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时尚

谁能称得上「最后的明朝人」?

2019-09-30时尚

煮酒君:大明遗民,穿越300余年的历史尘埃到今天

文/煮酒君

1644年,中国经历了一场华夷变态,衣冠礼乐毁损的过程,最终传统式的古典文明在宋代灭亡后第二次沦丧。这场战争不仅仅是战争的胜负与朝代的更迭,更多的是:我们民族的记忆、衣冠、精神的割裂。国民、民族、文化、思维,都因为那一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满清的言论与意识形态的枷锁下,并不能让明朝的记忆从世界上抹去。在朝鲜、在日本、在越南、在东南亚、在果敢。明朝用特殊的形式传承着。时间跨越了300余年,尽管遭遇不断绞杀,可是明的思想仍然被延续着,直到今天。。

台湾——明郑的遗产

台湾的抗清之路其实十分短暂,从郑成功收复台湾开始到郑克爽降清结束,对于台湾而言,明的记忆遗留时间十分短暂。但是台湾的抗清斗争却很漫长,一点也不比台湾抗日斗争的过程短暂。有记载在明郑结束时,就在台湾的监国摄政王朱术桂登基称帝,以明朝正统的身份于永历三十五年六月廿七日自杀殉国。(连横【台湾通史】有传)。

明朝停留在台湾的时间就此结束,但是台湾思明之心并未断绝,1721年台湾爆发朱一贵起义,恢复大明,年号永和。清政府派兵镇压。朱一贵为叛徒出卖,被俘就义,但台湾各族人民继续斗争达两年之久。乾隆年间台湾又有天地会林爽文起义。期间虽然台湾对于清廷的统和摇摆不定,但是台湾人普遍遵循了穿着木鞋,戴斗笠的习惯,以示「上不顶清朝之天,下不踏清朝之地」的决心,台湾民族对于满清的仇视直到刘铭传督台后才逐渐趋于缓和,但是与大陆之间形成隔阂的心态却已经有了,台湾在中法战争之后发展迅速较之内地尤为不同,因此认同度逐渐淡薄。

1895年台湾被日本殖民后,日军推行「皇民化运动」大肆宣扬郑成功之母系为日本人的血缘关系。因此在台湾日治时期,在台湾公学校曾教学童唱「郑成功之歌」。台南的延平郡王祠被改为日式的「开山神社」,并整修为神社样式,但其福州式建筑格局大致保留。战后国民政府再改为延平郡王祠,并将原福州式建筑全部拆除,改建为中国北方式宫殿式建筑并于入口牌楼加设国民党徽,以示为中国正统政权。

由于蒋中正先生推行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中华民国参考大明会典部分恢复了祭孔礼节与服饰,终让绝迹百年的台湾再度看到了明朝的身影。毫无疑问‘中华文化复兴运动’的影响也将继续下去。

虽然日本这一举动无外乎是希望借用郑成功来证明其殖民的合法性,但这种手段其实效果并不好。引发了十分不良的后果,台湾为了对抗「皇民化」逐渐产生了汉民化与本土化两种趋势。郑成功在台湾的地位也一直受到质疑,由于郑成功统治时期曾命刘国轩剿灭了台南原住民建立的大肚王国。因此在原住民心中评价十分不好。近几年随着李登辉不断加强‘本土化’运动的思维,台南郑成功的雕像也被推倒。

中国大陆——地缘抗争下的苦苦生存

从1644年开始到1683年结束,在漫长的近乎39年的战争中,明朝人依托其地缘战略而苦苦抗争着。尤其是由于剃发令的颁布,掀起了数次抗清高潮。39年中虽然遭遇了屠杀与毁灭,可是明朝遗民仍然死死抗争,不肯放弃。

据记载,到了后期阶段,即永历末年。明朝的抗争只剩下中缅边境与福建广东沿海的零星抵抗了,复明的希望已经大势已去。各地自己的抗清武装,或躲或藏。已经不再存在了。一直坚持到最后的就剩下了以农民领袖刘体纯、李来亨等与明将王光兴等联合抗清的夔东十三家。但是这只孤单的义军根本不可能在清军的进攻中存活,1664年,李来亨举家自焚,抗清长达21年的最后一支义军解散。

至此,大陆的抗清战争彻底结束。当然对于明的记忆却没有因此断绝,直到同治四年(1865年),贵州朱明月仍然以明朝皇帝的身份起义抗清。1868年前后清廷才将这只义军扑灭。

但是虽然有组织的抗清已经结束,但是地方上不承认清朝的自守策略仍然,持久;由于清军入关后的数次大屠杀,江阴、扬州以及广东等地,都奉行了不合作态度,当地人员不愿参与科举,不愿为清朝服务,完全自强自守。

