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健康

加味槐花散治疗湿热下注型混合痔术后并发症的疗效如何?

2023-12-08健康

近年来,男女老幼超过59%有痔病之虞,其中87%为痔病患者。痔病本身的危害、临床症状等,迫使患者解决其病患的必然性。

日常生活中痔病患者的首要需求为减轻、消除痔病带来的临床症状, 降低其对生活、工作的影响。当前针对混合痔主要通过药物治疗、器械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手段, 考虑就诊患者往往病史较长、病程反复。

多采取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钉合术联合外痔切除术, 该术式在对痔核切除、改善粘膜脱垂的同时,还能保留一定程度的直肠黏膜桥和肛垫组织 ,且处理了遗留的外痔问题。

介于肛门直肠生理结构特性,术后易并发疼痛、水肿、出血及伤口愈合不良等情况,极大影响痔术后患者身心健康。 祖国医学历史悠久,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继承与发展,药物毒副作用小,资源丰富,协同配伍多样性等优势愈发显著

因而应用中医整体观思想, 辨证论治,合理运用中医药,调节机体平衡,对治疗混合痔术后并发症,促进术后愈合,改善患者生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研究在微创技术基础上,联合加味槐花散口服治疗,标本同治,内外并举,以期达到由内而外调理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加味槐花散是导师根据中医辨证论治,通过长期临床运用、观察,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总结而成的, 同时选用仙鹤草等福建省的道地药材。

因地制宜,辨证施治,讲究平衡机理,祖国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 临床上治疗湿热下注型混合痔术后并发症疗效明确。

本课题通过观察治疗组与对照组对于痔术后并发症的治疗情况, 进行分级量化评分,统计分析。为证明加味槐花散治疗湿热下注型混合痔术后并发症提供临床观察数据。 现总结报告如下。

关于痔的认识由来已久, 追溯到夏商时期就有痔的记载。西周时期【山海经】中:「南流注于海,……可以已痔。」 首次确切提出痔的病名。

祖国医学讲求整体观念,认为饮食不节,则易发为痔,2000多年前就载有「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一言阐述该病因病机 。【黄帝内经】进一步认为饮食不节、血管松弛、腹泻是痔病的来源。 【见闻录】中明确指出痔病的发生发展来源于湿热瘀阻,气血凝滞肛门。

早在秦汉时期【五十二病方】描述了痔病的发生症状,并有痔病的分类与结扎术式。 【神农本草经】记载了五痔病名及21种治痔瘘药物。

晋【针灸甲乙经】提出针灸疗法,临床成效颇丰。 隋唐【诸病源侯论】详载牡、牝、脉、血、肠五痔,对痔认识更深后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气痔、酒痔,分为七痔, 并记录其名称及症候。

【千金翼方】记载使用动物脏器治疗的方法, 增加了外痔、燥湿痔定义,此时痔病共分为九痔,丰富了治疗痔病的方案及痔病的分类。

比西方医学早1000多年前,【外台秘要】已提出科学地按部位将痔划分为当时意义上的内痔、外痔。 宋代【太平圣惠方】专章讨论了痔病的治疗转归等,首创枯痔钉疗法。明【秘传外科方】总结详载诸代治痔药物与方剂,分为二十四种痔病。

【外科启玄】提出生活、饮食失当是痔病的重要诱发因素。 到了清代,【外科大成】、【医宗金鉴】中更加系统且详细的论述了痔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

外感邪气,入侵机体,内生热毒,肛门处湿热蕴结而诱发痔。 「夫痔者乃素积湿热」,痔术后有形之邪已去,但去时尚短,湿热邪气形成已久故依然存在,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术后患者虚损之时,耗气伤血,外邪极易入侵尚虚机体。

随着时间推移, 历代医家不断总结对痔的认识,发展治痔之法,为认识、治疗痔病提供新的思路,为深入探索痔病奠定坚实基础。

中医学通过辨证论治,认为饮食不节,湿热聚集下注肛门为痔病的主要来源, 通过临床辩证可得「风、热、燥、湿」为源,所谓「痔者,皆因脏腑本虚, 外伤风湿,内蕴热毒结聚肛门宿滞不散,而冲突为痔也。」

