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为什么毛主席远在千里之外,却比前线将帅更熟悉战场?

2024-01-16历史

古往今来,在战场上一直有句话叫「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意思就是前线的将领在一线指挥,比后方的统帅更熟悉战场,再加上战场瞬息万变,有时候不必按照统帅的命令来。

但在中国近代革命战争中,对于我军来说似乎例外,因为每次大大小小的战役,毛主席总是可以准确的把握战场情况,甚至比前线的将领还判断得准确,这是为何?

比如辽沈战役时,毛主席多次命令四野:严令暂撤对长春的重兵围困,让其强攻锦州。事实上和林彪的看法是冲突的,但林彪完成任务后才猛然意识到,毛主席的判断似乎更为准确。

再比如济南战役打得激烈时,毛主席在西柏坡指挥,前后给粟裕发23次电报,一步步指示粟裕怎么打,最后歼灭敌人10万余人,大获全胜。事后粟裕也十分惊讶,毛主席对战场的判断,甚至对敌人的动向都判断的十分准确。

那么问题来了,毛主席没有上过专业的军校,甚至很少拿枪,为什么比那些将帅还懂战争?比那些上过军校的将帅还要高明?

毛主席有超强的军事天赋,理论气势

毛主席的军事理论中有个很鲜明的个性特点,那就是善于创造,善于结合,他把理论用于实践,概括出了属于他自己的一套军事理论。

所以在全世界来说,像毛泽东这样既是实践家又是理论家的领袖极其罕见。

大家都知道,毛主席出生的时候,清政府还存在。他童年时期读的都是四书五经,儒家文化。所以在革命初期,很多人的思想并没有摆脱两极化的困惑。

再加上当时很多人都流行出国留学,但是回国后又固守儒家传统,不想丢弃老祖宗的东西,所以对「救国救民」仅有一腔热血,不敢实践,毛泽东很早就意识到了这点。

1918年,在湖南长沙读书时的毛泽东(二排左三)

除了康有为,近代优秀的革命先驱就是孙中山先生了,但是毛泽东通过阅读大量的新思想书籍后发现,很多革命者都有一个弱点,就是思想理论上不独立。

说的简单点,很多高材生出国留学后,自认为学有所成,拿着国外的那一套东西强加给中国实际形势,反而没有效果。

毛泽东从湖南师范毕业后,他充分听取了杨昌济的意见,决定留在中国,探索自己国家的问题,所以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始,毛泽东就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等非常那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这在全世界都是罕见的。

从1927年他率军上井冈山开始,党内很多同志极其排斥毛泽东,认为毛泽东的战略不「专业」,比如博古担任领导时就非要打阵地战,要和敌人面对面打,这是他在苏联学的。

但问题是,国民党有飞机大炮,实力上是碾压红军的。所以毛泽东为了革命,为了战士的生命,他一次次站出来坚持自己的看法,说自己的见解。

他不怕撤职,不怕处分,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建议。一直到湘江战役战败后,博古等人才突然意识到,原来毛泽东同志的军事战略一直都是对的。

识大体顾大局的周恩来,马上在遵义会议上挑明,撤销原来的领导人,把最高统帅位置交给毛泽东同志,从此,毛主席被推到了领袖地位。

此后,毛泽东也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带着战士们披荆斩棘,创造了「四渡赤水」等等军事奇迹,后来又打败日本人,打败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

当然,仅仅熟悉中国国情还不够,毛主席之所以打仗高明,还有他超强的学习天赋,以及军事风采。

图 | 1931年,苏区中央局成员合影:顾作霖,任弼时,朱德,邓发,项英,毛泽东,王稼祥

毛主席善于创新,善于总结

遵义会议时,凯丰同志曾不服气地说:「毛泽东打仗有什么本事?他顶多是靠着两本书,一本是【三国演义】,一本是【孙子兵法】。」

后来毛主席就说,打仗怎么能照着本本打呢?