这种态度,直到康熙后期到乾隆初期才有所缓解,一方面,清朝经过文字狱抹除华夷之辨,尊明思想等对于清朝统治的不利思维。同时肢解士绅阶层和自耕农以实现分化瓦解地方自治的目的。另一方面清廷被迫数次予以抚恤给予福利规劝合作并且开放博学鸿泸科重用汉臣。

在这些方式的引导下,地方自保的措施逐渐趋于瓦解,渐渐地从明代建立的乡约制度也被废除。但根据广东诸县志记载:嘉庆年间广东仍有县城不承认满清统治,坚持自治。到了咸丰年间基本已经全面瓦解。

忠明村近些年来被人屡屡提起。在如今江西地区的一个小村庄,那里的村民自称是「明朝遗民」,他们至今保存着明朝的传统服饰以及不少习俗。当初十三家的抗清斗争失败后,少数人辗转流落至江西圭峰山地区,躲入山中,誓死不剃发,与世隔绝,直至抗战后期才被发现,误以为是「道士庄」。这个村子才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近些年也有人寻找过忠明村,却没有人再发现,忠明村的存在与否一再成疑。在此我们不予置评。也许忠明村只是像‘桃花源’一样,一个衣冠古装,男耕女织的梦想。但是这个梦想背后坚守的意义,却还是很重的。

朝鲜——九义士之土

明亡后,有大量遗民逃往朝鲜,如石氏始祖石潭(明兵部尚书之子)。朝鲜为明朝后裔设忠良科,尽力为其提供入仕机会。禁止士大夫庶子参加科举的「庶孽禁锢」也不施用于明人后裔。

朝鲜无疑是保留明朝制度最好的地方,在明朝灭亡后,朝鲜仍然坚持明朝衣冠制度,朝鲜国王数度建立大报坛,万东庙以纪念明朝。因此朝鲜一时成为了明朝遗民驻留的第一选择,其中尤其以明国九义士的典故最为著名。

每年正月初四(明太祖朱元璋登基称帝日)在韩国的朝宗岩都会聚集一群特殊的族人,来祭祀明太祖、明神宗、明毅宗三位皇帝。他们是韩国人,却自称「大明遗民」;他们不同姓,却同心同德三百余年。这一切,只因为他们是「明国九义士」的后人。

所谓「明国九义士」,是明亡之际随凤林大君避难于朝鲜的九位文人,因为「义不事清」,故称「九义士」。他们大多是清军历次抢掠后分派给质子馆充作仆役的。

顺治二年三月,凤林大君被获准回国,将九人及其家眷自质子馆赎出带去朝鲜。「九义士」到达朝鲜后,寄居于汉城王宫南面的明人聚居地——「皇朝人村」

1649年,凤林大君继位,世称孝宗。孝宗一生图谋明朝恢复,念念不忘「丁丑之耻」,起用西人党宋时烈清除朝内亲清派系,也时常找「九义士」入宫谈论时政。孝宗大王曾准备授予九义士等人官位,因明人不愿在番邦为臣,被婉拒。孝宗欲联合南明伐清,并拟准许日本幕府借道朝鲜攻打清国的要求,事未成即被清廷发觉,受到清朝的调查和警告(「六使诘责」)。朝鲜孝宗十年孝宗大王于昌德宫大造殿内含恨而亡,享年四十一岁。

孝宗大王去世后,北伐清廷的计划随之搁浅,旅朝九人陷入忧愤与绝望中。九义士中王美承绝食五日而亡,裴三生悲泣忧愤而卒,柳溪山悲愤成疾而终,余下王以文、冯三仕、黄功等人也「惚惚无生世意」。冯三仕临终之际言道:「吾不及见中原之清明,羁死异国,诚先祖之罪人也。我死,饮以常服,勿用玄娶及撑,勿使增罪决也」。黄功临终道:「吾事亲未能尽孝,事君未能尽忠,罪莫大矣已焉哉,谁与归,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并「遗命勿祭」。

「九义士」亡故后,其后人衰替不振,对其祭祀逐渐废弛。直到1825年,王以文后人王德一(大报坛守直官)、王德九在皇朝人村建置九义行祠,开始将九人合祀。并建立大统庙,祭祀明朝三皇。与万东庙、大报坛合称朝鲜祭祀明帝的三大坛所。朝鲜末年关闭。

但是九义士对于思明的心并未结束,1875年,朝宗岩大统行庙复享,开始将明太祖、明神宗、明毅宗三皇并祀。1934年,大统庙的祭祀活动第二次被废止,直到1958年才恢复了祭享。延至今日,大统庙的祭祀活动已断断续续近二百年了。

