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林彪胞弟林向荣,解放战争中被敌人围歼,多年后又起波澜

2024-07-31历史

「报上名字!」对方恶叨叨地喊了一声。

「团长林向荣!」林向荣神色不变,语气从容。

「MD,才来个团长!」对方的语气中多了许多戾气。

突然间,枪声大作。

这可不是什么剧场的表演,而是1949年太原城北地区争夺战中的一个「插曲」,在众多战役中,它实在有点「不起眼」,不过它却是挫败了对方的一个大阴谋,但是我方的损失也不小。

主动请缨,血洒疆场

4月20日凌晨,解放军第六十六军一九七师先是端了敌暂编39师师部,再是向南拿下古檀、新店,和一九八师会合后,继续向南作战,连克敌人多个据点。

在对太原城北地区发起进攻时,解放军避开了此处的工厂区,从小北门以东登城,在占领城北的新城机场后,才将目标转向工厂区。

就是在这片工厂区,敌军设置了所谓的「蔚蓝色防线」,其核心据地就在化工厂。就在解放军执行作战计划时,出现了奇怪(可疑)的一幕,一面白旗突然出现在敌方阵地,同时还响起了声音:「我们同意休战,请贵军的师长级别长官来谈谈受降的事宜。」

事后很清楚这是敌人的一次阴谋,但是在当时,要100%判定这是「假投降」还是挺有难度的。因为在外围作战时,就有1.7万名国军官兵投降,在总攻太原前,一共受降了2.8万多名国军官兵。

解放军在攻克东山四大要寨时,由于伤亡较大,就暂缓了攻势,在休整期,解放军换了一种「作战」方式,用上了「攻心战」,采用的方式看上去挺老土,就是「喊话」,不过还挺管用。

那时不时会看到一个场面,操着山西口音的人扯着嗓子,告诉同乡们他们在解放区很好,劝同乡们别再死扛着了。晋绥军高级将领赵承绶等人在被俘后,他们的旧部关系后来也被用上了。

虽然晋绥军对阎锡山有极高的忠诚度,但是在生和死之前,往往求生欲会占了上风。那时太原城能吃得几乎没了。

1948年的晋中战役结束后,解放军就将太原和外界所有的地面运输渠道通通给掐了,城内所有的物资供应只能靠飞机。

阎锡山其实一直都有准备,他在多渠道积极囤物资,尤其在1946年以后,他将自己三十多年积攒的大部分资金转存到美国银行,就是为了谋求一份援助。

只是山西没入人家的眼,阎锡山只好自己掏钱入股「民航空运大队」,后来和美国的「飞虎将军」陈纳德合作。但是,空运的物资毕竟有限得很,而且很多还是劣质,如陈纳德运来的红大米,质量非常糟糕,但是依旧「供不应求」。

1949年春天的太原,那些刚发芽的树叶、野草以及其他绿植都成了「粮食」。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太原的军民「十之三、四」都有眼盲症,

这时如果听着、看着同乡在解放区过的不错,这些太原军民心里自然会有考量。阳曲镇的71师212团(缺两个连),就是在一九七师准备发动进攻前主动投诚的。

那为何解放军对这次的「白旗」就产生了疑惑呢?在攻城前,解放军做过侦察,敌军可是在工业区投入了大量的军事力量,可以说是重点经营,突然「放弃」,不是很奇怪么?

但是,又不能排除敌方是真心投诚,这时就需要有人去探明「真假」。解放军政治部就设有敌工部,专门负责受降等这些事宜。

不过这时,林向荣团长站了出来,他分析说敌人极有可能在耍诈,师领导不可贸然前往。林团长接着说:「应该派人前去试探,那就让我去吧。」

在林团长看来,如果敌人真的在搞鬼,我军也有应变的时机,战场上突击本就是常事。林团长带着一排人出发了,他骑着马走在最前面。

就在大家等他的消息时,却是听到了密集的枪声。

在林团长出发时,整个部队已经做了准备:随时接应!这时突然响起的枪声无疑是一个「信号」:果然如林团长所料,敌人诈降!

