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子的由来是怎样的?帽子的由来源于古时候人们劳动时围在颈部擦汗用的布,后来逐渐演变成为具有保暖、防暑,挡风,避雨,护头等实用功能的帽子形式,同时帽子还经历了一个象征着统治权力和尊贵地位到普及至民间大众的过程。
据史书【玉篇】记载: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后人着之于头。可见巾原本是人们劳动时围在颈部擦汗用的布。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自然条件恶劣,为了抵御风沙、酷热,寒流,人们就将巾从颈部逐渐裹到了头上。这样可以实现保暖、防暑,挡风,避雨,护头等诸多实用功能,慢慢地巾就演变成为帽子的最早雏形。之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帽子逐渐增加了具有装饰人体的美观功能。
回顾帽子的历史沿革,可以看出帽子长期作为统治阶级内部地位和权力的标示和象征,虽经历朝历代的转变,可以一直没有改变过,样式起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标识更加细化,更加精确,直到清朝结束,民国建立才被取消。
在奴隶社会帽子就象征着统治权力和尊贵地位,在官僚统治阶层普遍使用,这时候的帽子叫「冠」和「冕」,按照规定只有帝王和文武大臣可以戴帽子,哪怕是像孔子,孟子这样的大学者也不能戴帽子,而是用「帕头」裹头,而一般平民老百姓则只可以用「巾」把头发束起来,这就是所谓的中国古代冠冕制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开始动乱,规定也随之有所松动,冠冕开始流行于民间的儒人雅士。得益于盛唐时期社会风气趋于开放,帽子特殊象征意义才逐渐淡化,但是仍作为一种地位的象征逐渐向下流入于民间,一般的读书人和有钱商人及其子弟可以戴帽子,出现专门的书生帽和商人帽,而一般老百姓还是用布把头发束起来包裹起来,叫「方巾」。
元朝时北方游收民族的帽子开始逐渐流行中原,有皮帽,毡帽;明朝时又恢复了汉人的「冠冕」制度;清朝时候帽子才算真正流行起来,上至皇帝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可以戴帽子。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
后来伴随着西洋文化的传入,西洋的帽子文化传入才使「帽子」在社会上普遍流行起来,现代帽子直接成为一种装饰品和防热御寒的工具,不再是地位和权力和象征。上至达官显贵,下至贩夫走卒,都可以随心所欲地戴帽子。
随着帽子的普及,其实用价值也凸显出来了,也得到很大的发展。帽子的种类和品种也出现了很多。比如:按使用对象和式样分有男帽、女帽、童帽、情侣帽、牛仔帽、军帽、警帽、职业帽等。
按用途分有太阳帽、安全帽、防尘帽、旅游帽、礼帽等;按制作材料分,有皮帽、毡帽、毛呢帽、长毛线帽、绒绒帽、草帽、竹斗笠等;按款式特点分,有鸭舌帽、八角帽、瓜皮帽、虎头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