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健康

体检报告上的「腔隙性脑梗塞/小缺血灶」需要治疗吗?如何治疗

2024-08-14健康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 」,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你说的'腔隙性脑梗塞/小缺血灶'到底什么情况?需不需要治疗啊?"李明焦虑地问道。

"这个要看检查结果和具体情况了。我们一起看看报告吧。"王芳叹了口气,认真地翻看着检查报告。

李明和王芳是一对多年好友,相互扶持,共度人生的朋友。前不久,李明做了常规体检,结果出现了一些异常情况,让他倍感担忧。

王芳是一名内科医生,她仔细分析了李明的检查报告,"从报告上看,你的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发现了一些小的缺血性病变灶,医生诊断为'腔隙性脑梗塞'。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发展趋势。"

"那到底要不要治疗啊?我很担心会不会变成中风之类的大毛病。"李明焦急地问。

王芳耐心地解释道:"腔隙性脑梗塞是一种小blood vessel的梗塞,常见于老年人,多由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所致。

这种病变通常比较小,且多无明显症状,但如果发展严重,也可能导致中风等并发症。所以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需要积极治疗。"

"那我该怎么办?是不是需要住院检查,或者立即开始治疗?"李明紧张地问。

王芳沉思片刻,缓缓说道:"我建议你先不要过于担心。我们可以先做进一步的检查,比如磁共振波谱成像(MRS)、脑灌注成像(PWI)等,全面评估病灶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如果是轻度的腔隙性病变,可以先采取一些生活方式的调整,比如控制血压、血糖,戒烟限酒,适当运动等,观察一段时间。如果病情进展较快或者伴有症状,再考虑药物治疗,比如抗血小板药物、降脂药等。"

李明点了点头,"那我明天就去做进一步检查。不过,我很担心这件事会不会影响我的工作和生活啊。"

"我理解你的担忧。但是请相信,只要及时发现并积极治疗,大多数腔隙性脑梗塞患者预后都是很好的。"王芳安慰道,"我会一直陪伴左右,随时为你提供帮助和建议。"

第二天,李明按时到医院进行了进一步检查。经过各种检查和分析,医生确诊他确实存在轻度的腔隙性脑梗塞,但目前尚未造成明显症状和功能障碍。医生建议李明积极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并定期进行复查。

听到医生的分析和建议,李明终于松了口气。他立即开始调整生活作息,戒烟限酒,并坚持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与此同时,他也开始定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以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1]。

在王芳的陪伴和支持下,李明渐渐适应了这种生活方式。尽管偶尔还会担心病情会不会恶化,但他努力调整心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时间过去半年,李明的各项指标都趋于稳定,医生也确认病灶没有进一步扩大。李明松了一口气,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这天,李明和王芳一起吃午饭,聊起了这段时间的变化。"我真的很感谢你一直以来的支持和帮助。要不是你,我可能早就被这件事弄得心神不宁了。"李明真诚地说。

王芳笑了笑,"能帮到你我很高兴。其实,我也学习了不少关于腔隙性脑梗塞的知识。这种疾病虽然比较常见,但很多人对它的认知还是比较模糊。"

"是啊,我之前也完全不了解这个病。不过通过这次经历,我对它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李明点头说道,"比如它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以及治疗方法等。"

王芳接着说:"没错,腔隙性脑梗塞是由于大脑深部小动脉硬化或闭塞所致。这些小动脉供血区域会出现微小的缺血性梗死灶,形成'腔隙'样的病变[2]。导致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高脂血症等[3]。"

"对,医生也告诉我要积极控制这些因素。不过,他还提到了一些我不太了解的检查方法,比如MRS和PWI,你能给我解释一下吗?"李明问道。

"当然。MRS能够检测大脑代谢物的浓度变化,从而了解受损区域的代谢状况;而PWI则可以评估脑灌注,发现潜在的缺血区域[4]。这些检查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评估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王芳耐心解释。

"原来如此,那真是太有用了。我以前还以为只需要做常规的MRI就够了。"李明恍然大悟。

"是的,这些新兴的影像学技术在诊断和评估腔隙性脑梗塞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王芳点头说,"不过即使是轻度病变,也不能掉以轻心。一旦病情加重,就可能引发中风、痴呆等并发症,所以及时发现和规范治疗非常关键。"

李明认真地点了点头,"我会继续保持警惕和积极配合治疗的。希望通过我的经历,能让更多人了解这种疾病,引起重视。"

"没错,提高公众对腔隙性脑梗塞的认知很重要。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科普宣传,让更多人了解这种疾病的特点和预防措施。"王芳表示赞同。

就这样,李明在医生和好友王芳的帮助下,成功控制住了腔隙性脑梗塞的病情,不仅恢复了健康,也更好地认识和接纳了自己的病情。他们还决定利用自己的经历,为更多同样面临这种疾病困扰的人提供帮助和支持。

参考文献:

[1] Kernan WN, 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A Guideline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Stroke. 2014;45(7):2160-2236.

[2] Wardlaw JM. What causes lacunar stroke?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2005;76(5):617-619.

[3] Ansari SA, et al. Lacunar Infarcts. J Neuroimaging. 2008;18(4):351-364.

[4] Cho AH, et al. MR Spectroscopy and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in Ischemic Stroke: A Review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Neurointervention. 2014;9(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