会告诉我们危险,于是这种时刻习惯性的退了回去。

这种信念的围墙就会显示为:我不配,我不好,我不会,我不敢」之类防御类的词语。

限制性信念就像疼痛一样,痛只是在提醒你,这样做有危险,你需要注意。信念也是一样,是一种提醒和保护:你该注意了,这个行为在系统中识别不出来,超载了。

所有的认知系统都是在为生命的安全负责,生命的机制是求存不求真。识别不出来的行为就认定为危险。

就拿牙疼举例,蛀牙会引起牙疼,但并不是所有的蛀牙都会牙疼,除非已经坏到牙神经了才会疼。牙神经的存在就是提醒你不得不去管他了,在没坏到牙神经前肯定已经坏了很多了,你都没去管,那现在必须用疼痛来引起你的注意,疼痛限制你对它更多的伤害。

疼痛本身并不存在好坏,当你想治疗这颗牙时,你就必须用麻药来麻痹疼痛感,以达到正常的治疗。因为我们知道这次治疗的行为是为了牙好,需要暂时麻痹这次的痛神经来进行,而牙不知道你要干什么,它认为有危险了就会传递危险信号。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时刻关注我们的念头,这一念,不敢、不会、不行 ,是不是限制信念的提醒。可能是因为我们的这个行为超过了先前的认知,跨出认知的这一步,对信念系统来说,就是危险的。就像牙神经一样,信念系统不知道你要做什么,那就阻止你。

很多人就是在这样的无意识系统中,阻止了自己前进的步伐,将自己困在安全的圈圈中。

师傅,我在地上画一个圈,我没回来你不能出来。

为什么有「人是逼出来的「这一说法,当你遇到的这个问题,没有人能帮你解决时,你必定需要自己解决,在解决的过程中,你慢慢的打开一点点,打开一点点,就会发现你的思维拓宽了,你进入到你对自己都不了解的能力范围中,你的认知圈就变大了。

限制信念来自我们对自己的评判,认为自己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其实我们早已做出了超出我们认为的能力的很多事情,只是我们看不到。

因为我们把注意力放在那些我们害怕做不到的事情上。担心这个做不到,那个我不会怎么办上面了,因此忽略了去看到我们的已完成。

04 思维惯性

人们常常会陷入的思维定式和惯性思维中,即使在改变了环境和身份之后,仍然会受到这些思维模式和习惯的影响。

在一个古老的城市里,有一只非常胆小的老鼠。它最害怕猫。每当它看到猫,就会立刻逃窜,寻找安全的地方。然而,有一天,这只老鼠不幸被一只猫抓住了,惊恐万分地以为自己要死了。

然而,就在此时,上帝出现了,并问老鼠:「你愿意成为人类吗?」老鼠想了想,觉得成为人类可以摆脱猫的威胁,于是答应了上帝的提议。

上帝实现了它的愿望,老鼠变成了一个小男孩。他过上了新的生活,但他仍然对猫心有余悸。他总是担心猫会突然出现并攻击他。

于是上帝就问他:「你现在是人类了,为什么还害怕猫呢?」

男孩回答说:我变成老鼠了,猫知道吗?「

当一个人以某种固定的方式回应外界的时候,也回收回到外界固定的回应,这样的互动就形成了一个人对世界的理解,产生一套属于每个人自己的价值观,这套价值观的模式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这套模式是可以更改的,但为什么有些人会被困进去一辈子呢?

因为他没发现围墙的存在。

围墙不怕高,怕的是你不知道自己在围墙里面。那么你的自主意识完全处于沉睡状态。

庄子在【秋水】中写道:

」井蛙不可以语出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意思是:不能和井里的青蛙谈论海,因为空间的限制;不能和夏天的虫谈论冰,因为时间的限制;不能和孤陋寡闻的人谈论道,因为教育的限制。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认知里,用自己感知世界的样子来构建世界的样子。

一个人能力再强,如果一直用固有的思维模式和观念与这个世界相处,循规蹈矩,那个人如何能得到发展?

