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太黑了,洗不白

2024-01-13历史
【明史】 封面

【明史】,是清朝修的。

后朝修前朝之史,这是老传统了。

我们常说史笔如铁,但官修史书大部分都是由胜利者书写,所以按照这个理论来说,清朝统治者必然要在史料中埋汰明朝的末代皇帝明思宗朱由检一顿。

因为,只有证明朱由检做皇帝不行,才能体现出清军入关定鼎天下的合理性。

如果崇祯是个好皇帝,哪哪儿都没得挑,那么皇太极兴的就是不义之师,顺治定鼎天下则更是窃据天位了。

但是,我们在【明史】中却很少能看到直接批评崇祯的话,相反,大部分都是这种内容:

「承神(宗)、熹(宗) 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 奸逆,天下想望治平」 (说崇祯和明神宗朱翊钧,明熹宗朱由校比,那可以说是很有作为了,登基之后当机立断,除掉了权宦魏忠贤,表现相当不错,说明人家这皇帝就是奔着把天下治理太平去的)

「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勤惕励,鲜心治理」(说崇祯在位十七年,不贪图享乐,更不沉迷女色,反而异常勤奋,是个工作狂人)

「盛德度越千古,蒙难而不辱其身,为亡国之义,烈矣!」(说崇祯皇帝人格优秀,品格高尚,就算是混到了国破家亡的地步,也没有辱没自己的名节,一生十分壮烈)

你很难相信,这是清朝统治者给崇祯皇帝的评价,如果作者不说,甚至会有读者认为这是评价明太祖朱元璋的。

要知道,凡中国历史上的亡国之君,那评价基本上都不怎么样,商纣王是昏君代名词,秦二世无道,天下苦秦久矣,汉献帝刘协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唐哀帝李柷形如傀儡,南唐李煜风花雪月受人诟病,宋徽宗宋钦宗肉袒牵羊留下一声叹息,主流史学对于亡国之君,基本上都是以批评为主,但是对于崇祯皇帝,人们却往往能表露出更多的同情,从而对他的评价有所提高。

(朱由校下达圣旨的档案)

当然,崇祯皇帝本人也是一个自我感觉十分良好的人,在他看来,自己治下的盛世不复,政治昏暗,连年兵荒马乱,以至于饿殍遍地的情况,一要怪上天不作美,怪小冰河时期的恶劣环境,二要怪自己治下的臣公们,一个比一个不中用。

上天决定的命运,纵然是皇帝,他也不能抗拒,所以崇祯只会把满腔的怒火发泄到官僚阶级的头上。

崇祯其人,他最大的一个性格特点,就是喜怒无常,动辄就会对臣下施以残酷的处罚,我们可以见得,在他即位的十七年里,光是内阁大学士就换了五十多个,而被崇祯以各种理由杀掉的官员更是超过一百位。

崇祯生气,为什么六部不愿意跟他通力合作,为什么内阁总是在处心积虑的对付自己,为什么大学士们永远无法和自己同心同德,所以直到生命中的最后一刻,就在皇帝踏上煤山,准备自挂东南枝的时候,他还是忿忿不平的念叨着诸臣误朕,说朕非亡国之君,诸臣皆亡国之臣,意思是以我崇祯的这个水平,我绝对是盛世明君那个级别的,我治国能力没问题,我用人思路没有问题,我基本上什么都没有问题,明朝之所以灭亡,都是因为我手底下的这帮大臣们有问题。

然而,崇祯老兄真的没有问题吗?

李自成当年曾经给崇祯发过檄文,檄文里说「君非甚暗,孤立而炀蔽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意思是说李自成认为崇祯并不能算是一个特别昏庸的君王,之所以落到今天这步,主要是皇帝被大臣们给孤立了,而这些孤立皇帝,无法担负拯救王朝的责任,更无力挽狂澜之能力的大臣更是自私自利,枉为人臣,所以在这样的管理层班子里,崇祯属于是被大臣们给拖累了。

这句话,表面上看是这个意思,好像是崇祯的对手李自成都在替他叫屈,为他说话,然而我们如果仔细想一想,就知道这是不现实的。

(李自成 塑像)

如果李自成真的欣赏且心疼崇祯,那他就没有必要造反了。

所以,他说崇祯不太昏庸,那明显是有下文的,是话里有话,我们不妨把这句话接起来,那就是:君非甚暗,你崇祯不是一个昏庸的人,所以你也应该不糊涂,你既然不糊涂,那么说明你智商也应该是在线的,既然你智商在线,那么你就应该明白,明朝灭亡已成定局,你就不要抵抗了,赶紧投降吧。