大部队立即出击接应,但是遭到了敌军的猛烈炮火阻击,解放军伤亡挺严重。直到21日凌晨,在炮兵的增援下,化工厂的敌军工事才被摧毁,撕破了工厂区的防线。

直到这时,大家才知晓敌人之前的「谋划」有多「阴很」,首先是设计了一个「埋伏圈」,此处三面受敌,又无防守地形可以利用,林团长等一行人等于是被「诱导」进入了「圈套」;其次是想重创解放军的大部队;再次是想伤害解放军的一些高级将领。

敌军为了防止解放军接应,又将后路卡断,林团长他们就是在绝境中作战,场面很惨烈。在机关枪扫射中,他的警卫员先中弹,他在救护警卫员时也被击中,左前胸和腹部都中弹,当场牺牲。

这一年,林向荣33岁。

心向革命,投身战斗

对很多人来说,林向荣的名字实在太陌生。不过他的英雄事迹一样值得人们缅怀。

林向荣是林彪的弟弟。出征太原前,兄弟俩还在北平小聚了几日,没想到那次分手竟成了诀别。林向荣在家中排行老五(林彪排行老三),大家都说,他和二哥林彪更肖似些。

二哥早早就跑到广州进了黄埔军校,一度和家里人断了联系。直到1937年,林向荣不但得知二哥在延安的消息,还看到了一份招生简章,他立刻做了决定,他也要去延安,后来进了抗大学习,毕业后进了晋察冀边区第三军分区。

在民国史上,山西绝对是一个特殊的存在,除了1937-1945年那几年,1911年至1949年,这片土地上的「统治者」就没换过。

1909年12月,阎锡山和黄国梁在一次运动、舆论中,直接掌握了山西陆军。这时阎锡山开始了两手准备,背地里和同盟会联系,明里和山西巡抚、新军协统等人交往密切,明着看是「改革」新军,其实是在为起义做准备。

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后,阎锡山决定提前起义,本来按照约定,他是要带兵到河南接应起义,但是他认为形势已经不允许这么做,于是于同年10月29日,发动太原起义成功。随后阎锡山被选为山西总督。

阎锡山曾在日本留过学,这时他将日本的「经验」搬到了山西,军政和军令分开。1912年起,阎锡山陆续开设将校研究所、军事教育团、精武社,这些军政上的措施奠定了阎锡山对山西统治的军事基础。

袁世凯那段时期,阎锡山将身段放得很低,几乎让人忽视了他的存在,表面上看他将一切权力都让出了,军务大事都让黄国梁去处理,还将很多要职位置让与袁世凯的亲信/亲属,如晋南镇守使董宗仁就是袁世凯的把兄弟,山西民政长陈任就是袁世凯的远亲。

阎锡山心里只念着一件事,就是军政大权,他将自己「扮成」了甩手掌柜,就是在等机会,这一招还真的让袁世凯基本放下了戒心。当然这段时间并没持续多久,四年后,北洋军阀分裂,阎锡山的机会来了。

阎锡山一直务实得很,这时他选择了段祺瑞,在「院府之争」中,他坚决站队,还派山西军队助段祺瑞讨伐张勋复辟。阎锡山自然也得到了「器重」,他成了山西省主官。

阎锡山在重揽军政大权后,不再藏藏掖掖,开始壮大晋军,并加入军阀混战。山西处于京畿重地,此时大家已经无法忽略阎锡山的实力。不过他此时更多还是「左右逢源」,只想好好经营着山西。

直皖战争期间,阎锡山白天热情接待直、皖、奉三方的代表,晚上则是和心腹分析局势及自己的对策,同时还安排日夜加班生产武器,练兵也没懈怠过。

当时阎锡山觉得最大的威胁来自直系,一听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他觉得这机会太好了,立刻出兵石家庄,直接将北上的直系军阀给拦截了,正是有了阎锡山这「临门一拦」,腹背受敌的直系军阀遭受重创,而受益颇多的自然是阎锡山。

这时的晋军,论军队规模,真的小,不过2万人而已,再论战斗力,阎锡山自己就评价过,当时出兵拦截直军就是一个冒险,还好对方没种,自己侥幸赢了。

阎锡山当然不会坐以待毙,各军阀都红着眼,山西的战略位置如此重要,任谁都会来取,于是他立马扩充军队,很快又和国民军打了一仗,损失是不小,但是收获更多,绥远成了阎锡山的囊中之物,军队的战斗力也升级。

后来在解放太原时,为何阎锡山将太原弄成了「碉堡阵」?经验就是从这时开始积攒的。在镇守天镇、大同时,晋军对「固守城池」有了自己的理解,自此晋军还得了一个美名「善守」。

