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家居

懂生活的年轻人,为啥越来越爱「折腾」家了?

2024-01-05家居

2023年的年轻人,好像比以往更加忙碌。工作奔波之余,人们的生活被各类活动填满。上半年,大家步调一致,呼朋唤友,到街上citywalk;下半年,又纷纷钻入bistro,「假装在巴黎」,谈天说地。

但等到拍完照、打完卡、精力耗尽、血槽即将清空时,另一部分年轻人又紧接着顿悟,「宇宙的尽头其实是自己的家」,那才是个能随时安放疲惫自我的地方。于是,为了让自己过得更舒服,这群人开始在家居上动起了心思。

@rrr.ray用过期的旧杂志做成挂画

有人在家里安排上了懒人沙发、投影仪,窝在里面吃着零食刷两天剧,达成了i人梦寐以求的心灵疗愈;喜静的人,换张舒适的床垫,摆好香薰,睡到自然醒,体验起「原地度假」;也有人选择当「显眼包」,亲自动手改造家具,成型的作品没几件,手艺倒是学了不少······

总之,这届年轻人真是把家居玩明白了。对他们而言,家是用来住的,又不仅仅是用来住的。在他们眼里,改造家就如同参与现实版本的「我的世界」。一顿操作猛如虎,家就成了展现审美、创造力,以及置放生活灵感的综合体。

多数年轻人的幼时记忆里,家中的陈设好像总是千篇一律:白色墙面,木质地板,再加上造型中规中矩的沙发与桌椅。当年轻人纷纷长大,经历了时尚与审美的一轮轮淘洗,他们也开始重新审视起家居蕴含的深层意义。

毕竟,此时的年轻一代已经摇身一变,成了房子的主人,改造的主动权全部落在自己手里。他们渐渐意识到,家是生活态度的外显,而「不重样」正是它最后的底线。改用莎翁的话说, 一千个主人,就会有一千种家居灵感。

在「折腾」家时,@古古怪EVA 秉持的理念是「给家一点颜色看看」。当人们追求所谓的和谐配色、基调统一时,她更在意的是色彩的多元,这也使得人们很难定义她的家到底是何种风格。

在她的小红书笔记里,「家里悄悄又换新色了」是常出现的字眼。她自己调色,现在的房子「有点黄有点棕有点绿」。时而是明艳的亮色,时而又是自然色系,对追求新鲜感的年轻人来说,家无疑是施展想象力最合适的空间。

有的年轻人,还不遗余力为家里打造出一片 精神园地 。黑胶爱好者@mingsquall 在改造家时,就在沙发旁设置了音乐角。虽然唱机看上去有点像「灶台」,可「烹饪」出的是实打实的好滋味。左手边放歌,右手边翻书,生活的律动感扑面而来。

@鱼在我这里 则把家变成了「痛屋」(利用各种二次元商品装饰自己的房间)。娃娃、手办、徽章、卡片、挂件、立牌,让家看上去就像是二次元博物馆。对她来说,如此改造的意义是「把热爱变成触手可及的日常」。而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各类兴趣,画画、喝酒、饮咖、读书,只要年轻人想,总能划出一块合适的区域。

如果说兴趣角是对精神世界的抚慰,那动手改造家居就是 对身心的双重锻炼 。@大漂亮-敬亭山 家的墙面就是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的体现。他整理了手机中的老照片,将其打印出来,又网购了洞洞板和相框,最后合在一起,把它们装在墙上。灯亮起的那一刻,家也被注入了新的灵魂,就像他所在小红书上写的那样:「它们和我们的记忆结合在一起,使每个本该记住的日子更加鲜活。」

如若对新形式缺乏灵感,那不妨像@Mr.汤普森 一样,把视线投向旧物改造。在他的设计下,旧衣服可以变为懒人沙发,奶茶袋能制成猫咪秋千。在经济实用的基础上,生活平添了更多浪漫。

而当孩子、老人与宠物共处一室时,年轻人也深谙 「各得其乐」之道 。学会合理地分配空间,让每一位家庭成员,尽情享受独属于自己的松弛感。

@Lucy 在家中的过道装了玻璃白板,每到周末,女儿会变身「家庭小老师」,和父母一起探讨问题,共同学习。

@静姐在这儿 打造了适老化的房间,他的父亲脑溢血偏瘫已有5年,她定制铁窗,安装扶手,还特意减少了家具。这一切,都是为了父亲行动能方便、安全。

@桃子婵 在改造老破小时,也不忘给四个毛孩子留个宠物门,猫猫狗狗钻来钻去,给家里增添不少童趣感。

年轻人对房屋的改造与设计,远远不止于室内。对于越发 亲近自然 的他们而言,生活还有很多其他选择。生活在城市,可以像@狗子和肆月他爹 一样,用手工绿植和标本装点阳台。

要是对快节奏的日常感到疲惫,也可参照@李野野YEAH ,花费两年时间,用种子、花园灯、花苗,将荒废的院子改成梦想中的花园。

五花八门的房子,承装了年轻有趣的灵魂,也容纳了无数的生活灵感。它们不只是年轻人休息起居的安身之所,更是人们展现自我、汲取能量的空间。 在这个时代,家正逐渐将人们引向更理想的生活。

当人们还在讨论何以为家时,这些年轻的房主们已经彻底悟了——与其遵照条条框框,打造一个毫无特质的居住地,不如挣脱既有的桎梏,在家居改造和设计时,任自己天马行空,同时又充分尊重各位成员的意愿。毕竟,家是永远的庇护所和舒适圈。在年轻人心中,把它变成理想的样子,与家人留下美好的记忆,比什么都重要。

