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美食

同样一款茶,别人可以泡得香清甘活,为什么你泡的茶又苦又涩呢?

2024-03-09美食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泡茶是讲究技法的。

这一点谁都不能否认。

比如,同样一款茶,在别人的手中,可以泡得香清甘活,鲜香醇爽。

而到了自己的手中,就变味了。

味道重,还苦涩。越喝越涩,怎么喝都不好喝。

百思不得其解。

盘点了所有的变量,茶叶、盖碗材质、盖碗容量、水质、水温、注水手法,出汤时间....都没有问题。

但就是把同一款茶,泡出天翻地覆的两种味道来。

抓耳挠腮许久,还是想不明白其中的根结。

堪称世纪大谜题。

【2】

其实,问题的核心,在于出汤的手法。

是的,是出汤这个环节出了问题。

正常情况下,我们会把泡茶时所使用的手法,分为两步,一步是注水的手法,一步是出汤的手法。

在大多数人的理解里,出汤的手法很简单,不过就是注水,合盖,出汤。

三步骤。

这样理解也没错。

只是,在出汤这个环节里,要注意的一个重点就是,出汤有没有出干净。

这是大多数人都没有注意到的环节。

初学者总是以为,把茶汤倒出来,从盖碗中倒进公道杯里,就可以了。

熟知,仅仅这样,是远远不够的。

把盖碗中的茶汤倒进公道杯里,并不是完结,把盖碗中的茶汤全部倒进公道杯里,才是整个出汤过程的结束。

请注意人「全部」这个词汇。

全部,意味着一滴不剩,意味着不仅仅是把大部分茶汤倒出来就完事。

【3】

在日常泡茶的实践中,最容易发生的冲泡事故便是,茶汤很难全部倒干净。

尤其,很多时候人们还想不到盖碗中的茶汤并没有全部倒干净。

很多时候我们泡茶,看到盖碗中再也倒不出茶汤了,便以为整个冲泡流程结束了。

其实,我们被茶汤和茶叶联合起来欺骗了。

茶叶在未冲泡之前,是干燥的。

它装在箱子里的时候,它刚刚从箱子里被拿出来的时候,是一股子浓郁的干燥植物气息。

它从里到外,都是干透了的。

继而冲泡,沸水冲泡它,它的细胞壁随着冲泡次数的增加而渐渐破裂、打开,吸入沸水,把内质混合在水当中,成为一杯茶汤。

同时,它的细胞也在沸水的充盈下渐渐膨胀,增大,像一个个球,鼓鼓的。

这些变化都是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的,我们肉眼可见的只是,茶叶的条形变大号了,梗粗了,叶胖了。

连锁反应就是盖碗中的茶叶的体积,变大了。

这些膨胀起来的体积,把盖碗的空间给占据了相当大的一部分,密密匝匝,挡住了盖碗中的各种通道。

于是,出汤之时,汤水能流出来的路径,就相对单一,相对较少,相对较窄。

于是,就会有一部分的汤水,被渐渐变大的叶片挡住,在大部分水倾泄入公道杯之时,它们被阻挡在盖碗当中,成为了留守儿童。

【4】

这些流不出来的残余的水分,在盖碗放回茶桌之后,沉到了盖碗的底部。

它们与盖碗底部的茶叶沉在一起,浸泡着底部的茶叶,让它们持续着,大量地释放出内质。

不出三五分钟,这些残余的水分中的内质就变得非常之多。

等到下一冲注水时,残余的水分便与新注入的水混合在一起,在出汤时倒出来,进入公道杯中。

成为下一冲茶汤。

而这些掺和了上一冲残余水分的下一冲茶汤,滋味便极为不正常了。

上一冲残余水分中的过度释放的物质,让茶汤变得过浓,过重,苦涩。

怎么喝都不好喝。

并且,这股苦涩味还会积累起来,一冲浓过一冲,最后,整个口腔都是苦的。

虽然到五六冲之后回甘会非常迅猛,非常浓郁,但前几冲的苦,还是令人难以接受的。

这就是前两冲出汤时,残余水分惹的祸。

也是我们出汤时,没有完全沥干茶汤而惹的祸。

【5】

为了有效地防止把一款鲜香醇爽的茶,泡出苦涩味来,建议列位看官多多修炼冲泡手法。

除了之前强调过的注水手法、出汤时间之外,尽量完全沥干茶汤,也是急需要掌握的技巧。

只有沥干了茶汤,才能避免大量的物质提前释放,过量浸出,影响我们的喝茶体验。

这个技能要掌握并不难。

出汤的时候多抖几次就可以了。

实在不行,开盖检验一下,发现有余水,再出一次便可。

不要嫌麻烦。

为了喝到好喝的茶汤,些许小技,自该学之。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