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健康

沈琳教授团队综述:中国癌症诊治研究现状

2024-03-12健康

前言

近年来,中国癌症死亡率持续下降,5年生存率明显改善,但癌症发病率上升仍然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近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团队在Nature Medicine(IF:82.9)杂志以【The landscape of cancer research and cancer care in China】为题,从癌症预防与筛查策略、多学科诊疗(MDT)、精准肿瘤学、新药研发等方面阐述了中国癌症诊治领域的研究现状,探讨未来发展方向。

管住嘴迈开腿,中国癌症预防与筛查策略‍

吸烟、饮酒、不健康饮食、缺乏运动、慢性感染、年龄和家族史是导致中国人群发生癌症的高危因素,工业化、城市化和污染也加剧了癌症风险。因此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包括预防慢性感染、扩大疫苗接种计划、实施烟草控制措施和应对污染影响等干预措施。

癌症的预后与诊断时机密切相关,早期癌症的5年生存率可超过90%。自2012年至今,国家陆续启动了癌症筛查项目,大大提高了癌症的早诊率。

  • 在农村地区开展了针对胃癌、食管癌、肝癌、结直肠癌、肺癌、宫颈癌、鼻咽癌等七种高发癌种的癌症筛查,筛查了超过30万名高危人群,新发现了6,493名患者,早期诊断率高达81.81%。

  • 在淮河地区(癌症高发区)开展胃癌、食管癌、肝癌筛查工作,进行了近5万次检查,早检率为74.3%。

  • 针对农村女性开展宫颈癌和乳腺癌筛查项目,目标是到2030年覆盖90%的县级地区。

  • 癌症筛查项目向城市地区扩展,重点关注高危人群的上消化道肿瘤、肝癌、结直肠癌、肺癌和乳腺癌。

  • 此外,数十年的临床研究为中国癌症筛查指南提供了科学基础。中国肿瘤筛查指南包括胃癌、食管癌、肝癌、结直肠癌、肺癌、乳腺癌、宫颈癌和鼻咽癌等。

    然而,我们迫切需要进一步推进精准筛查,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筛查的效益和成本。加强有关癌症的公众教育以促进生活方式风险因素的预防和控制并推动现有筛查项目的普及也至关重要。由于中国文化的细微差异(例如面对死亡的态度),部分人群可能由于对检测手段及结果的「恐惧感」或「耻辱感」而逃避癌症筛查。此外,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也对癌症诊疗带来了相当大的挑战。中国普通民众的癌症意识依然不足,包括缺乏对癌症筛查的认识。

    近年来,中国抗癌协会和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等通过肿瘤防治宣传周和各媒体平台,提高了公众肿瘤防治意识,普及健康生活方式。人工智能 (AI) 辅助成像等新型检测方法的出现也有助于提高筛选的有效性。

    MDT不再是新鲜词,落地临床实践让患者获益

    近年来,MDT理念已成为肿瘤治疗的基本原则。2015年,中国医师协会MDT专委员会成立,旨在推动全国各级医院MDT的实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MDT已在全国各级医院广泛、系统应用,成为标准化诊疗和常规临床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接受MDT治疗的患者生存时间明显延长。

    虽然中国临床肿瘤学MDT体系已经获得了显著的发展进步,但在其推广和应用过程中还面临诸多挑战。为了确保广大农村地区以及非教学型医院的患者能够充分获益,必须持续对MDT模式进行精细化改良和战略性拓展。

    中国正积极响应这一需求,推动MDT成为肿瘤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常规化策略,以此提升患者诊疗的整体质量。展望未来,中国将致力于提升MDT的运作效率和实施质量。这包括对MDT团队结构进行优化,加强成员间的协作,以及改进时间管理,确保该模式能够有效地服务于更广泛的患者群体,并能提供及时、协调一致的护理服务。

    此外,为满足特定患者群体的需求,更需要推动跨学科合作的深化,并为老年癌症患者设计专门的护理方案。通过这些措施,我们有望将中国临床肿瘤学MDT的实践提升至新的高度,造福更多的患者。