据1985年韩国调查统计局,九义士后裔现有2830人。他们至今仍使用明朝年号,祭祀明代皇帝。陈立夫曾题词颂道:民族正气,华胄所宗。

明亡后,日本竟然也自称中华

由于日本在历史上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以中国为中心的华夷秩序之外,保持了很强的独立性,同时也系统地接受了中国文化,因此其自称「中国」最为理直气壮。且与朝鲜不同。另一方面,日本与中国的文化差异性又比朝鲜、越南大,所走的发展道路也与中国迥异,因此以儒家华夷观为基准的「中国」一词并非诠释日本民族自尊和优越感的唯一选择,此外还有「神国」、「皇国」等。所以,自居「中国」在日本不像「小中华」在朝鲜那样深入人心,但这种本民族中心主义所形成的神国思想和皇国史观对日本影响深远。

明末大量明朝遗民避居日本,请求日本出兵协助,出以钱粮资助者也很多,黄宗羲、朱舜水都成旅日‘乞兵’。但是最终都无疾而终。有记载郑成功在经营台湾期间,也向日本借兵,并广泛开展与日本的贸易。但这都没有奏效。

日本的明朝遗民有一个人是绝对代表,那就是朱舜水。作为明末清初十二位誓死不降清的先生中的一位,朱舜水最为铁骨铮铮。无论是安南,还是清廷数次白刃相加,朱舜水都谈笑风生,毫不畏惧。他数次前往日本借兵亦数次回国参加起义。有记载朱舜水先生武功不敌,数次抗清皆在敌阵之前。可见朱舜水先生并非文弱书生。

明朝灭亡后,朱舜水的好友王翱的死亡对他影响极大,王翱誓不降清,以明服斥鞑虏而被割喉处死,使得朱舜水痛苦异常,此后张煌言又被捕遇害。朱之瑜鉴于复明无望,又誓死不剃发,「乃次蹈海全节之志」,学鲁仲连不帝秦,再次凄沧渡日,永不回故国。在此留在日本,教书授课。朱舜水和王夫是少有的几个可以保留汉家服饰和发髻的先生。而堂堂正正穿着明朝服饰的朱舜水是唯一一位,他对于日本的影响十分久远,比如日本拉面据说就是朱舜水先生带过去的。

由于朱舜水德高望重,很快受到德川光国的邀请前往江户讲学,在日本初造学宫,绘画图纸,度量尺寸,亲临施工现场指导,事后撰【学宫图说】。又造古祭器簋、笾、豆、登等,率学生习释奠礼,改定仪注,详明礼节。永历二十六年,德川光国设置彰考馆,由朱之瑜门生安积觉任主编,聘请朱之瑜指导,编纂鼓吹「尊王一统」之说的【大日本史】。

日本受到唐化水平极高,因此以唐代思想为主是当时日本的主流,唐代儒家衰弱而佛教兴盛,因此日本佛学思想极盛,朱舜水的前往使得日本第一次接受全面的儒家教育,因此这场教育影响深远。由于朱舜水的思想以最激烈的春秋思想为核心,属于最纯正的朱子学思想,因此对于德川幕府影响极大,朱舜水死后,以其学问形成了‘尊王攘夷’为核心的水户学,与兰学、阳明学一起成为推动明治维新的三学。

康熙年间在大陆的家人偶然听到祖父在日本的消息,便出海前往日本寻找,朱舜水避而不见,要求后人必须着明装,蓄发髻方来,否则绝不相认。待到第二年,朱舜水后人到来时,朱舜水先生却已经去世了。朱舜水死前遗言:「予不得再履汉土,一睹恢复事业。予死矣,奔赴海外数十年,未求得一师与满虏战,亦无颜报明社稷。

自今以往,区区对皇汉之心,绝于瞑目。见予葬地者,呼曰‘故明人朱之瑜墓’,则幸甚。」朱之瑜一直企望中原能有恢复的那一天,为此,他滞日期间生活十分节俭,死时居然储蓄了三千馀金。这是他希冀恢复国家的经费。后人带回了一幅他的画像,挂于堂前。墓地留在了日本一直保存至今,民国初年梁启超曾对日协商意欲迁朱舜水墓回国,被拒绝。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侵略余姚,冲入朱舜水祠堂时,见其画像,恭敬而退,此后再未劫掠,朱舜水在日影响可见一斑。

由于德川幕府的锁国,在康熙年间只有少量中国和荷兰的船舶可以在长崎停留,不少明朝遗民都见过剃发易服后的中国人,只是两种人的见面,却发现,他们已经完全一样了。如今这些遗民大多日本化了,忘记了自己的故国,但是朱舜水留下的祭孔礼仪还在流传着。