随着试验家居灵感的人越来越多,这一领域也迎来了新的变化。 小红书所发布的「年度家居灵感」为我们总结了一些趋势——处在其中的年轻群体,正探寻着与生活有关的全新意义。

作为建筑师,@青山周平 每年见证很多家庭空间的嬗变。在他的观察中, 去风格化 日益明显。过去,提到家居设计,人们总倾向于套用某种模板,在北欧风、侘寂风、新中式等风格中选来选去,最后又难逃窠臼。如今,人们更加懂得折衷主义,每种风格、每种色彩皆可以为我所用。年轻人意识到,当家中的一切都遵从内心,生活才会回归本真的模样。

【100个中国女孩的家】的发起人@黎贝卡,更关注人们的 精神角落 。她发觉,无论是租住,还是自有房屋,人们都会给自己打造一片「自留地」。它可以是放满藏书的木柜,可以是摆着调酒原料的桌子。这些细微之处,向外表现着主人的生活情趣。而对主人来说,在那里,情绪可以尽情安放,漫无边际地谈论诗意栖居,也更显得合情合理。

提到家居改造,还会想到@Clunch Clay 。在他的创造下,拖鞋和热水袋能被改成花瓶,食物秤能变成钟表,收纳篮也成为相框,家里好像从来不会无聊。也许正是因为他有这样的偏好,他注意到,年轻人正开始学着用双手创造崭新的生活。有人做装饰画,有人DIY猫窝,也有人「一个人就是一支装修队」,让老房子焕发新活力。年轻人亲自动手,搞起量身定制,在平凡生活中,这无疑是一种「超能力」,让人们的众多想法逐渐落地。

「‘住’这件事,与房子有关,但并非绝对相关。最重要的,还是住在其中的人。」这是@小家越住越大作者逯薇 在自己的书作中的观点。在这一视角下,她自然 更加关注家庭成员的居住 。如今,年轻人的家不只要满足个体需求,婴儿、老人、配偶,乃至宠物,都需要找到自己的归处。唯有如此,彼此之间才能其乐融融,互相陪伴。

对植物的爱好,曾让海妈@海蒂的花园 从迷茫的生活中挣脱而出。她的生活灵感观察就聚焦于这一点。当下,年轻人越来越能理解 「复得返自然」 的意涵。于是,一批人在家中的阳台,或是种菜,或是栽花,打造起自己的「小森林」生态。另一批人则更为极致,回到乡下,将根系扎回土壤,改造自建房,也用较低的成本,建一所属于自己的庭院。

追随着这些年度家居灵感观察家的脚步,我们能发现,去风格化、精神角落、动手主义、共融空间与自然生活,成了2023年年轻人在这方面的关键词。这些精妙的总结,也切中着大多数人的真实需求。

虽然趋向略有差异,但最后它们都在揭示一个生活真理。那就是, 改造家居,实际上就是以自己的方式去建构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家的居住环境得到更新,内心的秩序也会被重塑。

德国作家玛丽亚·斯巴索夫写过【把房子住成家】,在书中,她采访了众多设计师与建筑师,大家有着类似的观点:「家居设计要从内心出发,使用屋主最喜爱的物件和元素来布置每个角落,用爱填满家中的每一平方米。」

过去,受限于生活水准与认知条件,很多人并不能这样自由地把灵感置入家中。再加上改造所要花费的成本较为高昂,更是让许多人对此望而却步。但现在, 家居灵感的获取似乎正逐渐变得容易,也许打开小红书翻一翻,就能「抄抄作业」

年轻人的家,再也不需要被某些标配所装满,雷同的改造与设计也将成为过去。在采用何种风格、怎样装饰空间等问题上,人们把主动权重新掌控在手里。在一页页家居灵感中,年轻人找到的不仅是理想的家,更是探索美好生活的万千条路径。

踏上改造家居的旅程后,我们还能够看到,有着多元审美趋向的年轻人已经把小红书当成了一个阵地。大家相互分享,交流与学习,在改造大功告成后,又重回小红书,将自己的经验与灵感向更多同频的人传递, 「换种思路,通过小小的改造,就能产生大变化」 ,这是新世代的人在家居领域的创新与智慧。



从表象上看,家变得更有新意,更为宜居。而从更高维度去审视,这个进程中,人与家的联结也会更为紧密。因为在改造时,人们无时无刻不在面对真实的感受,这样的语境下,家投射出的是心底的世界,而当中蕴藏着的,是热爱生活的无数种解法。

小红书App

,赞1

点击观看视频

作为连接年轻人的平台,小红书助推着这一切的发生。在提供源源不断的家居灵感的同时,小红书也始终做着更多内容上的尝试。譬如,「夏日出陶计划」,既结合了年轻人的兴趣,也把市集、直播和售卖等多样的形式融汇其中。在重阳节,小红书推出的适老化改造项目,在促进家庭空间共融的基础上,也让人思考如何从容应对老去的问题。

这些关于家的最新打开方式,不仅聚焦改造,更是会引发人们思考个体与家的关系。在满足实用的基础上,这些内容供给让年轻人看到了更丰富的生活可能。 在岁末年初的节点,我们可以将这些灵感趋势的梳理作为参考系,从而去打造更符合心意的家。

设计大师原研哉讲,「家的进化虽然包括舒适度、安全性的提高,但归根结底体现的是人类对新生活方式的欲望,让人意识到原来可以这样生活。」而这些贯穿人们生活的家居灵感,终将成为点亮每个家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