单看太原,它三面有山,只有中、南部是一个河谷平原,汾河在这里路过,贯穿太原全境,怎么看都像一个「堡垒型」的城市。

还有一个更主要的原因,是日伪在侵占太原的八年时间内,修筑了大量工事。1938年6月,日伪在太原成立了所谓的「工程队」,这是对外的称呼,私底下称为「太原俘虏收容所」,说一个「客观」的词语,就是集中营。

「太原工程队」是日伪在中国建立的规模最大的几个战俘集中营之一。根据相关资料,「工程队」收容的不仅有战俘,还有随意抓来的老百姓。他们成了「实验的标本」,还为受伤的日伪兵直接「活体供血」,甚至还是练兵的「活靶子」。

其中很多「劳工」不是去修路,就是在各类工厂做工,如发电厂、面粉厂等,还有不少「劳工」是在太原的东山修地下碉堡和工事。

阎锡山曾这么形容太原:太原的形势就像这样,东山就是那太原的头,一南一北两个飞机场就是太原的手,两只脚伸在这汾河西,而太原就好似那人体的内脏。

这里说的「东山」,就有阎锡山重点布防的四大要寨,解放军在争夺战中付出了巨大代价,有资料说8500多名战士牺牲。(后另有数据,解放军1.5万多人牺牲。)

阎锡山再次「接手」太原后,在日伪工事的基础上,继续投入大量财力人力,就是要将太原打造成「易守难攻」的要寨。用现代的词语来评价,他似乎对太原的「防御工事」有迷之般的自信,认为只要修筑好坚固的堡垒防线,哪怕是一百五十万的军队,也完全可以阻挡在城外。

12年过去了,阎锡山还没想明白,攻克太原只是时间问题。

12年前,太原经历了一场惨烈的保卫战,只是失败了。

日伪在占领平津地区后,迅速兵分三路,一路就是沿平绥线入侵山西,很快南口、张家口、大同失陷,在平型关遭遇守军顽强抵抗,其中板垣师团一部进入八路军一一五师的预伏地区,被歼灭1000多人。

此时日伪改攻茹越口,为了避免被日伪包围,中国军队不得不放弃平型关。很快娘子关失守,日伪直逼太原,使用的战术就是轮流轰炸,飞机大炮齐上阵,城墙被轰开后,守军和日伪展开了激烈的巷战,不过在入夜后,日伪又空降增援部队,最后太原守城部队不得不弃城。

从另一个层面上说,阎锡山有点低估了解放军的作战实力,这时的解放军已经不是早年的红军,而是有成建制的军队,也有自己的炮兵。

那些明的、暗的堡垒的确可以扛得住美制的榴弹炮、日制的山炮,但是在爆破技术面前,一样招架不住。

在发起攻城前,解放军进行了整训练兵,70%以上的人员都掌握了爆破技术。

而这时,阎锡山在用堡垒将太原「保护」的同时,还试图让太原的全体军民也成为一个完整的战斗群体,他弄出了一个【战斗城男女成员编队实施办法】,按照年龄、性别编队。

只是,在外界看来「固若金汤」的太原,真的一点瑕疵都无么?和解放军过手几次后,阎锡山自己都承认了,整个堡垒防线有致命缺陷,没能实际用好地形地势,那些占据制高点的据点反倒成了目标,导致前沿阵地接二连三的丢失。

而被美国记者惊叹的「不可思议的密集火网」,大都孤立、分散,缺乏防御、伏击等工事,还有部分就是「形式工程」。

抗战结束以后,阎锡山就有心准备「长期抵抗」,他也许认为,这不过是30年前那些「混战」的再演罢了,自己只要守住山西,一样可以继续当「土皇帝」。

这时投入太原防守的兵力,包括保安团、民卫军,也不过10万人左右。另外,陕西的胡宗南美械部队第三十军和第八十三旅也得令增援太原,还有西北空军第三队副司令易国瑞带来的几架飞机。只是,那些美式武器并没有发挥出该有的「威力」,国军们使用起来手生得很。

当时阎锡山还说,只要火力足,完全可以「以铁弹换肉弹」,他认为共产党就是靠「人多」。不过这些碉堡并没能护着他的地盘,接二连三地损兵折将丢地,他又继续说,我们继续修工事,「我们的工事要随着地球的转动而不断加强」,一定可以修成永久性的工事,经得起一万发炮弹的轰炸。