    图1 中国MDT发展历程

    精准化和智能化是大势所趋‍

    精准治疗已成为多种肿瘤(图2)诊断和治疗的重要部分,特别是肺癌、乳腺癌、消化道肿瘤和泌尿系统肿瘤,依据靶点检测,进行诊疗方案的制定。

    此外,政府设立研究基金支持医生和科学家进行肿瘤研究,包括但不限于基础科学探索、转化医学研究,以及由研究者主导的临床试验(Investigator-Initiated Trials, IIT)。强调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优先支持那些针对罕见肿瘤类型的研究项目,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肿瘤学研究的深度融合。通过这些措施,政府不仅旨在促进原创性科学研究的不断前进,还致力于加速精准医疗治疗策略的研发与实施。这一系列资助政策最终将有助于提高肿瘤治疗效果,并为患者带来更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图2 实体瘤精准治疗靶点

    除了在晚期肿瘤广泛应用精准医学外,这一概念也逐渐推广至围手术期。随着影像组学和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集成影像组学、病理组学和分子特征的多模态模型,将辅助治疗决策,实现精准肿瘤学。

    尽管精准肿瘤学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推广仍面临挑战,包括地区差异、需要加强医生教育和培训,需要提升科研成果临床转化等。

    精新药研发驶入「快车道」

    自2015年以来,中国针对新药评审、临床研究设计与执行、临床研究数据监管、受试者权益保护等方面发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和指南规范,拉开了中国新药研发迅速发展的序幕。

  • 癌症药物开发急剧增长

  • 自2015年,临床研究的数量逐年增长,尤其是早期临床研究(图3a),III期研究的增长相对较慢。新药研究的范畴现已拓展至众多不同类型的实体肿瘤。具体而言,我国高发肿瘤类型,包括胃癌、食道癌、宫颈癌、鼻咽癌以及肝细胞癌,受到了广泛关注。超过20%的新药专门针对这些肿瘤类型(参见图3b)。据统计,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在2015至2022年间批准了85种药物,其中13种专为中国高发肿瘤设计。此外,中国也在积极投入罕见肿瘤亚型的药物开发,虽然相关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众多研究致力于探索常见肿瘤中的罕见亚型,重点关注HER2阳性、NTRK融合蛋白以及MSI肿瘤。

    为了提升参与临床试验的病患数量,篮子研究设计经常被采纳。此外,面临紧迫的医疗需求时,基于初步积极成果的单臂研究,某些药物得以获得批准,这一做法与西方国家的策略相呼应。值得一提的是,自2015年至2022年间,有9个适应症基于单臂研究获得批准,而有34个适应症获得了有条件批准,这意味着在严重且未获满足的医疗需求下,尽管提供了初步的疗效数据,但仍不足以支持完全批准。我们必须强调的是,审批标准越发严格。

  • 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是「宠儿」

  • 现有的新药研发以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为主。治疗靶点方面,PD-1/PD-L1、VEGFR、EGFR、HER2是中国药物研发的主要靶点。以PD-1/PD-L1抑制剂为例,这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正日益拓宽,不仅关注中国高发的鼻咽癌、食管癌等疾病,也在不断推动其从传统的后线治疗向一线治疗、辅助治疗及新辅助治疗领域的扩展。PD-1/PD-L1的联合治疗策略,凭借其潜力和效果,逐步成为未来抗癌药物研发的焦点。

    在国内,随着多种PD-1/PD-L1抑制剂的成功上市,患者对这类创新药物的可获得性显著提升。同时,部分药物经过医保谈判成功纳入报销范围,有效减轻了患者以及国家医疗保障系统的经济负担。这不仅促进了患者对高效治疗方案的可及性,也展现了我国医疗体系在创新药物普及方面的积极进展。

