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寂静的深夜,当世界都陷入沉睡,内心的痛苦声音却在黑暗中悄然响起。那是一声声沉重的自责,如同一把把锐利的刀,无情地刺痛着灵魂的深处。
「为什么我会这样?为什么总是在关键时刻犯下无法挽回的错误?」每一次这样的 自问 ,都如同巨石压在心头,让人喘不过气。
是命运的捉弄,还是自身的缺陷?是一时的疏忽,还是注定的悲剧?在这深不见底的自责 漩涡 中,仿佛有一双恶魔的利爪,死死扼住了生活的咽喉,让那原本璀璨的希望之光如风中残烛,摇曳着渐渐熄灭。然而,这一切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秘密?又是什么力量,将一个人推向了自责的深渊,无法自拔?
过度自责侵蚀着我们的精神
自责,指的是因个人的缺点或错误而产生内疚并谴责自己的心理状态。
然而,令人忧心的是,过度的自责往往会将我们卷入一场剧烈的情绪风暴之中。我们常常会因自责而感到沮丧、郁闷,甚至陷入绝望。这些繁杂的负面情绪相互交织,如同一股无形的力量,悄无声息地侵蚀着我们的身心健康,给我们的精神带来难以承受的痛苦。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19 年的一项报告显示,全球有逾 3 亿人患有抑郁症,而过度自责便是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之一。
曾在知乎平台上看到这样一段令人揪心的自责经历:有一回,公司承接了一个项目,领导任命我为该项目的主要负责人。我深知这个项目对领导的重要性,因而极为重视。为了出色地完成任务,我准备了大量资料,每日埋头苦干,经常忙到凌晨,不放过任何一个信息。皇天不负有心人,我在领导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任务。
然而,在与甲方沟通商洽的那天,由于部分数据未达对方期望,导致合作失败。自此以后,我常常埋怨自己为何如此愚笨,为何如此粗心大意。要是当时再认真一些,结果或许会截然不同。我对自己产生了深深的厌恶。尽管领导并未因此责怪我,同事们也时常安慰我,但我却一句话都听不进去,始终难以释怀。直至今日,我仍会因这件事时常自我责备,感觉压力沉重得让我直不起腰,总有一种沉甸甸的压抑感。有时夜里难以入眠,也会不由自主地回想起这件事。
这个案例充分体现了过度自责对人的束缚。尽管努力完成了任务的大部分工作,但因为那一一点失误,就陷入无尽的自责。
在这种时刻,我们其实心里很清楚,不应让自责的情绪肆意泛滥,我们也常常在内心深处告诫并安慰自己不要过度自责。
然而,事与愿违,我们总是发现自己难以控制这种强烈的心理反应。然而,当我们了解了过度自责对精神的危害后,不禁思考,在面对成败时,人自身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人不能真正决定成败
美国心理学家尼塞特和沙克特通过实验证明了人们对自身心理的误解。他们对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实施逐渐增强的电击,给部分被试预先吃一片假药,并告知其可能导致的症状(与电击症状相同)。结果,吃药的人忍受的电击强度是没吃药的人的四倍。事后询问吃药者原因,他们未提及药,被告知药可能起作用时仍否认,典型回答如「我甚至没想到那片药」。
为何当事后被告知可能是药物的作用时,他们仍然否认这一影响,坚持认为是自身而非药物的原因呢?这个实验揭示了人们在认知和解释自身心理及行为时存在的有趣现象:无论是自卑的人,还是自负的人,我们一贯认为:人是决定成败的一切因素。这是我们一贯的认知模式,同样也造就了人性的弱点之一。
例如,当一个人取得出色成就时,便自认为这是自身努力的成果。如此一来,在背后默默支持他的妻子、任劳任怨为他照顾子女的父母,以及公司所提供的资源等一切良好的支持环境所给予的帮助几乎都被忽略。
那么,从这个逻辑来讲,如果他成功了,会将所有功劳据为己有,进而变得骄傲。反之,如果他失败了,会把所有罪责都归咎于自己,进而产生自卑和自怨自怜的情绪。
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倾向,简直就是给自己戴上了沉重的枷锁,仿佛整个世界都得围绕自己的意志转动,只要事情不如意,就全归咎于自己的无能。这是多么愚蠢又可悲的心态,让我们在生活的洪流中迷失,不敢正视真实的世界和自身的局限!」
就拿上述案例来说,其实一个项目能否成功,不单是专业程度足够就行,这也是许多公司设立公关部的原因。如果关系处理得当,即便专业有所欠缺,也能达成合作。而公关环节,并非个人所能完全掌控。
另外,还有诸多其他因素,如财务是否支持分期结账、售后的支持力度大小、是否有免费的配套服务等等。之前我就遇到过这种情况,辛辛苦苦做了很出色的标书,结果却失败了,原来是陪标,合作对象早已内定,这是我们始料未及的。
当然,必须承认,每个人都有上进心,这意味着对更好的自己有着不懈的追求,对未来有着积极的期待和憧憬。然而,需要警惕的是,在追求上进的道路上,存在很多个人难以克服的困难,可能是能力不足,也可能是一时疏忽。
总之,我们并非精准无误的机器毫无疏忽,也并非无所不能的神。我们要正视自己的局限性,才不会陷入深深的自责。从更深层次来说,以成败论英雄本身就不公平,因为众多看不见的外界因素几乎占据了大半,比如运气、背景等诸多因素。
