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健康

过期的食物不舍得扔,到底还能不能吃?

2024-07-02健康
每周一 ,蝌蚪五线谱会推送
「生活观察指南」专栏
和大家一起「蝌」学观察生活
文末有互动征集活动
我们将在下一期公布中奖粉丝投稿
并送出小礼物
欢迎参与~
灰尘是地球上永不疲倦的旅行者,它随着空气的动荡而飘流。
我们周围的空气,从室内到室外,从城市到郊野,从平地到高山,从沙漠到海洋,几乎处处都有它的行踪。真正没有灰尘的空间,只有在实验室里才能制造出来。
——节选自【灰尘的旅行】
发现想吃的东西已经过期
但又不舍得扔掉
于是上网搜索
在几百条不要吃的建议中
找到一个说可以吃的
终于心安理得地吃掉了
大多数情况下
我们并没有拉肚子
而是发现啥事也没有
那么,过期食品到底能不能吃?
吃了真的没事吗?
食品的保质期「保」的是什么?
通常,我们判断买来的食物是否过期,主要是看包装上的保质期。
2009年通过并施行的【食品安全法】第99条中明确:「保质期」是指预包装食品在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
01
该定义中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指明的贮存条件」。
简单地说,贮存条件是除了时间维度外,对食品储存环境的限定。冰淇淋的保质期通常为6个月到2年,我们都知道它应该储存在冷冻的环境中,如果放在常温,几十分钟内就会融化,变得很难吃,也就是丧失了其应有的品质。
所以,在看保质期时,我们还需要结合食品要求的储存环境。
02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另一个关键词则是「保持品质」,放在常温条件下几十分钟就融化的冰淇淋很难吃,但此时吃了它会生病吗?大概率不会,几十分钟的时间太短,细菌可能还没来得及大量生长。
所以说,「保持品质」指的是食品中不必说明或已经说明的特有品质,而安全卫生是食品品质最后的底线了。所以,有时候我们吃的过期食品,可能是因为其口感、香味或者某些应该具备的品质已经达不到标准了,但还没有完全摧毁最后的卫生底线,在人体免疫力的加持下,未对健康产生明显的危害。
因此,对卖家而言,过了保质期的食品就不能再卖了,它已经不是那个色香味都符合要求的产品了,必须下架。对买家而言,过了保质期的食品最好就别吃了,没那味儿了,还可能带来健康风险。
过了保质期,吃了到底有事没事?
既然产品品质的底线是安全卫生,假设按照储存条件保持得很好,刚刚过期的食品就可以放心吃了吗?
刚刚过期的食品吃了没事,也只是短时间看起来没事,说明细菌、霉菌等微生物的作用较小,你的身体险胜了这波外来致病微生物。但这场胜利局限于个人的体质。如果是免疫力差的「老幼弱病」敏感人群,外来致病微生物和人体免疫力「谁输谁赢」悬念就大了。
如果非吃不可怎么办?
如果说,扔了这些过期食品比让你食物中毒进医院还要难受,或者说此时你已经到达「弹尽粮绝」的边缘,非吃不可了,那么你可以判断一下过期食物是否发生了真正的变质,尽量降低食用风险。
01
米面油
如果过期的是「米面油」这类生活物资可以把要求放宽点吗,毕竟还会再加工一遍?
未开封过的米面类食品,可以适度延长到24个月,但需要注意的是,米面最容易接触到的污染就是霉菌,食用前一定要仔细观察是否发霉,闻一闻有没有霉味,许多霉菌的毒素都是致命的。而食用油只要是开封了,它就开始了氧化的一生。油中的脂肪酸会随着贮存时间延长发生氧化反应,脂质过氧化物几乎可与人体内所有分子或细胞发生反应,甚至是破坏DNA和细胞结构。
鱼油颗粒氧化的过程 图源:thehealthcloud
一旦闻到了哈喇味,就是油脂酸败的危险信号,它们是脂质过氧化物裂解产生的一些令人不愉快的气味的醛、酮、酸一类小分子,此时就千万不要再吃了。
抽真空是保存食物的好方法 图源:pexels
02
肉蛋奶
除了「米面油」,对很多家庭来说「肉蛋奶」也是必备物品之一。
香肠等肉制品,如果是真空包装,保质期将大大延长。如果出现肉制品表面发黏,则极有可能是由微生物大量繁殖引起的,那就一定不要吃了。
乳品由于其丰富的营养物质,还是液体,非常容易腐败变质,常温下早上刚开封的牛奶也许到晚上就坏了,因此一定要注意不同的牛奶其具体的储存条件。
蛋类产品有时候可能没有外包装,超市里大筐论斤卖,属于农产品,没有固定的保质期,一般在购买后的一个月内食用是没问题的,在此之后通常每过一星期,蛋类的质量就会下降一个等级,但是仍然是可以食用的,所以,在夏季一定要把鸡蛋放在冰箱里储存。
当然了,比起学习怎么判断过期食物能不能吃,要不要扔,在食物中毒的边缘疯狂试探,不如想一下,有没有一种可能——给食物限定保质期的目的,就是让你别吃存放时间过长的食品。
书籍简介
【灰尘的旅行】(又名【细菌世界历险记】)是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的作品精选集。全书分为科学趣谈、科学小品和科学童话三个部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深奥的科学知识讲得形象生动、明白晓畅,彻底揭去了科学神秘的面纱,带领青少年轻松进入神奇的科学世界。
作者简介
高士其,中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科普硕士、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早年留学美国,因在科学实验中感染细菌导致身体残疾。归国后,他将全部精力奉献到了科普创作与抗日救亡活动中。半个世纪中,他在轮椅和病床上写下了数百万字的科学小品、科学童话故事和多种形式的科普文章,是亿万青少年的良师益友,被他们亲切地称为「高士其爷爷」。
高士其爷爷的这本书,主要介绍细菌学的知识,但常常拓展到自然科学。表面上按照「菌儿」的生活习性编排,实际上根据细菌学的脉络书写。
通过主人公「菌儿」介绍名称、籍贯、家庭生活、土壤革命等方面的内容,既叙述了这些「野孩子」于人类有害的一面,又强调了细菌于人类有利的一面,既揭开了细菌家族探险呼吸道、占领食道的秘密,又阐述了科学家是怎样发现并制服细菌的过程。
END
责编:董小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