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美食

盘点本地人当「宝」,外地人却吃不惯的5种早餐!

2024-04-07美食

俗语云:「早餐宜吃得豪华如君王,午餐平淡如百姓,晚餐简朴如乞人。」这反映了早餐在日常三餐中的重要性。

晨曦初起,享受一餐温热的早餐无疑是最幸福的时刻。中国地域广阔,自然资源丰富,每个地区都孕育了其独特的饮食文化。然而,有些地方的早餐虽受当地人喜爱,但外来者可能难以适应。本期早安新闻就来聊聊那些在「尴尬境地」的早餐美食。

第五位:武汉的热干面

武汉的街头巷尾,每当早晨,早餐摊上热干面的香味便吸引人们停下脚步。对于热干面,武汉人情有独钟,无论是坐着还是行走都能看到他们痛快淋漓地享用。

据统计,武汉每日的热干面消费量超过六百万碗。有趣的是,武汉人的早餐可分为热干面与非热干面两大类。

但这道佳肴对于外地人而言却不太容易接受,原因何在?

主要是因为这种面条要求食用者迅速吃完,否则很快就会变成难以咀嚼的团块,口感变得又硬又干。因此,武汉人在边走边吃的同时,既是为了节省时间赶往工作岗位,也是为了保持面条的最佳口感,不得不采取快速食用的方式。而这种吃法被外地人视为可能会对消化系统造成负担,不雅观。

另外,热干面的特制酱料是一种粘稠的芝麻酱,也称作「麻酱」。不习惯这种酱料的人对热干面自然不会产生好感。

第四位:河南的胡辣汤

河南的清晨,唤醒居民的不是闹钟声,而是胡辣汤的香气。胡辣汤因其麻辣鲜香的特性而受到河南人的青睐,其制作过程也非常简单。将多种蔬菜和荤菜放入锅中炖煮,加入各类调味品,最后加入一些淀粉使其变得浓稠。

胡椒是这道汤的灵魂所在,胡辣汤之所以辣,正是源于胡椒的加入。河南冬季寒冷,人们常加入各种驱寒香料,甚至包括花椒、麻椒等,一饮而下既温暖胃部又温暖心房。

对不喜欢辣味的人而言,这简直是一种折磨。首先,早上吃辣可能会刺激肠胃,影响消化系统的吸收。其次,对于那些偏爱清淡口味的人而言,他们不习惯浓稠汤品,外观也不够吸引人,因而不受外地人喜爱。

第三位:广东的肠粉

肠粉是广东的传统美食,在广西亦有见到,虽做法有异。肠粉由米浆铺在容器上蒸熟,形成一层薄薄的米皮,包裹着猪肉、鸡蛋和蔬菜等食材,再加上萝卜干、花生碎等佐料,形成一道佳肴。

这道菜味道清淡,主要调味料为少量的酱油和辣椒酱。与有嚼劲的面食相比,肠粉口感细腻,缺少了大麦的香气。

对于食量大、偏好浓烈口味的北方人来说,肠粉显得不够滋味,且难以令人饱足,因此难以获得外地人的喜爱。

第二位:北京的炒肝

炒肝的历史可追溯至宋朝,由熬制的肝和炒制的肺演化而来。作为北京传统美食,当地人将其作为早餐享用,这是长久以来形成的饮食习惯。

炒肝实际上并非通过炒制,而是煮制的菜品。它由猪肝、猪大肠等原料经卤制,切成小段后,加入葱、姜、料酒去腥,最后加入淀粉使其粘稠,不断搅拌,看似爆炒般。

然而,在外地人看来,炒肝由猪内脏制成,不太雅观,不适合追求精细饮食的人群。此外,炒肝不仅胆固醇和脂肪含量高,还有较重的腥味。对于偏好清淡饮食的人而言,接受这种「重口味」食物更是难上加难。

第一位:北京的豆汁

豆汁由黄豆、绿豆为原料,经过发酵和熬煮等工序制成。关于北京的豆汁,并非所有北京人都爱喝,可能只有「老北京人」才对其情有独钟,并将饮用豆汁视为一种乐趣。

饮用豆汁也有其讲究,如梁实秋文学作品所记,饮豆汁须趁热饮用,吸溜着饮,直至满头是汗才算享受。

豆汁见证了北京千年的变迁,传统的豆汁小贩会推着装有豆汁的小车穿梭于街头,令人一见知有饱腹之物。豆汁配以烧饼、馒头和咸菜丝,可谓是粥的替代品。

虽有「未饮豆汁者,不足谓至北京」之说,外地人一闻豆汁的气味便感到难以接受,甚至认为其味道像泔水。即便强行尝试,也会感到一种酸涩味扩散开来。因此,豆汁的普及之路充满挑战,因其受众和市场较为有限。

尽管豆汁外观简单,但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具有清热解暑、开胃等健康功效,冬天饮用可暖胃驱寒,夏天饮用则能解渴降暑,因而深受老北京人喜爱。豆汁还是著名的护国寺小吃之一,享有「中华名小吃」的美誉。

我国各地饮食文化的差异,造就了早餐的多样性。由于气候、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各异。

虽然某些地方的早餐可能不符合个人口味,但并不意味着它们不美味。各地的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尊重各地不同的饮食文化,并尝试体验各地的早餐,从而感受到丰富多彩的美食文化。对于这个话题,你有什么想法吗?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