    图3 2015-2022年中国实体瘤新药研发进展

  • 双特异性抗体和抗体药物偶联物

  • 自2020年以来,针对VEGFR、EGFR和HER2相关通路的双特异性抗体和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的研发也成快速增长趋势,其中双特异性PD-1/CTLA-4抗体AK104已在中国获批用于治疗宫颈癌。在胃肠道肿瘤,CLDN18.2相关的双特异性抗体是当前的研发热点,需要注意的是,组合多个靶点和改变药物类别的简单方法可能会限制我们探索和识别新靶点的能力。

  • 从me too到first-in- class

  • 中国新药研发逐渐从me too,me better药物研发,向first-in- class药物研发转变,更加注重创新性靶点的研发,如:HPK1、BTLA、IRE1等。HPK1抑制剂PRJ1-3024、IRE1抑制剂ORIN001以及BTLA靶向抗体JS004 ,均已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NMPA的批准。值得注意的是,传统中医学在中国肿瘤学领域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细胞治疗热情高涨,实体瘤跃跃欲试

    细胞治疗是新药研发的重要部分,大多数细胞疗法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血液肿瘤上,其中CAR-T研发走在最前面。迄今为止,FDA已批准6种CAR-T细胞产品,NMPA已批准3种,均具有血液肿瘤适应症。

    2015年至2022年中国实体瘤细胞疗法相关研究出现大幅增长(图 4a、b),主要集中在胃肠道癌症(如肝癌、胰腺癌、结直肠癌等)、肺癌和神经系统肿瘤,相比血液肿瘤,实体瘤的研究靶点也更加多样化,以Claudin18.2、MSLN、Mucin-1、GPC3为主。Claudin18.2-CAR-T治疗在晚期胃癌的1期临床研究中看到初步疗效,后续II-III期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目前,中国细胞治疗研究的数量正在稳步增加,走在全球前列,但细胞疗法有效治疗实体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图4 2015-2022年中国实体瘤细胞治疗研发进展

    IIT蹒跚学步,需要进一步规范与支持

    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正在积极推动解决未满足的医疗需求,重点是推进细胞疗法,以1-2期为主根据临床研究需求开展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以1-2期研究为主。自2015年以来,中国已开展382项细胞治疗研究,其中77% (n = 293) 为IIT。然而目前仍然缺乏具有严谨性和影响临床实践能力的高质量 IIT。未来在监管、基金、人力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支持。

    让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新药好药‍

    随着新药在中国的不断涌现,确保民众能够以合理的个人负担获取这些治疗显得越发重要。这不仅涉及到药物的经济可及性,而且关系到医疗卫生体系的长期可持续性。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中国正致力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该制度根据疾病的紧急程度和治疗的复杂性来分配医疗资源,从而优化患者的就医路径,同时努力实现从全科医疗服务到专业化治疗的有序过渡。

    与此同时,中国加快了国家和省级肿瘤中心的建设步伐,旨在提升癌症诊疗的专业水平和效率。在医疗保健领域,中国于2011年成功达成了全民医疗保险全覆盖的里程碑,目前超过95%的中国居民享有医疗保险保障。

    得益于医疗保险范围的扩大和医保药品目录的丰富,居民的自付费用在医疗总费用中的占比已显著下降,从2001年的约60%降至2020年的约27.7%。这一系列医疗保健改革举措,提高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为提升我国癌症患者的生存率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小结

    当前中国的国家癌症筛查计划、MDT落地实施、精准治疗模式以及新药的快速研发为癌症治疗的转变带来了重大影响。尽管庞大的患者群体和错综复杂的医疗复杂性给肿瘤诊治带来了持久的挑战,我们仍将坚定不移地致力于推进癌症患者的早期检测和治疗干预。

    我们倡导全面、个体化的患者诊疗,开拓创新的治疗方法,实现精准医学和新药研发突破,相信在相关从业者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能够不断完善治疗策略,最终延长患者生存。

    参考文献: [1]Lu Z, Chen Y, Liu D, et al. The landscape of cancer research and cancer care in China[J]. Nature Medicine,2023 Dec;29(12):3022-3032. doi: 10.1038/s41591-023-02655-3.

    撰写:Faline

    审校:Faline

    排版:Mindia

    执行:Squid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