加之痔术后开放性创面,易受外界风湿燥热的侵袭,粪便染毒,以致湿热搏结于肛门。 血脉受湿热之邪浸淫,湿热重浊趋下阻于肛门,局部水肿加重。

谓「血不利则为水」;湿热郁结日久化燥,燥热则伤津耗气,无以下润大肠, 无水行舟,大便燥结难解;燥热郁血,热结不散,血脉充溢妄行,攻壅大肠则便时出血。 结合地理因素,福建地处东南沿海,为多湿多热之地,手术切除有形病灶,而湿热之无形之邪仍存。

中医学认为痔病患者或因劳累久坐,肛门部血脉不通所致。 痔疮手术本身具有创伤性,人体局部形体气血平衡、肛门直肠周围血脉运行均被打破,耗伤正气。

局部气血损伤, 运行不畅,经络阻滞,无法营养肌肤,即为"不通"和「不荣」;【外科正宗】中:「金疮乃刀刃所伤,或有磁锋割损。」 【阴阳应象大论】记载:「气伤痛,形伤肿。"气不利,凝滞则痛;血有形,郁而不去则肿。

为肿为痛」。所谓「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疲。 」手术即「金疮」所伤经络,气血不行,瘀滞则疼痛、水肿,术后肛门局部脉道破损,血行于脉外,离经之血不载气, 气失则固摄无力。

导致出血加重; 气虚则无法推动气血正常运行,瘀滞于脉中,加剧局部疼痛,故肿痛并见。经络损伤,气血无法营养肌腠,新肉不生或生而缓慢, 肌肉损伤,机体失养,故痔术后创面愈合缓慢。

中医药治疗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中药组方灵活,毒副作用小,结合患者实际情况,整体观出发,能够扶正祛邪,更优的解决或缓解患者不适。

分析上述病因病机,可知湿热下注型混合痔术后并发症是内外因素相互为病、相合而成。辨其症, 论其治,「湿热」贯穿整个病程中,术后金仞损伤所致「血瘀」,故以「清热、利湿、祛瘀」为治则。

环境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影响颇重, 南方地区凸显了多湿多热的地理特性,利用当地道地药材达到清热利湿之功,使湿热去之彻底;

考虑此时「瘀」作为一种机体本身对于手术创伤的止血反应,故不可见瘀消瘀,应以止血为第一要法,达到止血化瘀之功。 简而概之,治疗湿热下注型混合痔术后并发症,遵循「清热利湿、止血化瘀」,内外兼之,功效显著。

加味槐花散是由槐花散加减化裁而来, 其原方组成为:槐花、柏叶、荆芥、枳壳。古人用其治疗以出血、肿痛为主的痔病取得较好疗效。

加味槐花散是根据多年经验,当地地域特点,去破气之枳壳,加予黄芩、黄柏、地榆、仙鹤草,组成清热利湿、收敛止血、消肿化瘀止痛之方剂。 其中黄芩、槐花共为君药,地榆、侧柏叶、黄柏、仙鹤草等诸药为臣,增强君药清热利湿、凉血止血之功,荆芥辛散疏风为佐。

黄芩:苦,寒,归肺、脾、胃、肝、胆、大肠和膀胱经,清热燥湿,凉血解毒功效显著。 【神农本草经】中载「味苦平。主诸热……生川谷。」

黄芩具广泛药理作用, 经研究证实其有抗炎抗变态反应,能够调节炎症通路、干预炎症发生发展。 由黄芩根部分离提取的黄酮类化合物黄芩苷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清除自由基,抑制肿瘤生长等药理活性。

实验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 肺炎链球菌、绿脓杆菌对黄芩敏感,并具有解热、调节血糖及血脂、降压及利尿、和胆解痉、镇静等作用。

通过研究脂多糖刺激仔猪后血液中含有的各种炎性因子含量, 表明黄芩可通过靶向作用,有效抑制血清中炎性因子分泌,从而发挥良好的抗菌抗炎作用。

槐花:苦,微寒,归肝、大肠经,可凉血止血,治疗痔血、便血效果颇丰。【本草图经】:「槐,今处处有之……今医家用槐者最多。 」现代药理实验究显示槐花中含有芦丁,山柰酚-3-O-芸香糖苷及槲皮素3种黄酮类成分。

槐花中芦丁、槲皮素等明显抑制发炎过程,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对毛细血管影响极大, 能够保持其正常的抵抗力,减少通透性,对炎症、水肿、溃疡、病毒等均有良性影响。

