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62中印冲突后,六国调解会议偏袒印度,周总理如何霸气回应?

2024-04-28历史

1962年10月,面对印度在我国边境的不断挑衅,中国边防军忍无可忍发动反击。经过一个月的反击作战,中国边防军以牺牲722人的代价,歼灭印军4885人,俘虏印军第七旅旅长在内3968人。 中国边防军将之前印度侵占我国的领土全部收回后,并没有乘胜进攻扩大战果,反而停止进兵提出和平解放两国边境纠纷。

中国没有乘胜进军,这不仅让尼赫鲁松了一口气。 后来的六国调停会议上,印度摆出受害者的姿态,六国却不顾事实真相,罔顾中国的国家利益偏袒印度,当时的印度自恃有了美苏的支持,不断给中国施压,当时的新中国面临险恶的外交环境。

这种环境下,稍有不慎必将导致国家利益的损失。在如此不利局面下, 周总理 如何面对六国调停?中印两国的调停最后又有什么样的结果?

中国战胜提出和平谈判,印度战败气焰嚣张

1962年中印自卫反击战中,中国边防军并没有乘胜进军,反而及时收兵提议双方回到谈判桌上,而中国的诚意并没有换来印度的回应,尼赫鲁在谈判问题上依旧态度强硬,那么为何战败后印度的底气在哪里?

中印自卫反击战后,中国面临的外交局势紧张,作为超级大国的美苏都对苏联印度表示支持,英国不仅向印度表示支持,还给予军事援助,甚至计划向印度派遣军事顾问团,台湾的蒋介石原本反对「麦克马洪线」,为了将印度拉进「反共战线」,也频频向印度示好。 由于在美苏两国的支持下,印度占据了舆论优势,很多不明所以的国家都表示支持印度,纷纷指责中国的「入侵行为」。

中印边界冲突一段时间内造成中国外交困局。针对这种困局,中国在锡兰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的倡议召开六国会议(锡兰、印尼、阿联、加纳、柬埔寨、缅甸)后,积极响应,希望能够打破中国外交困局。 为了将中印两国冲突缘由告知各国,周总理于11月15日,向25个亚非国家领导人发出公开信,表示:「中国政府热烈欢迎并且衷心感谢友好的亚非国家的领导人推动中印双方直接谈判而不介入纠纷的公正努力。」

早在7月11日, 毛主席 在听闻边界报告后就表示: 「面对印度在我国边境设置的据点,我们要打,但现在要克制,不可着急。一是要尼赫鲁的野心暴露,二是争取国际上认识到中印边境是非问题。」

为了争取国家上的支持,自卫反击战打响,中国边防军在越过「麦克马洪线」后,只追击到喜马拉雅山脚下,随后主动撤退到实际控制线以北地区。后来周总理曾说道:「我们以血的代价争取人心。」

六国调解偏袒印度,中国为了和平表示让步

1962年12月10日至12日,六国在锡兰首都科伦坡召开会议,商讨中印重启谈判;两国的边境局势。中国一度给予了六国很大的希望,将其视为重启两国和谈的契机,然而六国的表现却令人失望。一开始印度自恃有美苏的支持,对六国会议的态度是消极的,甚至在会议召开前印度外长梅农夫人曾表示: 「此刻举行会议是没有任何帮助的。」 后来尼赫鲁发现六国有同情他的意思,便派人前往游说,在印度的鼓动下不明真相的六国代表有了牺牲中国利益的想法。

在科伦坡会议上,双方商讨的原则是不谈条件和建议,以舆论方式促使两国停火谈判。后来在印度的走动下,科伦坡会议很快就脱离了初衷,后来搞了一个「科伦多建议。」 其意义是,让中国军队后撤至1959年11月7日线,无条件后撤20公里,印度不可以不后退,还可以前进接收中国军队让出来的地方。

此时的 尼赫鲁 发现武的打不过中国边防军,只能依靠「和平」手段对中国施加压力,达到实质扩张的目的。六 国会议最后提出的这个建议,不仅不符六国会议的初衷,更是对中印两国边境进行不合理的干预,明显有偏袒印度的意味。

面对六国会议的结果,中印两国都不能接受。中国不会容忍印度的侵略,主张双方都后撤20公里。印度则主张中国军队后撤至1962年9月8日线,并不是1959年11月7日线。其中在1959年对印自卫反击战后,周总理为了缓和地区局势,11月7日提出: 「中印应该从东线的‘麦克马洪线’线,西段的实际控制线后撤20公里。」

后来在1960年4月,中国边防军单方面履行了这一建议,并且停止该地区巡逻。 1961年开始,印度开始在该地区全线推进,在西段建立了43个军事据点,东段也越过了「麦克马洪线。」由于中国边防军已经停止该地区的巡逻,所以到1962年8月,中国边防军才发现中印边境出现异样。

由于多次要求印军撤离未果,中国边防军发动了中印边境西段的巡逻工作,于9月8日后在东段建立哨所,与印军形成对峙。 10月20日,自卫反击战打响,中国边防军突破东段的「麦克马洪线」,西段拔掉了印军的43个据点。所以印度坚持中国军队应当退到9月9日线,才能展开谈判,实际上想保住1959年11月以来侵占中国的土地,面对印度的无理要求,中国自然难以接受。

1963年1月2日,当班达拉奈克夫人将六国调解的建议告诉 周总理 后,一向温文尔雅的周总理当场表达了不满: 「会议对于中印边境冲突的认知是有偏差的……如果我们在冲突中保持原地不动,必然会引起对方更大的企图。」