在探讨了人在成败中的地位后,我们不妨转换视角,来看看如何将自责转化为积极的力量。」
积极地自责
很久之前,我好奇地向一位同事问道:「当你犯错误的时候,你会感到自责吗?」
他微微皱了皱眉,一脸认真地说:「当然会啊,我想任何人可能都会这样吧。」
我带着几分疑惑,说道:「那你的内心也不够强大啊,我还以为你会很放得开呢?」
他轻轻摇了摇头,目光坚定地说:「在我看来,内心强大与下意识的自责没有任何关系。」
我瞪大了眼睛,诧异万分地问道:「为什么这么说?」
他表情严肃,侃侃而谈:「只要我们存在上进心,一旦遇到失败,多半都会感到自责。然而,真正的内心强大,可不是刚开始的那点自责,而是不会长时间地陷入自责无法自拔,那叫破罐子破摔,那叫懦弱。就好像你感冒了,身体不舒服是正常反应,但是如果因为这点不舒服就认为自己命不久矣,这岂不是很离谱?自责是促使自己知耻而后勇,实现心智成长的方式。倘若你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且高高在上,那么终有一日,你必然会被打回弱小的原形。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恐怕任何人都难以承受。我们务必要认清自己的无知与弱小,如此,自责和反思才能切实成为我们走向成熟和实现成长的阶梯。」
彼时,我对于自责有了另一种看法,是一种积极的看法,这是一种心灵的释然,也是一种相当健康的成长方式,或者说是一种独特的认知方式。
据心理学研究显示,相较于消极的自责,积极的自责与反思能更有效地促进个人成长,同时对身心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将这种「积极自责」以实践的方式运用到生活当中呢?
-
正视自身的弱小:我们务必承认自身存在诸多的无知,如此才能从自责的情绪中挣脱,同时告诉自己:我当下需要改进和优化自身。
-
探寻自身的不足:复盘失败的全程,从中寻觅错误所在,或许致使失误的环节恰恰是自身的短板。我们要深知,成功案例能够助推我们前行,失败案例亦能如此。
-
分解短板,逐一攻克。困难之所以被视作挫折,是因其难度系数远超自身能力,这种差距无法瞬间化解,我们需逐步击破,方能真正驾驭,然而,这需要时间,要以勇敢的姿态慢慢消化。
-
立即行动:我们应当知晓,无论何种困难,不怕其庞大,只怕拖延。立即行动这一步,真的太重要了!曾经的我,面对困难总是犹豫不决,害怕迈出那那一步。但当我终于鼓起勇气,哪怕只是小小的一步,那种如释重负的感觉,那种对自己逐渐建立起来的信心,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所以,朋友们,别再犹豫,勇敢地迈出那一步吧!」
-
为自己鼓劲:诚然,不可否认,解决困难时未必顺遂。我们可能会灰心丧气,进而影响执行力,所以,要持续为自己加油助威,时刻保持昂扬的活力。
-
不断总结:孔子曾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任何进步永远在学习、思考、再学习的循环中推进,缺少任何一环,我们都会停滞不前。故而,学与思、失败与总结,才是通往成功的忠实捷径。
-
寻求朋友的协助: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的观点皆源自长年累月的经历提炼,他人的观点可能会成为你日后的经验,当然,你完全能够略过这段烦恼的经历,直接吸纳对方的精华即可。所以我坚信,朋友的观点也是成功的捷径之一。
比如在一场关键的季后赛中,乔丹在关键时刻投篮失手,导致球队输掉了比赛。赛后,他没有找借口,而是深刻自责,反思自己在比赛中的决策、技术运用和心态问题。他将这次失败视为宝贵的学习机会,在后续的训练中,针对暴露的问题进行了高强度的专项训练。同时,他也会虚心向教练和队友请教,汲取他们的建议和经验。凭借这种积极的自责和不懈的努力,乔丹在后续的比赛中多次力挽狂澜,并成就了篮球史上的一段传奇。
乔丹的经历深刻地揭示了积极自责的强大力量。它告诉我们,自责并非是自我否定的泥潭,而是自我提升的阶梯。只要能够正确对待自责,将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就能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辉煌。
在人生的这场漫长旅途中,我们既是自己故事的主角,也是自己内心世界的导演。成功与失败交织,欢笑与泪水相伴,而自责则如同剧情中的插曲,时隐时现。但只要我们能以积极的心态接纳它,让它成为我们前行的助力而非阻力,就能在这充满未知与挑战的道路上,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或许,未来的路上还会有风雨,还会有迷茫,但只要我们怀揣着那份从自责中汲取的智慧和勇气,坚定地迈出每一步,就一定能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闪光的足迹,让生命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芒。所以,不要惧怕自责,勇敢地面对它,让它成为我们成长的垫脚石,引导我们走向更高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