研究发现槐花含有的皂苷类、黄酮类、多糖类、脂肪酸类等成分, 不同成分分别作用下具有抗氧化、止血、降糖、降压、增强免疫力及抗肿瘤等作用。

地榆:苦、酸、涩,微寒。酸收凉血,解毒敛疮之功见长。 【纲目】:「地榆,除下焦热,治大小便血症。止血,取上截切片炒用,其梢则能行血,不可不知。 」地榆通过降低血管通透性以达到收敛止血之功。

「诸疮痛者加地榆」,清热安血的地榆作用于创面, 通过抑菌,降低炎症发生能减轻疼痛。具有抗炎、抗菌、止血、促进伤口愈合功效。

研究地榆及地榆炭,发现其对小鼠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具有良性影响。 研究地榆中提取的没食子酸、没食子酸甲酯、儿茶素、鞣花酸对致龋菌(变形链球菌、粘性放线菌、嗜酸乳杆菌)的抑菌活性。

其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并能够增强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 侧柏叶:苦、涩、寒,归肺、肝、脾经。【本草经疏】:「侧柏叶,味苦而微温,义应并于微寒,故得主诸血崩中赤白。

惟生肌去湿痹,乃其独擅之长也。」 唐洁通过建立刺激细胞和诱导细胞构建炎症模型,加入侧柏叶提取物,证实侧柏叶具有修复酶活力功效,同时降低、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 通过小鼠实验测定出血时间及通过兔毛细血管进行凝血测定。

使用后小鼠出血时间及兔凝血时间均缩短,显示侧柏叶煎剂有一定止血作用。 实验中侧柏叶煎剂表达出镇静、抗菌作用。 对循环系统,如血压可轻度下降,轻度扩张血管的功效。

分别对侧柏各部位入药,证实侧柏叶为传统治血良药。经 炒炭炮制而成侧柏炭后寒凉之性趋于平和,更胜于收涩止血,为凉血止血之要药。

黄柏:性寒味苦,归肾、膀胱经,清热燥湿、解毒疗疮及泻火除蒸。黄柏抗菌消炎作用明显, 通过实验表明黄柏水煎剂能够保护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小鼠,能够破坏细胞氧化损伤活性及细胞膜完整性, 抑制细菌的能量代谢,降低其致死率。

黄柏酮能降低炎性因子的翻译和转录水平,减少巨噬细胞生成、单核细胞渗出。 黄柏含有多种生物碱中,小檗碱含量最高,其除理降低血压、血糖等作用外。

可通过生物碱的联合作用,提高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作用、发挥更明显的消炎作用。通过研究,证实川黄柏能够分离出多种脂肪酸, 该物质作用于人体,具备提供所需能量给物质代谢、并能促使血液循环改善的功效。

荆芥:辛、微温,归肺、肝经。 【纲目】:「荆芥,入足厥阴经气分,……故风病、血病、疮病为要药。 」荆芥解热镇痛之功见长,通过发热家兔实验对比,可得乙醇浸剂

解热作用微弱,而荆芥煎剂降温镇痛功效明确。 荆芥中含有多种镇痛成分,如d-薄荷酮、3-甲基环己酮等,且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氧化活性。

发现藏荆芥醇提物的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含有大量镇痛因子, 明显抑制耳廓肿胀,降低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扭体次数,延长热板小鼠的痛阈值的作用。 荆芥挥发油成分能够有效抑制磷酸二酯酶、调节钙离子通道,发挥松弛肌肉,解除肌紧张作用。

:味苦涩、性平,属肺肝脾经,止血、止痢、杀虫见长。 在【滇南本草】中别名脱力草,作为止血剂追溯临床应用,有数十年历史之久,此外还具备促进凝血之效。

抗菌、抗炎、抗病毒之功。 构建大鼠皮肤烫伤、损伤模型,研究仙鹤草的止血、抑菌作用,将新鲜仙鹤草添加溶菌酶和仙鹤草冻干粉末对两种模型进行止血试验, 同时观察仙鹤草对大肠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杆菌的抑菌效果。

结果表明:延长仙鹤草储存时间可通过添加溶菌酶;仙鹤草鲜叶中存在收敛止血的有效活性成分;提取物可抑制常见致病菌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