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小人苏轼与君子王安石的高手过招

2024-05-20历史

夜读【宋史.苏轼列传】,对苏轼的人品有了新的认识。

简单的说,苏轼一辈子被旧党和新党像皮球一样踢来踢去,原因就是人品不行。

这人格局太小,本质上是个有点小聪明和文才的投机分子而已。一辈子只想着当官发财吃喝出名,没干过几件为国为民的大事好事。

在王安石变法中的表现,对比真正的国士王安石,苏轼暴露出自己的水平实在太差。

面对紧张的宋夏形势,快要崩溃的财政体系,苏轼没有提出一点好的建议,光说些聚人心、明礼仪等虚里吧唧的正确的废话。

对真正有用的王安石变法,他一方面引经据典明着反对,另一方面就是不执行。

要是放在任何一个朝代,这样的碎嘴子老油子,必被变法当局杀了祭旗。

苏轼不但不感谢大宋的政策好,反而故意反潮流,以彰显他的水平。对有才华有能力的王安石、章惇等人,他是一万个看不上。

苏轼被李定陷害,王安石、章惇都不计观点之争,全力伸手相救。

而章惇落难,苏轼正当红,却一个屁不放,装作无事人。

王安石下台隐居金陵,请看苏轼的表演,那厚黑程度,真是影帝级别。

道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翻译成白话就是:苏轼路过金陵,见到王安石,说:「大的军事行动和大刑狱,是汉、唐灭亡的预兆。祖宗用仁厚治理天下,正要改变这些。现在对夏用兵,连年不停,东南又多次兴起大狱,你没有一句话去补救吗?」

——西北对西夏用兵,是西夏人要打,由不得北宋。东南几个案子,也没多大,北宋党争烈度不大。两者的危害远不到汉唐亡国的程度。苏轼完全是危言耸听,主要就是试探前宰相、变法带头人王安石。两人都是天涯沦落人,被朝廷打击的对象。苏轼自己不说话,却怂恿王安石,只能说是用心不良。

王安石也是千年的狐狸,一眼就看出了苏轼的小聪明。

王安石说:「两件事都是吕惠卿发动的,我王安石在外地,怎么敢说?」

苏轼不依不饶,又发挥其善于引经据典的优势。没有典故,苏轼自己可以瞎编,叫作杜撰。

苏轼说:「在朝廷就说话,在外地就不说,这是服事君王的礼节。皇上对待你不是通常的礼节,你对待皇上,难道可以用常礼?」

果然,正人君子王安石上当了,不善于伪装的他,动了脾气,脱口而出。

王安石厉声说:「我王安石要讲。」

一秒钟后,王安石就后悔了——卧槽!六十多岁的人了,还不够稳重,被滑头苏轼一个激将法就暴露了真心。

毕竟,朝廷上下都在关注远在江南的前宰相、大宋第一强人,到底是不是真正「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彻底隐居,还是蛰伏等待时机?隐居就算了,放你一马。若是贼心不死,立马灭了你丫的!

王安石马上又说:「话出在我王安石的口,进了你苏子瞻的耳朵。」

觉得还不放心,又说:「人必须知道做一件不义的事,杀一个无罪的人,即使得到天下也不能这样做,终可以算是好人。」

苏轼一看,情况不对,赶紧开玩笑说:「现在的君子们,争着减少半年的考察期,即使杀人也能做出来。」

——这一句实在毒辣至极。一方面为自己开脱,人家君子都这样毁人不倦,我也不能免俗,请您理解。另一方面,以王安石的性格肯定会追问,哪些君子这么孬种?这样,稍加引导,苏轼就会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王安石对朝廷当权者群体的言语攻击。然后,苏轼就可以拿着王安石去做投名状,再次进入权力中央。

苏轼没想到,王安石还有终极大招。

祸从口出,既然你不怀好意,那我就啥也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