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哪里有什么开天辟地?盘古的传说,是读书人粗心大意的结果

2023-12-12历史

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在中国流传了很多年,一直被当成了天地起源的传说。

如果我们单纯把他当成一个故事,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话之资,也就罢了。可不仅是普通老百姓,就连很多知名的学者,都信誓旦旦的认为这并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是在古书中有过明文记载的史料。

有明文记载是不错的,事实上,史料中的确有盘古生于天地之间的记载,可说他开天辟地,则纯粹是学者读书不求甚解、粗心大意的结果。

近几年,我一直在梳理中国上古史的文化脉络,今特意对这个问题,作一个简单的说明。希望读者朋友,今后再提到盘古传说的时候,可以「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最早关于盘古的记载,出现在两本书中,第一本是三国时 吴国人徐整写的【三五历记】 。顾名思义,这本书记载的就是关于「三皇五帝」的传说。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连绵不断,可唯一的遗憾就是,我们在先秦之前的历史几乎是一段空白。在近代,连夏朝的存在都被很多人怀疑,就更不用说夏朝以前的时代了。

可是古人对于我们的历史和文化是深信不疑的,他们坚信,关于上古史并不是不存在,而是因为很远原因没有流传下来而已。

所以,很多人就根据一些残存的上古传说和片段,试图还原中国上古时期的历史和帝王统系。

比如,三国时期的蜀国人谯周,也就是那位蜀国历史上著名的投降派,他就写了一本书叫做【古史考】。

其他如三国时吴国人项竣的【始学篇】,吴人韦昭【洞记】,西汉纬书【遁甲开山图】,晋代皇甫谧的【帝王世纪】等,都是这一类的书,他们都把古史追溯到了传说中的开辟时期。

但非常可惜的是,上面我们提到的这些书,现在基本上都找不到了,仅仅是在后世的一些类书中,能够看他其中引用的一些片段。魏晋以前,像这样的书应该很多的,但是他们有些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

相对而言,徐整的【三五历记】虽然也已经散佚了,但是它关于盘古传说的部分,还是在唐代欧阳询等人编纂的【艺文类聚】中保存了下来,这是关于盘古传说最早、最完整的记载。

而「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也正是因为这段记载,才慢慢地流传开来的。为了方便阅读对照,我把这段文字摘录在下面: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於天,圣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

乍一看,这段文字说的不正是盘古「开天辟地」吗?

可实际上,如果我们仔细的去斟酌其中的字句,很明显的能够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 天是自己开的,地是自己辟的,盘古只是生于天地之间,随着天地的开辟越长越大而已。

这甚至都不能称得上是一个结论,你只要认真读过这段文字,没有先入为主的认为天地就是盘古开辟的,自然能够获得正确的信息。

可近代的许多学者,在写到关于开辟和盘古的文章时,还总是习惯性的把二者相提并论,这就是被流行的「盘古开辟」神话先入为主的影响了。

另外还有一本书,叫做【五运历年记】,根据茅盾的等人的考证,同样也是徐整的作品。顾名思义,这本书是通过阴阳五行的角度,来叙述上古时期的历史年运,跟我们上面得出的信息是相符的。先把文字摘录如下:

「元气蒙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盘古,垂死化身。」

这段文字讲得就非常明确,盘古孕育在混沌之间,随着天地的开辟而长大,垂死之时化成了万物,同样没有说天地是由盘古开辟的。

最早把盘古和开辟划上等号,实际上是道教的手笔,我们现在能找到的最早的记录,大约是在北宋张君房的道教类书【云笈七签】中。

也正是在这本书中,第一次提到了盘古 「成天立地,化造万物」 ,在化育万物的功劳之上,又把天地开辟也安到了盘古的头上。

当然,这很明显就是作伪,而且其由来也是比较晚,道教尊奉盘古为「元始天王」,所以进一步的神化他也在情理之中。

托名葛洪所作的道教著作【枕中书】,虽然把盘古当成了道教的神仙,但是对于他的事迹,还是没有脱离【三五历记】和【五运历年】的范围。

唐宋以来,道教在中国民间的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所以,盘古开天辟地的说法,慢慢地也就流传了开来,变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传说。

在明朝周游的小说【开辟衍义】中,第一张的标题就是「开天辟地」,他给盘古开辟赋予了更加生动的细节,更加方便了这个故事的流传。

在小说中,天地是被盘古用身子撑开的,其后天地之间还有很多粘连之处,盘古便 「左手持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以凿开」 ,将天地之间的粘连之处慢慢鼓捣了开。

这就是大多数人印象中的盘古故事。现在很多的网络小说中,经常出现一件上古神兵,名字就叫做「盘古开天斧」。我觉得还应该再加上一件,或许可以叫「盘古凿天锥」,或者叫「盘古混沌裂天凿」......