实际上,如果打仗仅仅是看过一本书就可以指挥好,那人人都可以了。毛主席非常喜欢看【孙子兵法】和【三国演义】这是事实,但如何从中汲取精华才是重中之重。

毛泽东曾说过,他最不喜欢吃人家吃过的馍馍。所以在军事上,他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一边创新,一边总结。

就连西方人都说,只有在失败中奋起的军事家,才能称为是真正的军事家。

就军事思想来说,毛主席在各个战争时期的指导思想都不同,比如土地革命时期,他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战争时期写了【论持久战】,解放战争时期,又有十大军事原则。

刘伯承说:「毛主席的这些不同时期的创造,是最典型的马列主义中国化的军事路线,是党内最宝贵的财产。」这在中国近代将帅中,无人可以做到。

因此,在红军时期,毛主席就善于总结,无论是大战役还是小战役,怎么打,如何打?是以弱战强,还是速决和缓歼,毛主席把握的十分准确。

比如三大战役时,毛主席通过分析双方的优势和劣势,对打不同的敌人,都有不同的战术。比如对锦州一战,毛主席就命令林彪,必须速战速决。一旦打得慢,就会有风险。

但是当时林彪不满意,他甚至不理解毛泽东的战略,但毛主席十分耐心地引导林彪,这也说明了毛主席作战对待将帅的原则。最后林彪和罗荣桓经过31小时激战,歼灭10万敌人。

再比如歼灭黄维兵团后,毛主席命令必须对邱清泉兵团缓慢歼灭,这种围而不剿的战略,更好的策应天津等地的战斗。

三大战役结束后,无论是林彪还是粟裕等人,都对毛主席的军事战略十分佩服,很多关键点,他们认为这是毛主席的「妙笔」。

这种超高的指挥艺术,帅和统帅的区别就一目了然了。

坦言之,毛主席看待战争的方法是不同的,他采取的是全面客观的看待问题,他自己说过:「我们研究不同历史阶段,各个不同性质,不同地域的战争规律,应该着眼其特点和发展。」

所以,毛主席在汲取了古今中外大量的优秀军事理论后,创造了自己的指导原则和军事战略,他站得高,看得远,这是他成为名誉世界的军事家最大的魅力所在。

情报组织的巨大作用

如果把准确的情报当成毛主席指挥成功的原因之一,或许有点狭隘,但事实上,准确的情报确实可以影响战局。

长征期间,负责电台的同志曾截获了敌人的情报,毛主席当即改变了作战命令,由于情报严格保密,林彪这种级别都不知道,所以跟着命令绕来绕去把他累坏了,甚至发牢骚,还写信让彭德怀出来指挥算了。

再比如当年毛主席在西柏坡上演「空城计」,就是通过情报得知了敌人的动向,所以才开始连发三篇通稿,让傅作义带着十万大军狼狈逃走。

当然,一个准确的情报确实可以提供战略上的基础分析,正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但仅有一个情报,还远远不能统领全局,如何利用情报,发挥情报的价值才是重中之重。

也就是「战略眼光」。

陈毅在1947年年底,总结华东作战的情况时说过一句话。他客观地说:「在我军的指挥上,愈往上比则愈强。一年来的胜利,首先是战略上的胜利,虽然我们的同志不怕牺牲,不怕敌人的飞机大炮,但主要还是陕北总部、统帅部、毛主席的战略指挥正确。」

陈毅的这句话可以说一语中的,没有一个高级的指挥员,是远远不能把握全局的。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局指挥上,毛主席也是充分相信一线将领,并且也指挥得当,该指挥时指挥,该让这些将领自己发挥就自己发挥。

比如打山西时,基本上都是徐向前在全线指挥,毛主席极少给徐向前发电报,因为毛主席知道,徐向前和阎锡山都是山西人,他们更加熟悉战场的情况,所以毛主席就不添乱了。

关于这点,白崇禧就严肃地说过蒋介石:蒋老总指挥作战,连一个交警大队,一个步兵营也要干涉,弄得前方将领束手无策,动弹不得,别人说他是步兵指挥官,我说他是步枪指挥官。

这也看出来,毛主席作为一个高级统帅,在各方面都是优秀的。

结语

中国革命历史上的无数战例说明,一个优秀的指挥官犹如东方欲晓,有了正确的方向,才会看到光明看到胜利。

毛主席是所有中国人,甚至全世界都公认的战略家,这是不可怀疑的。

周总理的妻子邓颖超说过:「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他的战略思想,他的勇敢、智慧过人,是当之无愧的战略家。」

一代伟人毛泽东的人格力量和思想光辉,对所有中国人产生了如此强大的磁力,这绝不是偶然的,也不仅仅是一种感觉。这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一种真理和正义的力量,是一种人格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