而且,李自成的檄文中,也不都是夸崇祯的,批评起来崇祯,也毫不留情:昏主不仁,宠宦官,重科第,贪税敛,重刑罚。

首先,李自成认为,崇祯不是一个仁爱的帝王,他对王朝的命运和兴盛与否太过看重,而对治下子民们的生活十分漠视,缺乏最基本的关心。

为了剿灭农民起义军和抵御辽东的女真,崇祯疯狂的提高赋税,也就是加派三饷,在那种近乎疯狂的搜刮之下,老百姓一天挣一块钱,得交给朝廷十块钱,百姓们交不起,先变卖家产,中变卖土地,后卖儿卖女,最后妻离子散,走上流亡之路。

因为,如果不流亡,就会承担无穷无尽的徭役,无论老幼中青,只要是男丁,一律拉上战场,最终埋骨他乡。

对于一个皇帝来说,我们评价的他的次要标准可以是他的个人品质,比如崇祯的日常生活十分节约,金银不用,礼乐全无,如果深入了解的话,你会发现皇帝的节俭简直到了骨子里,到了变态的程度。

又比如皇帝不好女色,不爱享乐,反而十分勤劳,殚精竭虑,宵衣旰食,天不亮就起床,半夜也不睡觉,论勤政的劲头儿,堪比太祖和太宗。

这些,都可以算作是皇帝的优秀品质,而且这些品质还颇为不俗,在皇帝圈里都是佼佼者。

(崇祯皇帝 复原画像)

然而,既然以个人品质为次要,那么就应该以一个皇帝对他的子民们如何,为主要评价标准。

很显然,征榷之使,急于星火,搜括之命,密如牛毛的崇祯皇帝从来没有善待过他的子民。

他死的时候说,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可他不知道,自从朝廷开始加征赋税,很多百姓们不是死于流寇,不是死于女真人,不是死于战争,而是死于这种无尽的搜刮,朝廷拿走了他们的一切,压榨尽了他们的生存空间,他们要不就是饿病而死,要么就是一头栽倒在离家而去的陌生道路上,再也醒不过来。

他让李自成别伤害百姓,可是他凡在位十七年,因他而死的百姓还少么?

其次,李自成说皇帝用人有问题,说皇帝宠信宦官,轻视大臣,而且在选拔人才上太过看重科举成绩和门第出身。

这个批评,其实多半是李自成在为自己叫屈。

崇祯六年以前,李自成也是大明的子民,他也许有过一腔报国的热血,所以他投身陕西米脂银川驿,为朝廷做了一个小小的马夫。

然而,崇祯六年之后,皇帝为了开源节流,为了省钱,大手一挥关停了明王朝半数以上的驿站,李自成就此下岗失业,这才走上了农民起义的道路。

所以,李自成当然会认为自己怀才不遇,而他怀才不遇当然就是崇祯识人不明造成的。

对崇祯皇帝来说,他未必会承认自己不会用人,因为崇祯到死的思路都是臣尽亡国之臣,认为明朝灭亡都是大臣们搞的。

但是皇帝有没有想过,这些亡国之臣都是谁任用的,都是谁替换的?

他越是说自己不是亡国之君,其实反倒印证了就是一个亡国之君,正是因为他有着绝对的,说一不二的权力,他才能杀掉中兴之臣而把那些昏庸无能的大臣们如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

是的,这是一个很难直视自己的人,也不懂得及时的改正自己的错误。

(明思宗殉国处)

当臣公们因为他的无端猜忌和滥杀而与他离心背德之后,他仍然用刑罚来解决自己在政治上的矛盾,而当天下大部的农民们已经被迫拿起武器来保护自己的生存权利时,他反而进一步的加紧了对社会的压榨。

崇祯怪这个,怪那个,后世那些对他颇有同情之心的人也往往乐于为他找一些客观条件。

但其实,真正的问题,就出在崇祯皇帝本人的身上。

他狐疑反复的性格,不适合做皇帝。他高开低走的才能,不适合做皇帝,他稚嫩冒失的年龄,不适合做皇帝,归根结底,当他被专制制度所创造的同时,他的命运就已经被写好了。

如果不是万历不是皇帝,他将会成为一个精明的商人,如果天启不是皇帝他将会成为一个高超的工程师,而如果崇祯不是皇帝,也许他会成为一个他想要成为的人。

公元1644年,明朝死去了,李自成得偿所愿,但他不知道,他的理想在不久之后也将会成为一场幻梦,厉兵秣马的清军即将入关,获得一切。

作者本人有一个朋友,闲聊时他时常叹息,如果不是李自成攻陷了京师,那么崇祯也许还有可能守住辽东,守住了辽东,他就有希望再度振兴明朝。

到头仍以英明累,掌上珍珠一剑流。

我不知道朋友是高看了崇祯还是小瞧了清军,因为任谁都知道,哪怕高皇帝再临,大明也救不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