关于盘古传说的起源,学者们早已经研究了很多年,包括我自己也穷究了不少时日。

比如,最早由夏曾先生提出的,盘古即是史书记载中的盘瓠演化而来。其后顾颉刚、杨向奎、袁珂等先生,均持这种意见,不过近些年已经由很多学者驳斥过了。

其后,有吕思勉先生提出的「东来说」,认为是从印度神话中传来的,何新先生曾就这个观点做出了详细的阐释。

说实话,当初我看到何新先生的文章后,简直是心潮澎湃,以为发现了盘古传说的真相,可心里却总觉得似乎有些欠缺。直到后来看到了许多驳斥此论的文章,才发现这个观点实在是有些牵强。

吴晓东先生从上古语言的角度,证明盘古的名字出自文献中的「羲和」,其中经过了很多复杂和专业的考证,一度让我觉得惊异,可不免还是觉得有些牵强。

至于我自己,在研究了很长时间,排除了若干种可能性之后,至今也没有一个可以信服的答案。

但是我认为,历史之中存在着太多的偶然性,对于上古史的研究,任何以逻辑推理出来结论,只能是学者们自我实现的工具而已,永远不可能是事实的真相。

而对于像盘古这种,很明显就是神话故事的历史记载,我们过分的去追根溯源,实际上不会有太大的意义。古人对于古史研究的用力,比我们现代人要深得多,可是尚没有人在盘古这个问题上纠结。

对于盘古这个传说,我认为,我们只需要了解他背后反映出来的文化,吸收对我们有帮助的那一部分也就可以了,以下是我的一点点心得: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只有一个字,那就是「易」,而盘古的故事就是对于「易」最好的概括。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也就是阴阳,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万事万物的运行皆秉承着「阴阳」二字。

而天是阳之大成者,地是阴之大成者,盘古生于天地之间,正说明了人是阴阳交泰的产物。

所以,人应该法天而象地,这就是老子所谓的「道」。我们以遗传学的角度来理解这句话,每个人的身体和性格特征,都是父母基因结合的产物。

我本人曾经从事心理咨询行业多年,经过多年的观察,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个人,如果在社会中没有经过超常的学习或训练,他的性格和人生轨迹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像他的父母。

实际上,这就是潜意识里「法天象地」的结果,也是最浅层的法天象地。古人以父亲为天,母亲为地,这是有道理的。

而盘古,是以天为父、地为母,所以他实际上就是法天地而生,换句话说,他是天地之道的一个缩影。

这就为我们引出了另一个观念,那就是「三才」,中国人讲「天人合一」,实际上指的是「天地人合一」,从盘古的故事当中,我们就能找到这个观念的来源。

盘古垂死化生,身体变成了万物,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首先我们已经知道,盘古是天地交泰的产物,所以他具备了天地的所有品质。换句话说,他本身就是一个小型的天地。

老子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据我个人的理解,这个「三」指的不是三个,并不是说一个生两个,两个生三个,三个生出了万物。

这个三,指的应该是第三的意思,也就是除天地之外的第三者,也就是指盘古。有了盘古,才有了万物。

正因为盘古具备天地所有的品质,所以他才有化生万物的能力。根据王阳明的说法,混沌之初,阴阳未判,阴阳之中就存在着一股理气,所谓的理气也就是「生之气」,正是因为有了这股生之气,阴阳才能化育成三才。

而盘古自然继承了这种生之气,他本身是一个具有阴阳的小天地,体内又继承了生之气,所以才化育出了万物。

值得注意的是,盘古化育出了万物,唯独没有化育出人类。

这其中的原因是,世界上有了盘古,自然也就有了人类,就不需要再化育。而人类的本身,即是对于盘古的复刻,唯一的区别是,我们不是父天母地,而是父父母母。

所以我们所直接遗传的不是天地之道,而是父母之道,在经过了无数代的遗传之后,不管是我们的身体还是意识,都离天地之道越来越远。

所以,我们又能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所有的修炼法门当中,道家告诉我们要返璞归真,佛家告诉我们要悟空忘我。

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说,人的意识分成了超我、自我和本我,我们只有忘掉超我才能找到自我,只有忘掉自我才能找到本我。

当然这是从精神的层面,从身体的层面来讲,人就是一个小的天地,在这个小天地内有元气和生气,有五行所化育的躯体五脏。【黄帝内经】通篇实际上就是在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怎样法天象地,如果身体出现了异常,又应该怎样根据天地之道来调理。

所以,盘古的故事, 实际上在某种层面上给中医的科学性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