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美食

【繁花】里的崇明糕,在这些年轻人手里发扬光大

2024-01-14美食

最近跨年热播剧【繁花】你看了伐?

吾哩「崇明糕」圈粉无数。

想吃【繁花】同款地道崇明糕?
去当地买总归不会错,

还能听崇明人

讲一讲崇明糕背后的故事。


过年吃崇明糕历史悠久

新米上市,天气渐冷,这个时候正是尝崇明糕的好时候。在崇明老一辈的记忆里,过了廿四夜家家户户就开始备料、打粉、蒸糕,糕上灶蒸了离过年也就近了。


崇明糕是上海崇明地区的乡土特产,是崇明祖辈代代流传下来的一种饮食文化。就像【繁花】里看到的那样,上世纪90年代,不少崇明人来到上海市区打工,崇明糕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乡土情结。而住在上海市区的上海人,过年过节也欢喜来一块崇明糕,氤氲着热气的崇明糕一上桌,就能感受到一股上海本地的田园气息。

「糕」与「高」谐音,有着「步步升高」的寓意。在崇明,糕是吉祥的象征、富贵的希望,因此吃糕便成为了一种民俗文化:娶媳妇吃喜糕,生小孩吃满月糕,盖新房吃上梁糕,搬家时吃暖房糕,老人生日吃寿糕,过年离不开崇明糕。故而,崇明糕在悠久的历史中已经演变为一种古老的文化积淀,也是崇明垦拓精神的传承载体,成为崇明极具地域特色的风情名片。


若从古籍中考究,历朝【崇明县志·风俗卷】便有记载:「元旦燃爆竹,啖年糕」,说明早时蒸糕就已经是崇明的一项传统年俗。【崇明竹枝词】里有「蒸糕做酒过新年」的吟唱,清代诗人吴澄也曾写下这样一首词:「烀糕延座且留茶,十菜还将五果加,首座令行王十九,明须自饮暗开花。」这首作于清代早中期的竹枝词寥寥几句就形象地描绘了崇明人用糕招待亲友的鲜活场景,也从侧面反映出崇明糕作为茶点已经有了悠久的历史。


一块糕点吃的是乡土烟火气

蒸「过年糕」对于那个年代的崇明人来说是件考究的大事,讲究糯米粉和白米粉的准确配比、讲究烧火人和蒸糕人的密切配合、讲究糕枕上逐层撒粉的时机、讲究和美吉祥的说道。「这里的糕好像夹生的」「这里好像有粉漏下来了」……这些话都是蒸糕时的禁忌,所以那时候蒸糕都会早早地把家里的小孩支出去玩耍,以免他们说错话。


2013年5月,崇明糕制作技艺还入选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道温软香甜的崇明糕,做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事,从备料到切片,崇明糕的整个制作过程全凭蒸糕人的娴熟技艺,需耐心手做,细致观察,很有讲究。

把米淘净,浸泡沥干,将研磨好的白米粉和糯米粉混合,加入红枣、核桃仁等辅料,再加入适量白糖,搅拌均匀。将准备好的材料倒入蒸笼中,放上灶台,在蒸笼四周铺上湿布,多次适量加粉,用旺火沸水蒸制,这样蒸出来的崇明糕,松软香甜,让人一块接一块,根本停不下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崇明糕的蒸制设备从土灶改成了不锈钢蒸具,但只要品尝到那熟悉的味道,记忆就被一下子拉回了小时候,温暖又美好。


如今,上海各地的糕团店里也都能见到崇明糕的身影,崇明糕也不再是逢年过节的专属,早已从原来的新年限定变成常年供应的地方特产,馅料也由简入丰,品类繁多,但不变的是对历史脉络的延续和对乡土回忆的承继。


传统美食被年轻人传承发扬

如今,做崇明糕的,也不再只有「妈妈」辈了,不少年轻人开始创新崇明糕技艺。兰燕华、吴家俊这对90后小夫妻,原本在市区拥有稳定工作,一个是广告公司文案写手,一个是软件公司的测试工程师。2022年11月,他们辞去工作回到崇明,开始做起了崇明糕团的生意。


吴家俊的父母在崇明经营着一家专卖崇明传统糕团的小店,店虽小,人气却挺高。两位老人想尝试眼下流行的直播卖货,却不懂怎么做。一次与兰燕华次闲聊中,婆婆一句「你们要不回来帮店里做直播吧」,这句看似「嘴上搭」的闲话,小两口却上了心,并就此下定了辞职回乡的决心。就这样,2022年11月,夫妻俩的线上门店——「糯米小老板」正式上线运营,糯米也是俩人女儿的小名。


2022年11月17日,兰燕华开启了第一场线上直播,当天直播间累计观看人数30人,累计售出糕团产品5份。2023年1月24日,夫妻俩的直播间累计观看用户1.5万人,2小时内800多个八宝饭、100多块崇明糕销售一空,累计销售额破1.6万元。在直播卖货这个巨大的流量池里,每位博主都在不断尝试、绞尽脑汁去「俘获」属于自己的粉丝群体。口才、话术、颜值都不算出众的兰燕华说,自己靠的是最朴素的两个字——真诚。


崇明糕、圆子、印糕等特色糕团长久以来一直是有名气、有人气的崇明特产。这几年,一批坚守品质、勇于创新探索的本地新媒体博主通过短视频、直播卖货等形式也进一步扩大了崇明糕团的知晓度和影响力。


年轻人的传承,更让这款传统糕点有了不同的味道——有人「多肉种植+稻米种植+崇明糕制作销售」;有人「民宿+崇明糕制作体验」;有人「专职各类崇明糕点制作」……他们中,有80后,也有90后,传统美食和年轻人碰撞出的是创业的激情、对崇明的热爱、对传统美食的推崇。

来源:青年报

编辑:陆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