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时尚

藏族同胞的衣服为什么要露出半个胳膊?

2023-08-20时尚

拉萨藏族低调路过。

先说总结

①露出胳膊,不是藏族独有的;

②而在藏区,露出胳膊又不是普遍(必须)的;

  • 先说第一点,露出胳膊不是藏族独有的。
  • 实际上,你能看到亚洲很多民族都有穿袍子的时候露一只胳膊的情况,厂字盘扣的袍子都可以这么穿,交襟大袍这么穿的可操作性是很强的。别说近的,远在海对岸的琉球服饰里面就能看到这么穿的。

    琉球舞蹈 https://www.zhihu.com/video/1766900455631007744

    这其实很好理解,因为在进行劳动生产的时候,不管出于防止袖子碍事还是散热等需求,在不方便整个儿脱掉袍子的情况下,脱一只袖子、两只袖子(但不解袍子)就是最佳解。只是藏区,由于气候环境的独特性,温差比较大,增大了这种需求。

  • 在藏区的非普遍性
  • 根据上叙,其实我们可以发现脱袖子就是为了方便生活生产,换句话说也表明了这本来不是「正规」的穿法。

    实际上,作为一种交襟大袍,规规矩矩穿好两只袖子是「出厂设置」,否则你多做一支袖子做甚呢?在不丹等喜马拉雅东南麓地区,由于气候偏温湿,且明灭以后与北麓往来变少,至今保留了穿好两只袖子的传统,这在也一直被视为存古的情况。

    而在国内,实际上脱一只袖子和两只都穿好,是并存不悖的。 比如一个老农可能早上是两只袖子都穿好的,中午忙起来的时候开始拖了一支,随后又脱了一只。这种切换,在温差大的地区又比温差小的地方更常见。由此可见,两只都穿好是一种理论化的默认状态,而结合了劳动人民的生活需求,脱一只、脱两只从偶尔到经常,根据地域和群体差异,成为了一种趋向常态化的景观。

    并且,脱衣一只袖子的穿法也长期被认为是更生活化的、更随意的和更不庄重的。 如果你去过农牧区,你会发现:平常脱一支袖子的老一辈牧民在拜神佛、见士僧的时候,会把袖子穿上,或者把脱下的袖子绕一圈搭到肩上,而不是耷拉着;平常穿着粗布袍子,脱一只袖子干活的老一辈农民,在参加开耕节、旺果节等活动的时候也会把脱下来的袖子穿上。(请注意我这里用的「老一辈」)

    而拉萨城区的男子,更是保留着穿好两只袖子的传统。( 注意这里指的不是贵族服饰的那种及踝长袍,那种自然是很难脱袖的。这里指的就是普通的是从事商贾、裁缝、绘画、园林等市井职业的拉萨市民所穿的,下摆提至膝盖附近的藏袍。)背后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拉萨河谷的小气候相对温润(比起高寒地区),且市民阶级从事的高强度体力劳动比农牧区少,即便是木匠也不如农牧民辛苦。所以他较少有这个需要,而能够保持一种更加趋近「默认态」的和更加远离劳作的状态。由而,规规矩矩地穿好两只袖子,并且适当的拉长下摆的长度(略过膝而不及踝)成为了一种体面,甚至是市民身份的标志。这种穿法一直到五六十年代都是见得着的,读书人群体中最为典型。

    直到五六十年代,拉萨市民还是以穿好两只袖子为端庄的装扮,而农牧民群众在比较严肃的场合,也是会穿上袖子的。

    但是随后不久,全国都轰轰烈烈地开始了「少数民族服饰2.0版本」的这么一个情况 ,大家也是知道的,贵乎很多回答有提到。部分少数民族甚至是被创造了全新的「民族服饰」,乃至是第一次拥有了「民族服饰」。在这个过程当中,藏族虽然不是从无到有地被赋予了新的传统,但是对传统服饰的改造、改动和重新定义是比较多的。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很多内地的文艺工作者比起市民服饰和礼仪服饰,对于农牧民日常的穿搭,接触更多,印象更深,潜移默化地成为了一种初印象;此外,比起市民服侍和礼仪服侍,农牧民群体在日常生活中的装扮被认为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甚至是可以直接扶正为「礼服」的。于是,袍子的下摆被整体性地提高,脱一只袖子从非常态的、生活化的穿法儿转正,成为了正规场合的穿法。由此两只都穿好的穿法,就反而成为了稀有的、少见的。

    时至今日,越是年轻的群体,越会将脱一只袖子的穿法视作一种民族传统,可能也算是一种自我东方主义吧。但是,也有部分年轻人则开始恢复都穿的样式。

    此外,我上面也提到了,即便是农牧区,很多老一辈至今保留着两只都穿好更庄重的观念。而在拉萨市区,很多老一辈的知识分子艺术家更是在在比较严肃的场合会穿好两只袖子。

    拉萨囊玛【孔雀】 https://www.zhihu.com/video/1766914550807728128

    这是我去年夏天为了参加表姐婚礼定做的夏礼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