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健康

「睡得越早,死得越早」,这一11万人参与的研究真可信吗?听分析

2024-08-31健康

在自然界中,任何生物都需要睡眠, 即使是寿命只有1年的工蚁也需要不间断小憩一下,而对于平均年龄至少60岁的人类而言,每日睡眠更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然而,在如今的社会中,人类却在入睡时间上被划分成了「 熬夜党 」和「早睡党」两个群体,由于各种原因,「熬夜党」是最不受社会认同的存在。

有意思的是,近期有研究专家提出了「睡得越早,死得越早」这一观点,似乎是在支持「熬夜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篇文章给大家讲解一下。

一、早睡VS晚睡,生物基因早已做出选择

1.早睡还是晚睡?其实睡眠时间早已定好

2021年,【睡眠医学】杂志上刊登一篇报道,而这篇文章的中心观点正是「睡得越早,死得越早。」原来,该文章的研究团队曾造访了来自全球21个国家的 112198 名参与者,对他们进行了长达9.2年的流行病学调查。

结果发现:与正常时间睡觉组(晚10点~12点)相比,早睡组(晚6点~10点)全因死亡率增加 29% 左右,而晚睡组(晚12点以后)风险只高了 11% 左右。

这么看来,早睡确实不如晚睡。但 这篇观点并未得到主流学界的认可,因为样本数据里,来自非洲的参与者在早餐组中占了整体的92.5%左右,而非洲的医疗条件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要差很多,所以整体信服力根本不够。

到底是早睡好?还是晚睡好?根据多篇文章的观点来看,几乎都是提倡人类早睡的,而支持这一论点论断的根本便是人类始终不变的,追随昼夜规律的「 生物钟基因 。」

要知道, 昼夜规律 的诞生要早于人类太多年了,也可以说正是昼夜规律赋予人类外在的行为模式,包括身体内环境工作的时间模式。

曾有研究表明,当人体违背外界昼夜规律行动时, 人体内部原本依照遗传基因「指示」工作的节奏不可避免地被打破,而首当其冲受到伤害的便是免疫系统 ,这也是为什么作息规律差的群体更容易得病。

除此之外,那些 晚睡者、轮班工作者,以及需要去往不同时区的出差人员们,他们往往拥有较低的幸福感,抑郁风险也比正常作息以及早睡群体要高。

英国学者曾对 86772 名成年群体开展过一项关于晒太阳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调查研究。

结果发现:每天坚持晒太阳的人罹患抑郁症的风险降低 20% ,而夜间睡觉或休息不关灯的群体罹患抑郁症的风险增加 30%

这项实验其实也反应了一个问题,那便是人造光与太阳光还是有所不同的。实际上,阳光与人造光都有蓝光。它们的区别是,白天户外的阳光可促进人体 多巴胺 分泌,而 夜里太过耀眼的人造光则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进而影响睡眠质量。

综上可知, 早睡既是顺应昼夜规律的表现,也是为了保障更高的睡眠质量。 此外,从多篇支持早睡的文献中得知,入睡时间很难定义,但最迟不要超过 晚上11点 这个最低关联时间点。

2.熬夜补觉的危害,或将永久存在

现如今996的工作模式,很少人能够保障每天都能睡好,所以就有「补觉」这一说法,意思是平时工作日缺失的觉,在休息日睡够睡足,保障 总睡眠时长 足够就行,但这种做法真的好吗?

或许,习惯性补觉的群体会说有用,因为补过觉后,确实有种神清气爽,疲劳消失的感觉,但睡眠专家们认为, 这种人类主观体验是无法客观检测人脑的健康状态,而且那种体验也是受到一种叫做腺苷化合物水平的影响。

原来,人类睡眠不足时,大脑中的抑制性神经递质—— 腺苷 会显著升高,而当睡眠不够后,又会恢复到正常状态。遗憾的是, 腺苷只是提醒人要去休息,并不能充当判断大脑是否受损的标志物。