果敢——至今不屈服的明土

在所有明朝的遗民中,果敢无疑是表现得最坚强的,永历末年,永历皇帝与与少量亲信逃往缅甸,失去了国家的皇帝一文不值。面对清廷的压力,缅甸将永历看做一块邀功清廷的‘肥肉’。终于在永历十六年,酿造咒水之难,黔宁昭靖王沐天波见有变故,立即夺刀反抗,终因寡不敌众,大小官员42人全部被杀。随即缅军赶往朱由榔住处,追杀随从300余人。将永历帝送往清廷,最终在云南被吴三桂用弓弦勒死。明朝大统最终灭绝。

但是明朝的遗民却未曾放弃,留在中缅边境的明朝人持续坚持着抗击的旗帜,只是这个旗帜从抗清变成了抗缅。

这件事一直要追溯到乾隆年间的清缅战争,这场战争无疑是乾隆皇帝好大喜功的一场胜利。乾隆皇帝虽然击退了缅甸对于云南的侵略,却不能阻止缅甸对于边境的蚕食,最终战争的结果与后来的清法战争类似。

清廷获得了名义上的胜利,缅甸得到了土地的实际优惠。而果敢本是云南杨氏土司管辖的土地,至此被缅甸夺取,此后英军殖民缅甸强制吞并了果敢,因此缅甸一直坚持果敢为其土地而对此紧咬不放。但是果敢人的心中自己的祖国是中国因此一直不肯臣服于缅甸。

双方的战争大的日久弥坚,从明末开始一直到今天,果敢仍然不肯屈服。他们将明朝的旗帜举到1960年。时至今日,果敢的民众仍然有不少人是明朝后裔,他们世代遵循【皇明祖训】并且将其视为金科玉律。今日的果敢已经很难再看到明朝的影子了,可是明朝的文化还是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一位在果敢做雇佣军的朋友曾对我坦言:果敢一日不归,抗争永不停息。

安南、东南亚——域外之徒与侨民之心

在明末还有另外一只南逃的明朝遗民,那就是华侨华商,他们在明朝灭亡前后已经在东南亚开拓了自己的土地,明朝的灭亡以及清廷对于他们的生死不管不顾,使得思明之心在东南亚华人之间仍然坚持不退,成为后来资助辛亥革命的动力。

海外华人实现了自力更生,在各地建立了自己的地盘。此后西班牙、荷兰殖民者在菲律宾印尼当地酿造多场屠华事故,郑成功闻讯大怒,决定挥师征讨,为华侨报仇。他一面抚恤安置从菲律宾逃到台湾的华侨,一方面组织筹备军队,派人暗中与在菲律宾的华侨联络,以便到时可里应外合,但尚未出兵便以病逝。

后来,郑经也于1670年和1671年两次准备派舰队征讨马尼拉,但因为三藩之乱而未能没出兵菲律宾。

东南亚的华侨坚持了一种对明的认同这种思想绵延成为了华侨独立自主的希望,最终,使得华侨建立了兰芳共和国,虽然兰芳并未打出明的旗号,可是华人建立的第一个共和国还是延续很多明朝的理念与思维。

时至今日,华侨仍然有一种对于中国的认同,这种认同虽然并不明显,但是多多少少受到了明朝的影响也是肯定的。

明朝灭亡前后,即便是曾经的敌国。安南仍然对于明朝予以了一定的支持,越南无疑是个奇怪的国家,这个国家遵循自主的同时也有着一种独特的中华认同感。明朝末年之时,安南使团朝贡为清军所阻挠,安南居然发兵击溃清军前往云南朝贡明廷。越南对于明朝的认同并不大,但是越南这样的行为却展示了自己独特的华夷史观。

1696年,越南后黎朝颁布禁令称:「自清入帝中国,薙发短衣,一守满洲故习,宋明衣冠礼俗为之荡然。北商往来日久,国人亦有效之者,乃严饬北人籍我国者,言语衣服,一遵国俗。 ……沿边之民,亦不得效其声音衣服,违者罪之。」越南对于传统衣冠的保持时间很久,基本上在越南击退法国独立后才宣告终止。当然如果时间漫长,也许越南会将东南亚诸国汉化也是有可能的。明朝灭亡后一些移民前往安南,融入了进入东南亚的华侨大军中,因此成为了近代以来华侨组织的一个版块。

说起哪个朝代的影响最久远?有的人认为是汉,有的人认为是唐,也有人认为是宋,这些说法都没有错,汉塑造了民族精神,唐建立了四夷宾服的外交局面,宋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而明朝从1368年建国到1683年明郑的消失,漫长的岁月没有磨灭明朝在中国的印记,它以各种各样的独特方式存在着,绵延至今。虽然跨越了三百余年,可是明朝的痕迹仍然有迹可循。(文/煮酒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