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美食

闲谈茶叶的寒凉属性

2024-02-29美食

这里先来了解一下茶叶干燥后的成分比例。里面主要有:茶多酚(20%~35%)、蛋白质(20%~30%)、氨基酸(1%~4%)、生物碱(2%~5%)、糖类(20%~25%,其中单糖和双糖又称可溶性糖,易溶于水,含量仅为0.8%~4%),果胶(4%),有机酸(3%),类脂类(8%),色素(1%),芳香物质(0.02%),维生素类(0.6%~1%),无机化合物(3.5%~7.0%),以及微量酶类等等。

寒热属性是中医的概念,出发点归结于人体的阳气。阳盛体质为热,阳虚为寒。反映在药材上,能助长阳气的为温热性质,会消耗阳气的为寒凉性质。

在中医药看来,绿色植物在没经过加工之前,大多归类为寒凉属性。但是在经历炮制后,有些方法可以使内含物质在氧化作用下,生成了新的物质,其性质会发生改变。比如人参,新晒的通常是凉性,蒸制为红参就变成温热属性,再加工成黑参那就妥妥的热性了,同样的东西,氧化程度不同,性质天壤之别。

中医药炮制必须严格遵照方式方法,比如叫你蒸就蒸、煮就煮。隔水蒸,汤中鲜有空气交换,药物基本能保持原味;煮与熬就不同了,药材在高温中与翻腾的气泡长时间接触,会发生氧化,性质显然就有差别了……不仅如此,粉碎药物也得按方法来,捣与研磨,结果就不一样。捣,在金属或石臼里硬碰硬,夹层中的药物被撞击出高温,很容易便发生了氧化,导致性质改变;研磨呢,常温下,得以维持药物原有属性……

说了这么多,就是想告诉大家,既然能够透过一定方法改变药材属性,而茶性本药,诚然也不在话下。

茶之所以为茶,区别于其他大部分植物,就是因为干茶中含有5%左右生物碱物质(咖啡碱、茶碱、可可碱),它是茶性本味的来源,其性极寒,对人体能起到消炎、加速新陈代谢、兴奋神经、促进肠胃蠕动、刺激胃液分泌、消食等药理作用……而茶叶中剩余的大部分物质综合起来,性质要低一个梯度,是凉性的,所以,茶原本是寒凉属性。

茶中的生物碱和其他大部分物质不一样,有一个特点,是晶体结构,化学性质稳定,在一般的茶叶加工过程中不容易被氧化,只会在高温中挥发,所以在大多工艺条件下得以留存,其个体的寒凉属性和药效并不会发生改变。

由此可见, 茶叶在加工过程中即便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氧化,其性质的改变是以「中和」的形式出现的,即:其它成分在氧化后全部或部分转变为温热属性,中和了留存的生物碱的寒性。至于一款茶最终呈现如何属性,要看茶叶的氧化程度……

绿茶未经氧化,只是杀青干燥,自然是寒凉的;当年的白茶,内质轻微氧化,也属寒凉;半发酵乌龙茶,常被称为青茶,性质依然偏凉;红茶全氧化,性质中庸或偏温;普洱熟茶与黑茶,根据氧化程度和茶叶内质不同,有可能是中性的,也有可能偏寒……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最终属性是中和出来的,因为生物碱在茶叶中不增不减,仍然发挥着对人体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喝这些茶,根据体质不同,人依然能感受到不同程度的「茶劲」,有的人即便是喝了全氧化的红茶,也照样会影响睡眠……原因无它,茶经过加工,虽然发生了口感、茶性的改变,生物碱含量却丝毫未减。

当然,也有的茶经历加工后,性质能发生根本改变的,那就是高焙火岩茶。为什么特指高焙火呢?因为当下很多岩茶采用的是中轻焙火工艺的,以示区别。在长时间的高温烘焙中,不仅岩茶的内质重度氧化,内含的生物碱物质也会被挥发去大部分……两相结合,最终的茶叶属性就呈现了温热的性质。

所以,纵观中国的大部分茶类,无论采用什么加工方法,氧化程度如何,因为生物碱物质的留存,其性质都依然留有寒性成分,且能对人体中发生作用。唯独热做工艺的岩茶,倘若是高焙火的,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茶叶属性。

当然,在加工工艺中,茶叶属性的变化还与其内质丰厚程度有关,有的茶叶本身内质薄弱,生物碱含量低,做为乌龙茶或红茶,中和出的茶叶属性可能就轻易呈现了温性;而有的茶内质丰富,咖啡碱含量高,即便做为黑茶、红茶,中和出的性质也可能仍然是偏寒的……

本文作者:听雨;来源:听雨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