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时尚

用多大力道击倒杨丞琳,需要新的群体共识

2023-12-12时尚

能在河南举行的演唱会上,说出「河南人爱骗人」的明星,确实很难用常理来评价。

事发时,杨丞琳在互动环节中,寻觅台下激吻的观众,用发嗲的语气来上了这么一句,不仅没有 甜到在场观众, 反而激怒了场外人士,以至于声讨声此起彼伏。愤怒的人群,甚至通过官方渠道展开了投诉,要求相关部门对其进行严惩。

从发嗲的口吻上,我们很清楚地明确,杨女士传递出来的绝非慷慨赴死的勇气,而是无心之失。但随口而出的应激言论更能自证心意, 这种长期的刻板印象,绝对不是因为演唱会而突发奇想,临时迸发出来的。

对河南人这一标签的污名化由来已久。就历史背景来看,这个中原大省不仅人口基数大,还有特定时期外流人员多,经济基础差等长久的因素交织。伴随着数十年前突然放开人口迁徙,流动大潮从大地的心脏位置,涌散去向毛细血管。更多的个体代表着群体形象,在不同地域留下了自己不同的故事。

显然,故事不全然是暖心的,这也是刻板印象的具体来源。正因为大地幅员过于辽阔,不同地域沿袭行省制度,各自分割核算,对外时是一个统一大整体,对内时则又有细分族群,甚至在河南内部,不同区域还有细分清算方式。但省内人口出口时,河南人三个字,则汇聚成了他们的行为统称,长久以往,在口耳相传中被具象化留存。

今非昔比,可扣帽子容易,脱帽子难。当河南群体齐心协力,希望能用高昂正向的社会形象以正视听之时,总有扯后腿的事情出现,比如摇滚乐队上不翼而飞的物件,比如地里被公职人员带队盗走的高粱。站在这个立场上看,修正区域群体名节核心要处理的,其实是一部分落后人群的劣迹,这是难以被忽视的省情和现实。

换另一个角度来看,比起更多的台籍友人,杨丞琳的「大陆化」已经有了入乡随俗的印记。这种印记不是个体赋予的,不具象到个人身上,而是经过传导而来。她迅速致歉的真心不好评估,但可以感知到的是,她已经清晰懂得,在公众场合说错话,明显触犯了面向特定人群的措辞禁忌。

就行为论,此次部分人群以眼还眼的传统逻辑,这种基于地域认同上的认同感出发完全情有可原,宽容和气度不能成为外来者随意亵渎的理由。趁其病要其命,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行事手段,只会让人心有余悸,加重日常重要沟通场景里的心理负担。

应对这种外来的评价体系,恐怕没有什么真正能一锤定音的灵丹妙药,需要上亿共同体常年累牍,在日常举手投足间承担起形象宣介的重任。这是一份水滴石穿,铁杵磨成针的艰难工作。靠不断散播河南文化源远流长,几乎没有什么明确效果,也起不到佐证价值。

我们不能阻止「让杨丞琳见识一下我们的厉害」这种问题解法,毕竟我们不在局中。可比起硬拳头,反击外来印象冲击时,合理、妥帖的回应方式,已经是形象肃清的重要一环。肆意谩骂、攻讦,对于解决问题毫无疗效,毋宁用更加文明的方式,豁达的态度,或许能在舆论场上赢得属于自己的荣光。

杨丞琳背后,代表着的是一部分外来群体,对另一个群体整体形象的初认识和再认识。当一个群体,对于不正当评价的的宽宥声大于讨伐声时,或许外部对于这个群体整体形象的再感知,反而会抬高几分。

相信更多的人心底自然明白,与生活里面的河南人相与,有肝胆相照的一面,有情深义重的一面,有勤恳淳朴的一面,有克制温情的一面。这些美好的感受,比起「 老子一井盖夯死你妈」 的话语体系,从根子上并非一母同胞,这是不言自明的。

当然,要不要打倒杨丞琳,用多重的拳头打倒杨丞琳,也需要这个群体进一步达成统一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