事实上,大脑有两个关键区域作用于 睡眠——觉醒系统 ,一个是负责管理清醒和警觉的 蓝斑 ,另一个则是负责记忆和学习的 海马区

来自亚利桑那大学的Fabian Fernandez博士说过,如果人类清醒工作的时间过长,等于要大脑细胞每天多工作 30%

这种做法不仅会 加速大脑两个关键区域的神经元死亡,还会增加tau蛋白和淀粉样蛋白水平,而这些蛋白与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

最可怕的是,那些因熬夜死亡的神经细胞,以及产生的蛋白病不会因为补觉而恢复和减少,这也意味着慢性睡眠不足对大脑带来的伤害可能是永久的。

除此之外, 睡眠不足还影响着机体瘦素和饥饿素水平, 因此,那些长期熬夜的群体往往会选择高热量的食物来弥补能量的消耗,但这种做法反而更容易出现腹部脂肪堆积,进而罹患 糖尿病 、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如此看来,大家真的要重新审视下睡眠不足对身体带来的影响了。

说完了睡眠与健康的关系,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爱好同样会对大脑和其它身体器官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比方说音乐和游戏。

二、音乐和游戏,你所不知道的脑科学新进展

1.热爱音乐,或能缓解视听感知的退化

近期,我国心理学研究专家杜忆发表了一篇论文,他通过研究发现,在识别噪声掩盖的视听音节的 fMRI反应 中,老年音乐家的表现远超老年非音乐家,并与年轻非音乐家表现相当。

学者认为, 老年音乐家经过多年的刻意练习后,他们的额顶叶、语言运动和视觉运动区域退化衰老速度较为缓慢,进而对抗脑认知退化的负面影响,维持语言和感官能力保持与普通年轻人一样的底线水准。

可不要小看这项研究数据,因为它确实在如何促进人口健康老龄化的社会难题上,提供了重要且可行的策略。

由于衰老必定会影响大脑结构和功能的这一自然规律,如何通过训练将功能保存或者减缓的方法,确实非常值得研究。

为此,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通过长期的音乐训练可有效提高年轻人在听觉和言语运动区域(即额下回和腹侧中央前)的神经特异性,并实现视听语音的 跨域转移效益

如此看来,非常建议喜爱听音乐的朋友们,可以试着多了解一些音乐的相关知识以及学习热爱的乐器,不仅能娱乐自己,还能保持大脑活力,何乐而不为呢?

2.打游戏不止会诱发心律失常

曾经有报道过一篇新闻,说是30岁的成年男性在下班后,本想打手游娱乐放松一下,没成想组了个「猪队友」,游戏惨败后居然把自己气到了医院,并被确诊为 室性心动过速 ,若不是处理及时,很有可能诱发室颤直接猝死。

事实上,这种案例不在少数。曾经,【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也发表过类似的病例报告,说是3名男童在玩电子游戏时引发了心律失常和晕厥。游戏真的有那么可怕吗?

事实上,游戏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游戏背后与大脑情绪波动的关系。

原来,人类的情绪是通过事件触发的多个心理过程协调产生的,而游戏设立的 奖赏机制 能最大程度唤起恐惧、愤怒、喜悦或悲伤等多种 情绪 ,且这些情绪表达会干扰多个内脏的正常工作。

其中,心脏的 心率 波动最为强烈,心率与血压之间的联动也会进一步影响到其他脏器以及内分泌反应,比方说交感神经和肾上腺素刺激造成的失眠,睡眠障碍反过来影响血压升高,反反复复形成 恶性循环

三、结语

总而言之,「睡得越早,死得越早」这个观点的可信度并不高,早睡才是符合昼夜规律的正确做法。至于「熬夜补觉」的做法,还是奉劝大家不要轻易尝试或养成习惯,因为这种做法对人体带来的伤害或将永久存在。

此外,建议喜爱音乐的朋友们,可以试着深入学习一番,而那些爱打游戏的朋友不要过于沉迷,这对健康没多大好处。

参考文献:

【1】Using Mendelian Randomisation methods to understand whether diurnal preference is causally related to mental health.

【2】Iris Titos et al. A gut-secreted peptide suppresses arousability from sleep. Cell, 2023.

【3】Successful aging of musicians: Preservation of sensorimotor regions aids audiovisual speech-in-noise perception.

【4】Using a video game to understand the origin of emo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