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王赞亭:陆军上将检阅使——冯玉祥将军身世(4)

2024-01-16历史

陆军上将检阅使 —— 冯玉祥将军身世(4)

王赞亭

1923年冯玉祥将军任陆军上将检阅使,拥有一个师和三个混成旅5万多人,驻在北京南苑,另一旅驻通州,严行训练。每月开支饷粮和军需用品约需百万元。

当时国内其他军阀的夫人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呢绒毛皮,用的象牙筷子、古磁碗,金银器皿,睡的是软床、毛毯,吸鸦片烟、打麻将牌、看戏饮酒,游逛风景,银行里还存着大批的私款。

但刘德贞身为上将的夫人,不仅没有吃过山珍海味,连见也没见过,就连鸡鸭鱼肉也很少吃,她和儿女们吃猪肉炖白菜,红烧牛肉、羊肉饺子算是顶好的饭菜了。

平时豆腐、豆芽、萝卜、茄子、黄瓜、大米饭、馒头、大饼、面条、苞米面窝窝头调剂着吃,用的粗磁碗、竹筷子,白茬桌凳、硬木板床、粗布被子。

她与儿女们都穿粗布衣服鞋袜,她有二男三女,虽然吃的粗茶淡饭,但都发育得很好,健壮活泼。

在北京南苑练兵时,冯玉祥将军有时回家。我是他的传令员,紧随着他的左右听候呼唤差使。一次,刘德贞夫人正坐着一个板凳洗衣服,面前放着一个大木盆,一个搓板,一堆污衣,用的是井水,也没有下水道,很吃力的揉搓着。

她听到脚步声,抬头看见冯将军来了,笑容满面的说:「你看我才四十岁,洗点衣服就腰痛了,莫非不中用了吗?」冯将军笑着说:「忍耐着点吗!我不是当官,是老百姓的仆人。

你不是当太太,也是老百姓的仆人!」刘德贞夫人哈哈大笑说:「你当老百姓的仆人,全国都知道,俺在家当仆人谁也不知道呀!」冯将军也笑起来了,说:「你比我高明得多,你是无名英雄,才真是可贵呀!」

刘夫人说:「俺说不赢你,俺干活可比你强哩!」冯将军说:「干军队的活我比你强哩!」刘夫人说:「谁和你比干军队的活来!」,将军和夫人说话多么和气、自然而又富有情趣。

刘德贞夫人对全军排连营团长的太太非常关心,密切联系。只要她听说某太太生小孩,或者患了什么病,她马上就送鸡蛋、红糖或点心、水果。听说某太太从家乡来军营探望,她就马上送一袋白面,甚至亲自探望。

所以全军的军官和眷属对刘德贞夫人又敬又爱。她平易近人,热情诚恳,大家都说冯玉祥将军会带兵,刘德贞夫人会带太太。

1924年刘德贞夫人患了伤寒病,因家中有二男三女没人照顾,她不肯住医院。只在家中吃中药,病一天比一天严重。最后送往北京协和医院诊疗。

有一天协和医院忽然给检阅使署来个电话说:冯检阅使夫人病重,速速来人。冯将军接到电话就猜测到夫人病危,立即乘汽车赶赴协和医院。

但是南苑距协和医院四十五华里,冯将军向来乘坐慢车,尤其通过行人稠密的繁华街道行驶更慢。及到达协和医院,刘德贞夫人已经闭目与世长辞了。

我是冯将军的传令员,就亲自动手收拾夫人的衣物,掀开夫人的枕头下面,一无所有,又掀被褥下面也没有任何东西,我立刻产生了疑心,难道夫人死后东西被人偷盗了吗?一时感情激动心不由己的随口说道:「夫人啊!你死了,周身没有分文钱!」冯将军在众人面前,本来忍痛不语,听到我说了这句话,忍不住放声大哭,泪如雨下。

这时旁边站着三四个医生和护士,我向他们说:「夫人无一文钱怎么生活了呢?」医生说:「入院之前已交过费了,想吃什么或用什么都要经医生批准、允许再办,夫人患的是热病,脑子有时不清楚,用不着钱。」

不多时,从南苑检阅使署来了一部汽车和十几个人,办理丧事,冯玉祥将军嘱咐副官一切从简办理。我跟冯将军回到南苑家中检查夫人的衣物,仍然没有分文钱,也没有任何金银首饰和贵重东西,只是些随身穿的粗布衣服。冯将军经常对官兵提出:「一文钱都是人民的血汗,不准浪费!」刘德贞夫人确实做到了身体力行。

南苑的全军官兵听到夫人病故,无不痛哭流涕,尤其军官眷属更是悲哀痛心,好似失去了母亲,嚎啕大哭。

大家纷纷要求吊唁、公祭,以尽敬仰、哀悼之情。冯将军深恐声张出去,整个北京军政人员,甚至各省有关军政人员必来吊唁,形成铺张。就赶快将夫人遗体送往保定坟地埋葬了。

刘德贞夫人是冯玉祥将军的贤内助,是儿女们的慈母良师、是西北军军官眷属的典范。她身为上将的夫人,始终保持着平民本色,死后没有分文钱,没有任何首饰,没有珍贵衣物,没有享受过任何荣誉。在外面以身作则,率领军官眷属学习、工作。

回家就料理家务,洗衣做饭照顾儿女。她能夫唱妇随,心安理得地做个无名英雄。

一个上将的结发夫人,具有这祥的高贵品质,确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的好儿女,值得后人尊崇敬仰。

然而她的光辉事迹却默默无闻,很少有人知道,日久天长恐将埋没,故将我亲眼所见的点滴,实事求是地写出来以彰其美德。

但因当时我仅是冯将军的随员,听候将军随时差遣,兼负警卫之责,知道的很少。

冯将军在北京南苑练兵时有五万多人,当时的营团长依然健在,现有住在北京的闻承烈、葛云龙、张知行等,住在济南的韩多峰都已九十多岁了,当时排连长有在济南的李致远、彭秉信、张宣武等都已八十多岁了,他们都亲身经历过的,当不会忘记,既可作见证或可作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