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九旬老战士潘宗道回忆淮海战役荣立集体一等功:火炮「上刺刀」,淮海立大功

2024-05-10历史
「淮海建功,千古垂名」「英勇顽强,百发百中」。近日,在江苏省军区无锡第四离职干部休养所,98岁的老战士潘宗道左手紧紧捏住一张照片,口中一字一顿地念着,久久不能平静。
潘宗道接受记者采访这张照片拍摄于1949年5月。当时,潘宗道与部队刚参加完上海战役,在庆功会上与两面锦旗合影。
潘宗道与两面锦旗合影 (修复后的老照片)1944年7月,年仅18岁的潘宗道参加八路军。解放战争爆发后,他随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先后参加了胶济路反击战和莱芜、孟良崮、南麻、临朐、周村、潍县、济南战役等。南下参加淮海战役时,潘宗道已经是百战老兵了。
淮海战役期间,潘宗道所在的炮兵连先后配属华野9纵26师3个步兵团及27师连番作战,冒着弹雨上前沿阵地,以缴获的日制九二式步兵炮抵近射击,有力支援了步兵战斗,为歼灭国民党军立下殊勋。战后,炮兵连荣立集体一等功,步兵们给炮兵连赠送「英勇顽强,百发百中」锦旗,上级授予「淮海建功,千古垂名」奖旗。
为什么炮兵会出现在前沿阵地?潘宗道说,淮海战场地形平坦,被包围的国民党军在村庄外围挖地洞修地堡,又在地堡上覆以门板,仅露出枪眼向外扫射。为炸掉地堡,步兵们争着扛炸药包靠近爆破。「血肉之躯敌不过枪林弹雨,回来的人不到三分之一。」潘宗道含泪哽咽。
「我们本来跟在步兵后面,看他们倒下,急啊!」潘宗道说,部队很快改换打法,炮兵们拿下瞄准镜,把火炮推到离地堡仅一两百米的地方,从炮膛中直接瞄准敌人的射击孔,「一炮一个,百发百中。」
抵近射击取得了出其不意的效果。据潘宗道回忆,枪林弹雨中,战友们递炮弹、瞄准、发炮,配合默契,敌军的地堡很快被一一攻破。然而,炮兵很快被敌人火力盯上,一个个倒下。潘老激动地说:「这一仗打了66天,但为了人民,打得值!」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战士们前仆后继拼出来的,也是人民推着小车支援出来的。潘宗道感慨地说,这场战役表面上看是60万人对80万人,我军处于劣势,敌军还有坦克大炮,装备齐全,但别忘了我军背后还有543万支前民工。行军途中,潘宗道亲眼看到老百姓用小车推、肩膀挑,运送物资到前线,一路上老百姓却只吃红薯、胡萝卜。有人民群众的倾力支持,敌我力量对比就完全翻转过来。
淮海战役胜利后,潘宗道又参加了渡江战役和解放上海战役。1950年11月,他作为志愿军第27军80师炮团2营教导员入朝作战。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的新兴里战斗中,他率全营在冰天雪地、饥寒交迫中配合步兵,一举全歼美军第31团级战斗队,缴获「北极熊团」团旗,成就了我军历史上第一次、且唯一一次成建制歼灭美军一个加强团的光辉战例。
战后,许多战友在长津湖的冰雪中长眠。「你们不怕死吗?」总有人这样问百战余生的潘宗道。潘老回答,共产党的战士是有灵魂的,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钢铁般的意志,「我们把牺牲看成是光荣的事,当成战胜敌人的勇气。」
硝烟散尽,每每想起一同出生入死的战友,潘宗道总是说:「我们是踏着战友的肩膀走过来的。我们记得他们,他们就活着。」
策划:陈月飞
采写:倪方方
编导:焦贤颖
视频:王苏禾
设计:司马安芯
指导单位:江苏省军区政治工作局
本集鸣谢:江苏省军区无锡第四离职干部休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