将一只小蚂蚁放在纸上,用圆珠笔在蚂蚁的周围画上一个圈,蚂蚁就围着这个圈不停的打转,根本没办法走出去。

动物学家给出解释,因为蚂蚁根据气味来辨别方向,通过触角来交流,当走到圈边缘时,圆珠笔散发出来的气味让蚂蚁误以为走错了方向,就会不停的改变方向,如果蚂蚁不通过别的方式出来,就会走到精疲力竭,在自然界称这种现象为「自杀螺旋」。

蚂蚁通过气味来找前进的路,一旦这个方法出现了错误,整个行动都受到了阻碍,这就是用固有的思维圈住了所有可能性。对于蚂蚁来说,只有依靠气味才是安全的,其他的尝试它就会认为是危险的,于是将自己困在了迷宫里。

每一个生命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辨别着这个世界,认为一旦超过自我认知的行为就是危险。人也就用这种方式将自己困在了安全区。

思维习惯中有很大一部分来源家庭的养育方式,一个孩子做了错事,如果大人用暴力(包括语言暴力)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他不一定能听进去你的教育,但他一定会认为自己是非常失败的,是家长不喜欢的孩子。而且将这股力量向内攻击自己。

有些人成年后就会延续这样的行为,比如自我攻击、自我否定等,然后抱怨环境的不公,最后纳闷为何自己人生总那么不顺。

成年后依然会用小时否定自己的那套方式来对待自己,为了避免再次做错,习惯性的会选择更安全的方法,而不会选择更大胆的创新方式。

所以,对于过去已经形成的问题,我们用第三方视角看到就行,而不是去责怪和后悔。要有意识的改变责怪的念头,负能量只会让我们失去力量,而且过去已经成为事实。

现在要做的是释放过去的伤痛,与过去和解,用一种更加健康、积极的方式来处理这些问题,并让儿童"我"长大。

人与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能否跨越设限,有些人的命算不准,是因为他早已跨越了生命的设限。

而人最大的礼物,就是可以创造信念,信念可以创造新的生命剧本。

超越认知的过程中,总是没那么舒适,总是有困难,但正是经历过后才是真正的成长。

05 打开枷锁

打开枷锁最好的方式就是随时看看你的念头,是真实的还是只是一次提醒,别再用旧有思维套用在未知的事情上,何不先去试试呢?

不去尝试,不去打开,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可能性在哪里。

在自然界这个广袤而神奇的舞台上,每一个生命都演绎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蝴蝶,从蛹到蝴蝶的华丽转身,它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力量和神奇。

蛹,是蝴蝶生命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蝴蝶经历了从幼虫到成虫的过渡,到最终破茧成蝶的转变。这个过程是痛苦的,蛹必须经历身体和心灵的煎熬,才能破壳而出,成为一只美丽的蝴蝶。

这就像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经历自己」蛹期「,在这个阶段,会感受到束缚、痛苦,而从困难里脱困而出的那一刻,你才能感受到什么是喜悦和自在。人生只要突破瓶颈和未知,就是困难的,也正是人生在走上坡路,才是困难的。

人生如果在经历黑暗,内心就会发生很大变化,想要跨越黑暗,就要像蛹在黑暗中积蓄力量,准备好破茧成蝶,迎接新的生命形式。

变化、无常可能是我们一辈子都要面对的课题,只有在」蛹变「中穿越自我,找到内在足够的力量,未来才能不管在山脚还是在山顶,都懂得敬畏天道法则,敬畏意识规律,功不独居,过不推诿」。内核稳定,这种精神力量将是一生的财富。

"蛹期」换个角度看,就是人生的礼物,就看你是否能接收到,如果暂时接收不到,那就放远了再看。

以往文章:

活出你独特的生命力量

打破一切烦恼,活出本自具足

修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