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汉末一个小人物,带着数百残兵,打散了十余万黄巾军

2024-01-20历史

汉灵帝中平五年,六月,益州人马相、赵祗在绵竹起兵,根据【三国志·刘焉传】、【后汉书·刘焉传】、【资治通鉴·卷五十九】等,梳理大致过程如下:

初起兵于绵竹,自号黄巾,「一二日中得数千人」,先杀绵竹令李升,在绵竹纠合吏民万余人。攻入广汉之雒县,杀益州刺史郤俭,继而攻入蜀郡、犍为。

绵竹是广汉治所,雒县是益州治所,成都为蜀郡治所,三地相距不远,都处于益州的核心区域。马相可谓来了个中心开花,史载「旬月之间,破坏三郡」。

马相便自称「天子」,众至数万,【后汉书·刘焉传】以为「众至十余万人」,总之声势浩大,震动朝野。

后又遣兵攻打巴郡,郡守赵部被杀,刘焉大概于此时受任监军使者加益州牧,因为巴郡陷落道路不通,所以暂时寄身荆州境内。

是时,州从事贾龙在犍为境内,引家兵数百人在犍为东界,收拢吏民「得千余人」。「攻相等,数日破走,州界清静。龙乃选吏卒迎(刘)焉。」

从马相的起兵,到众十余万人,再到破坏四郡,再到被贾龙打散,这一切仅仅经历了半月有余,其中关节不容人不迷惑。

如此声势浩大的一支叛军队伍,一路过郡杀官无往不利,为什么仅仅过了数日,就被贾龙带领的千余人打散?

这是我读【三国志·刘二牧传】,所产生的一个巨大的疑惑。说实话,我思考了很久,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一时没有信心能解答这个疑惑。

只好从几个方面做一点简单的推论,一来作为读这段历史的注脚,二来抛砖引玉、以俟能者。

关于双方的人数对比,马相攻入蜀郡、犍为以后,【三国志】说众「数万人」,【后汉书】说众「十余万人」,【资治通鉴】采信了前者,我们权且中和二者取十万人。

而贾龙的兵力,【三国志】说先是领家兵数百人,后「敛摄吏民,得千余人」。这里的「得千余人」,不应该理解为总共千余人,而是又得到了千余人。加上原来的数百人,应该有两千人左右,这就是一支具备一定战斗力的队伍了。

而马相旬月之间,裹挟数万百姓,根据清朝太平天国的经验,这数万百姓必定是拖家带口,真正的有战斗力的恐怕不足一半。也就是说,马相实际的兵力,大概应该在五万左右。

另外,贾龙的实际兵力,应该也不止两千人。贾龙为益州从事,按理说应该是住在雒城,但雒城一战,刺史郤俭被杀,却不见有「家兵」的贾龙有什么反应。

据裴注引【英雄记】,贾龙是蜀郡人,他当是在雒城陷落之后,逃回蜀郡,纠合家兵数百人。后马相叛军攻入蜀郡,贾龙带家兵退入犍为,投奔同为蜀郡人的犍为太守任岐。

根据后来两人同时反叛来看,二人之间的关系应该十分密切,所以,贾龙带兵守在犍为东界,应该会得到任岐的支持。也就是说,以贾龙为代表的官军部队,在当时至少应该是有数千人的。

因此,二者的实力差距就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大,应该是数千人对五万人。

其次从军队战斗力上来讲,马相起兵「一二日得数千人」,足见其起兵仓促,因为打着黄巾的旗号,才吸引了很多流民、困民。

这些人本以疲惫不已,再加上没有什么战斗经验,更不可能经过像样的训练,也没有精通兵略的将领统帅,自然不可能有什么像样的战斗力。

一路过郡杀官,是因为他们从内部乱起,打了官府一个措手不及。再加上人数众多,虽然战斗力低下,但也产生了足够的威慑力。而且,随着战事的顺利,很多贫困的百姓都跟着起哄,所以半个月左右就发展到了十万人。

突然增加了这么多人,自然又加剧了队伍的混乱。对于一个没有带兵经验的人来说,一支十万人的队伍,又夹杂着老弱妇孺,是很难做到有效控制的。所以看似十万人,实际上只是一群乌合之众。

这样的一支队伍,在战事顺利的时候,会有越来越多的百姓参与进来。而一旦战事失利,很多人就会做鸟兽散,这也就是为什么犍为一战之后,贾龙携胜利之威,几日间就肃清了州郡。

相比之下,贾龙作为州从事,既然有自己的家兵,说明他是知兵的,而且家兵本来就是一支成编制的武装,可以做到高效的指挥,发挥最大的战斗力。

第三从战术战略上分析,马相犯了很多致命的错误:

首先是战略上的错误,马相每攻下一地,皆杀官掠财携民而去,因为贪于攻城掠地,所以没有经营自己的根据地,更没有安抚本地的吏民。

这就会导致,当地的有业之民和豪门阶层,会产生强烈的抵抗情绪,而马相的部队也就彻底变成了一支流寇。

除此之外,马相还犯了分兵冒进的错误,他在攻占雒县、成都以后,没有进一步稳固自己的战果,也没有集中有效兵力消灭官军的有生力量。而是急切的分兵进攻蜀郡、犍为、巴郡三郡,结果极大的分散了兵力,进一步的消减了战斗力。

其次是战术层面的错误,马相大军攻城掠地往往缺乏战术指挥,只是裹挟着一帮声势浩大的流民,一路之上横冲直撞。这样就容易导致队伍过于乐观、轻敌,一旦遇到像样的抵抗,则会产生沮丧、厌战的情绪。

反观贾龙,集中有效兵力,屯兵于犍为东界,以逸待劳。而且犍为郡在四川平原南部,境内多山,贾龙可以依据险要地势发起有效阻击,或者可以发动伏击,在叛军退却的时候再乘胜追击。

我们不知道贾龙采取了什么样的方式,但总之这一仗是打胜了,这可能也是马相起兵以来遭受的第一次失败,马相极有可能就是在这一战中被杀。

所以可想而知,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当时的叛军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

贾龙的战胜,给了蜀中官吏豪族极大的信心,应该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蜀中各郡的豪族应该会纷纷响应。在形势一边倒的情况下,叛军的残部自然就要作鸟兽散了。

所以,只过了数日,蜀中的马相叛军就被平定了。这应该是蜀中官吏、豪族共同努力的结果,只不过贾龙在其中起到了最主要的作用,所以史书把这个功劳记载了贾龙的头上。

史书中的几行字,在真实的历史中可能隐藏着诸多的信息。

乱平以后,贾龙迎刘焉于荆州,而刘焉则是把州治所迁到了绵竹。其原因之一,是因为绵竹是马相之乱的源头,刘焉要对这里抚恤镇压。

除此之外,应该还有两个更重要的原因。

首先,雒城作为益州的治所,早就被益州豪强的势力所笼罩,刘焉在这里很难有所作为。

其次,马相战死以后,其残部很多都退散到了绵竹。所以刘焉在这里「抚纳离叛,务行宽惠」,一面收拢人心,一面趁机建立了自己的武装,为后面彻底控制益州攒够了资本。

读【三国志·蜀书·刘二牧传】

【三国志精解系列】第7篇

【原创内容】作者: 抱一散人 王玄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