事实证明,堡垒也许是坚固不可破,但是人心若是散了,等于就是结束了,后来的「攻心战」就是有力的佐证。

1949年春,平津战役结束。华北野战军十九兵团、二十兵团、第四野战军炮一师奔赴太原,三月下旬齐聚太原前线,这时解放军投入太原战役的兵力已达38万多人。

二十兵团的第六十六军第一九七师,前身是华北军区第一纵队第二旅,在平津战役中创造了一个记录,张家口战斗中仅用16个小时就歼灭敌军一个整师。

部队改编后,林向荣任一九七师五九零团的团长。经过九天的行军,六十六军抵达太原的北郊。

4月20日上午,一场歼灭战打响,就是要「清除」太原城外的各据点,整个行动中歼灭敌军12个师。期间一九七师一路向南攻克,先后歼敌第46师团和27师89团。

正在激战中,出现了上述的一幕,对方阵地出现了一面白旗,林团长主动站出:「正面强攻时,总是需要突击队先行的。」

有关林向荣的资料并不是很详实,他从抗大毕业后,就积极投身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反扫荡斗争中,在解放战争开始前,他已经是晋察冀军区独立第五团的团长。此后又参加了石家庄、绥远、张家口等战役。

当他带着一排人前去处理「受降」事宜时,敌人终于暴露了真面孔,对于林向荣的身份仅是一个团长还挺懊恼,当身边警卫员受伤后,林向荣一边处理警卫员的伤口,一边指挥作战,这时子弹却是击中了他。

林向荣后来葬于石家庄华北烈士陵园。

多年之后,再起事端

当二哥得知林向荣牺牲的消息时,当时只是简单回了几个字:为革命而牺牲完全应该,这事完全可以理解!他用了两个「完全」,外界都为他的「深明大义」而感动。

只是,在某个特殊年代,这事被拎出来了。

整个太原战役,解放军牺牲的人数超过4万,是全国攻城战役中最惨烈的一次,于是有人做开始怀疑并文章了,认为林向荣团长的牺牲「蹊跷」。谁也没料到,牺牲对年后竟会再起波澜。

这场波澜中,自然就涉及到当时两位指挥作战的徐和彭,不过真相怎会被遮蔽呢?当时林团长一行人并未全军覆灭,有生还者口述还原了当时的险恶,而且后来的记录中,也没有林团长背部中枪的描述。

当时敌人应是做了周密的部署,想来个「钓鱼」,而且还想「钓大鱼」。若是真要「找岔」,只能说当时还是轻敌了些,一是人手带的不多,二是接应环节没有考虑到敌人会拦截,三是前去交涉时,没有做好充分防御准备。

但是,就像那句话「为革命而牺牲完全应该」,革命岁月中多少志士临危受命,置生死于不顾,所有人都做好了准备,此去可能就真的不会再回来了。

当林团长骑着马出发时,他是走在最前面,他那时如何想,已无法得知,但是就看这背影,他应该早已将生死放于一边了。

当年和他同去抗大学习的同乡一共有九人,其中还有他的外甥陈得之,后来也牺牲了。

1949年4月24日清晨,太原城外炮声震天,1300门大炮同时开火,这场耗时六个多月的战役正式进入收尾阶段。

太原战役和三大战役的开始时间几乎一致,不过收官却是在渡江战役之后。当时毛主席走这一招时,用了「分割」的办法,将国民党的两个战区一百多万的兵力给「切」散了,无法集中优势兵力作战,自然只剩一退再退。

再回想这段往事,就能很好理解太原战役的「助力」作用,这不是简单解放一座城池,而是直接支援了华北和西北的解放。辽沈战役结束后,北平守军不得不关注太原战事,而解放军此时表现出灵活、高超的军事战术,让他们不得不「评估」自己的决定。

后来的历史证明,这招棋实在下得高,北平和平解放,同时也加快了绥远的解放,此后一路解放。

只是由于那一次的「打岔」,有关林向荣牺牲的真相,一度「扑朔迷离」,只是他的战友心里一直装着这事,后来告诉自己的子女,这位老革命说他忘不了林向荣,当年他是师政治部的主任,照理应该是他去。

这位老革命后来也葬于石家庄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想来他应该告诉了自己的老战友,四天后,太原解放了,六个月后,新中国成立了!

告慰英烈们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取得战争的胜利。

缅怀英烈们最好的方式,莫过于继续坚定朝前走。

由于历史上的那些「疑神疑鬼」原因,林向荣似乎一度被人遗忘,今日再说太原战役,想法很简单,历史不该被淡忘,烈士更不该被忘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