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健康

呼吸道疾病高发跟大流行相关「免疫债」到底有没有关系?

2023-12-06健康

呼吸道感染疾病高发引热议

入冬以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持续高发引发了热议。

对于这种现象的解释有两种说法:

新冠病毒祸祸免疫系统惹的祸?

一种说法认为,新冠病毒会攻击人体免疫细胞,造成不同程度的免疫缺陷,因而人群对感染性疾病更易感,感染后疾病也会更严重。

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是一些没有医学教育背景的人士,这些人在新冠大流行开始后不久就曾宣称新冠病毒是「小艾滋病病毒」。

他们这样说的一个主要依据是,新冠感染患者,尤其是重症病例通常发生淋巴细胞明显的降低。

但是,他们不明白的是,淋巴细胞降低是几乎所有病毒感染所共有的一种外周血像的改变,并不意味着免疫功能的缺陷。

尽管研究证据显示,新冠病毒感染后的确会引发人体免疫系统的一些改变,这也是某些「长新冠」病例发生的可能机制之一。

但是,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新冠病毒感染可以造成人体明显的免疫缺陷。

新冠病毒祸祸免疫系统造成大流行后呼吸系统疾病高发原因的说法缺乏证据支持,根本站不住脚。

事实上,我们只需要通过简单的逻辑推理就可以明白这一点。

如果新冠病毒真的会造成人群普遍性的免疫缺陷,那么大流行后高发的就不应该仅仅是呼吸道感染疾病,而是所有的感染性疾病。

大流行性相关「免疫债」说遭喷

一种说法认为,新冠大流行防疫控制放开后,不止中国,全球几乎所有国家都出现了(过)呼吸道疾病感染率高于大流行之前年份的现象,尤其是在低龄儿童人群。

这主要是由于大流行期间采取的非药物防疫措施造成了这些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低发,从而造成人群数年内没有接触到这些病原体,也就没有诱导产生相应的的特异性免疫,人群针对这些病原体的「免疫屏障」水平降低,易感者增加。

防疫管控措施放开后,人们再次暴露于这些病原体,自然更容易发生感染。

这原本是一个医学常识,法国一个研究小组在2021年发表的一项相关研究中首次使用了「免疫债」这个新术语来表述这一现象,反而引发了争议,尤其是遭到了社交媒体上主要来自非医学人士的大量攻击。

而在医学界,陆续发表的一些文章对「免疫债」说给予了支持。

当然,这些文章多数使用了一个更温和的术语——「免疫落差」(「immunity gap」)。

今年早些时候,法国的研究小组发表了一篇文章为「免疫债」说提供了更多实证,以回应网上的争议和攻击。

在国内,「免疫债」说遭遇了更广泛和猛烈的攻击。

日前,世界卫生组织WHO首席流行病学家玛丽亚·范·科克霍夫在接受采访时使用了「免疫债」(「免疫落差」)的说法解释我国今年冬季呼吸道疾病流行的原因,从而给「免疫债」说招来了更猛烈的攻击。

正确认识「免疫债」需要首先正确理解「免疫屏障」

网上喷「免疫债」说的的确几乎都是非医学专业人士,对「免疫债」说缺乏最基本的人士。

比如,这位称:

「你说今年年初,刚放开的时候。

大家长期没接触病毒,突然大面积感染,那还情有可原。

现在都23年11月了。

年初新冠,4月流感,5月第二波,后来第三波,4阳5阳的都出现了。

还没免疫债还够?」

前面我说了,所谓的「免疫债」实质上是指针对各种病毒特异性免疫水平的降低,而不是整个「病毒圈」的「免疫欠债」,跟新冠病毒的「二波、三波」「4阳5阳」又有什么关系呢?

只要一种没有通过疫苗接种建立起有效免疫屏障、或者自然感染后不能建立持续免疫力、通过防不胜防的呼吸道传播的病毒(血清型)在防疫管控放开后没有普遍流行,「还上免疫欠债」,这种病毒迟早都会发生高于通常水平的流行。

比如,今年春季我国发生在创纪录的季节性流感流行的毒株主要是甲流(pN1)pdm09 亚型,并不能替当前流行的甲流(pN2)亚型还债,因而不耽误从春季到冬季短短几个月后甲流pN2亚型的潜在的创纪录性流行。

要真正正确理解「免疫债」,首先需要正确认识「免疫屏障」。

我在多地呼吸道感染高发,感冒为什么永远「感」不完? 一文中介绍了,病毒性呼吸道疾病,其实基本上就是「小感冒」。

造成这些「小感冒」的病毒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没有可用的高效疫苗可用,可以像天花、麻疹、水痘、百日咳和白喉(后两者是细菌)那样通过人群普遍的疫苗接种建立起高水平的免疫屏障,将这些疾病消灭或隔绝在人群之外。

当然了,没有高效疫苗跟疫苗技术无关,在于这些病原体本身原本就无法诱导产生高效、持久的免疫力。比如,人冠状病毒和 呼吸道合胞病毒,即使有疫苗可用,也不能建立持久的免疫;或者特别容易变异,从而不断产生免疫逃逸。比如,流感疫苗也不能建立持久免疫。

而那些自然感染后可以建立持久免疫的,由通常血清学类型巨多,照样不能形成可以隔离疾病的高水平免疫屏障。

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又让这些病原体防不胜防。

综合以上因素,这些「小感冒」就只能依靠主要来源于反复自然感染建立起来的低水平免疫屏障维持疾病以一定的形式在人群中的低水平流行。

这种「低水平」主要表现为季节性流行。

受免疫屏障和环境因素的双重压力,这些病原体在不利于它们的季节难以传播,只能以散发形式「保留革命火种」,待更适合于让它们的季节,就会发生「暴动」,形成暴发或地方性流行。

这也就是这些「小感冒」病毒几乎无一例外会呈现季节性流行的生物学原理。

尽管新冠病毒的流行迄今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但从一开始我就坚信,它最终也会变成一种「季节性普通感冒」。

由此可见,这些病原体维持常态化的地方性流行,依赖的是不断地反复感染形成的低水平的免疫屏障与其传染性之间的平衡。

新冠大流行3年的非药物性防疫措施,让这些「小感冒」病原体不同程度地远离了人群,打断了其常态化的 地方性流行,也就是打断了很多人应该「享有」的反复感染,从而使得他们的特异性免疫力「超期」,从而降低了人群整体的针对性免疫屏障,使得传染病流行与免疫屏障之间的平衡被打破。

特别是大流行期间新增的婴幼儿和儿童易感者,对这些病原体更是完全陌生,毫无特异性免疫力可言,从而是像「白纸」一样的完全易感者,自然更容易感染,感染后疾病也自然更严重一些。

由于人们(包括很多专业人士)对「免疫屏障」缺乏认识,自然很难认同和接受大流行相关「免疫债」导致新冠疫情后呼吸道传染病高发的说法。

希望本文可以帮助人们厘清其中的一些原理,从而正确认识新冠防疫措施放开后呼吸道疾病高发的的真正原因和状况

——不改其仍然是基本无害(少重症,几乎不死人)的「小感冒」的本质。

当前人群对此的惊慌与医疗界的「过度诊疗」也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