尽管中国对「科伦坡建议」十分不满,但是周总理不打算全盘否定。六国调解前曾发表声明,「是调解而不是仲裁」,该建议并没有法理约束,双方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当时的中国来说,六国调解是打开中印谈判僵局的渠道,对于中印谈判有积极意义。所以当时毛主席回见班达拉奈克夫人曾说道:「现在看来,朋友的奔走还少不了。」

随后周总理在1月4日,向班达拉奈克夫人提出中国对「科伦坡建议」的「两点解释」,中国可以有条件接受「科伦坡建议」,但印度必须承认中国的以下两点内容: 一、中国军队在中印边界线后撤20公里,但印度应该保持军事驻地不动,不仅仅在西段;二、中国边防军后撤后的隔离地带,两国不得在这里设置民政点。 我国的两点建议,主要目的是防止印度以设置民政点的方式,重新侵占中国领土。

班达拉奈克夫人面对中国的合理要求表示认同,后带着中国的建议向印度如实反映中国的立场。 然而当班达拉奈克夫人到达印度,面见尼赫鲁之后却发表了另一个版本的「科伦坡建议」「澄清」,表示在中印边界西段,中国军队后撤形成的隔离地带设置民政点,由双方进行管理,这是「科伦坡建议」的实质部分。

按照这个「澄清」,中国军队后撤的隔离地带将被印度侵占,这与中国提出的「两点建议」针锋相对。班达拉奈克夫人的态度发生巨大转变,实际上来源于印度的施压。事后她曾向周总理透露,那份「澄清」实际是印度政府早已经准备好的,采用印度政府的口径。 这也就解释的通,为何尼赫鲁看到「澄清」之后,迅即改变了以往疑虑重重的状态,公开表示「科伦坡建议」没有什么害处,跟印度立场上基本上一致的。

由于印度蓄意侵占我国边境领土,所以不断在寻找借口。1962年11月30日,经中央政治局决定,中国边防军在撤离时,将缴获印军的武器交还,在中国边防军的精心维护下,印军的这些装备大多都完好如初。但是中国边防军的这一举动被印度过度解读,他们眼中「这是对印度军队的一种侮辱」,中国边防军交还的大量武器,表明印度军队曾经遭受了多么惨痛的失败。

当1月14日周总理收到班达拉奈克夫人的劝告信之后,由于尚未得知「澄清」的内容,所以周总理考虑到「印度政府对于科伦坡会议的建议有它的解释」,所以决定做出让步,不将中国的「两点解释」作为先决条件。 但当「澄清」公布之后,中国发现内容竟然和印度的解释一模一样,于是「科伦坡建议」不但没能促成中印双方谈判,反而变成印度逼迫中国让步的筹码。

尼赫鲁得寸进尺,周总理强硬表态

中国希望通过「科伦坡建议」促进两国谈判,但印度却将之作为压迫中国的谈判筹码,那么面对局势的变化,周总理将如何应对印度的压迫?

印度如此一来,中国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中央政治局决定,不必急于举行中印和谈。2月21日,周总理向班达拉奈克夫人致电表示: 「中国政府希望两国官员迅速会晤,如果暂时不能举行,中国政府愿意等待。」 3月4日,周总理在致电尼赫鲁的信中,周总理也不再强调两国谈判的急迫性,而是表示「愿意耐心等待」。

中国亮出自己的态度后,六国调停的结果即将化为泡影,不甘就此的班达拉奈克夫人,7月7日向周总理致电,劝说周总理不要保留「两点解释」以促进中印谈判。4月20日,周总理回信: 「我们没有别的办法,只能耐心等待。中印暂时谈判不成,局势也不会恶化到不可控制的地步。」

4月22日,萨布里到达北京, 周总理 设宴欢迎阿联贵宾。期间萨布里向周总理透露采纳印度看法的原因: 「此次印度无论在军事上、政治上都打了败仗,而中国无论在政治、军事上都取得了胜利,因此我们觉得印度应该比中国得到更多的帮助。」

周总理向萨布里表示,中国对于「科伦坡建议」表示难以接受,这些建议不但超出了中国的理解范围,更是不公平的。周总理将中印边境纠纷的起源,一一讲解给萨布里,最后萨布里被周总理说服,向周总理表示: 「科伦坡的建议只是建议,不能作为裁决。」

4月27日,萨布里在印度接受采访,声称: 「谈判在什么基础上谈,应该由两国政府决定。」 阿联是印度之前最亲近的盟友,萨布里的这番话深深打动了第三世界国家,纷纷认识到「科伦坡建议」已经不可能作为中印谈判的基础,最后这份建议的命运也可想而知。

看到中国政府的态度之后,尼赫鲁此时感到既气愤又心虚。此前尼赫鲁自恃有美苏的支持,腰杆挺得挺硬,他以为中国会乖乖就范,却低估了中国人民保家卫国的决心。同时,他不明白,美国不会出兵支援他。

来回忙前忙活的六国终于明白,中国在保卫国土上,不会后退一步,他们无法取得进展。终于在4月27日,六国代表宣布: 「中印两国之间的事,应该由两国自己决定。「 科伦坡建议」也正式寿终正寝,我国也得到了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1964年5月26日,政治军事全面失败的尼赫鲁,在不甘和悔恨中离世,中印两国边境平静下来。尼赫鲁在两国交锋中,将美苏大国的依靠作为谈判的筹码,与中国谈判桌上不停地磨,却没意识到印度军队从未占据过上风。

中国的边境线都是弯弯曲曲的,它们是边防战士流血牺牲的印记,正是这些曲曲折折的争夺,才勾勒出蜿蜒曲折的边境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