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解放战争中的「中流砥柱」

2024-04-11历史

解放战争期间,发挥最稳定,对全局贡献最多,堪称「中流砥柱」的,是刘邓大军,原因有二。

其一,是客观上的地理位置所造成的。1946年6月解放战争全面爆发时,刘邓所在的晋冀鲁豫解放区,正处在各大解放区的中心区域。东接华东,南连中原,西临陕甘宁,北靠晋绥和晋察冀。

其二,是刘邓大军用战绩来「证明」的。

如果「粗线条」地来看解放战争,刘邓大军最闪亮的「登场」有两处,一是千里跃进大别山,二是淮海战役。而其他阶段,相对来讲有点「默默无闻」。

比如上图,解放战争全面爆发第一年,华东战场的著名战役标注了三起,东北战场两起,陕北战场三起,中原战场一起,但晋冀鲁豫战场没有。

再比如电视剧【大决战】,刘、邓的角色出场都比较晚,而且剧情主要集中在淮海战役。

但其实,刘邓大军在解放战争中可谓战功卓著,全国战场(特别是华东战场)上的许多著名战役,背后都有刘邓在「打配合」。

当然,本文的目的并不是「捧一踩一」,这没有意义。解放军之所以能战胜国民党军,就是因为有人坚决打头阵,有人尽心打配合,有人全力搞后勤…各个局部合力创造出了全局优势。

解放军「胜利之路」的那条主线,是由「打头阵」的著名战役连接而成的。

而串联起国民党「失败之路」的,说到底就是那一次次失败的「打配合」。

所以刘邓大军代表了解放战争的另一条重要支线:解放军是如何「打配合」的。

但凡是刘邓「名下」的著名战役,稍微探究一下战役发起的原因,十之七八,答案是:为了配合某某战役或行动。

今天,我们就来整理和回顾一下,刘邓大军在挺进大别山前的10场战役,其中半数以上是为了「打配合」。

01

①上党战役②平汉战役

上党战役和平汉战役,知名度还是非常高的。因为它是抗战胜利后国共之间的第一场大规模战斗,上党战役的时间是1945年9月10日至10月12日,平汉战役的时间是10月24日至11月2日。

两场战役接连着发生,而且是同期部署,所以放在一起讲。

上党战役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为了阻止国民党军阎锡山部来上党地区「摘桃子」。但同时还有另一个意义:为正在进行的重庆谈判「打配合」。

【中国共产党历史】中是这样评价的:

上党战役给国民党统治集团以很大震动,加强了中共代表团在重庆谈判中的地位,直接配合了谈判斗争。

打上党战役的,便是刚成立不久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参谋长李达。往前看,这支部队是八路军129师,往后看,便是中原野战军和第二野战军。

初建的野战军有四个主力纵队:冀鲁豫、冀南、太行、太岳,司令员分别是杨得志、陈再道、陈锡联、陈赓(建国后的三上将一大将)。平汉战役前,按照上述顺序,部队更名为一纵、二纵、三纵、四纵。

参与上党战役的,是二、三、四纵。当时杨得志的一纵已接到中央军委命令,正在「挺进东北」的路上,途经晋察冀解放区。

一纵最终没能去成东北,因为平汉战役爆发了。平汉战役亦称邯郸战役,战场位于漳河以北,邯郸以南。

但小杜认为平汉战役这个称呼更形象,因为它表示国民党军沿平汉铁路北上,以图打通从中原到东北的陆上增兵线。

刘邓在平汉线南段发起战役,其目的,便是为我军挺进东北「打配合」。

这次配合打得很漂亮,而且特别能体现刘邓的大局观,因为,发起平汉战役的条件其实并不充分。

一纵因为原本要挺进东北,所以是轻装行军,抵达战场时,手边几乎没有重武器,而要阻击的是三倍于己的敌人。二、三纵刚打完上党战役,不仅部队很疲惫,而且和邯郸战场之间还隔着太行山。

最终,在刘邓的指挥下,一纵通过灵活的运动防御拖住了敌人,二、三纵连续七天急行军,及时赶到了战场。

平汉战役可以说是解放军打的一种「经典仗」:不讲自身困难,一切以全局为重。执行起来也毫不含糊,以打赢为唯一目的。

02

③陇海战役

平汉战役后不久,1946年1月,国共双方在美国参与的调停下达成停战协议,进入到一段相对平静的时期。

刘邓利用这段时间进一步整编了部队,为了适应运动战的需求,在原有四个纵队的基础上增加了六纵和七纵,司令员分别是王近山和杨勇。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30万人马进攻中原解放区李先念部,全面内战就此爆发。

8月,刘邓大军发起了陇海战役,目的很明确:配合李先念部的中原突围。

「陇海」和「平汉」一样,都是铁路线的名称。当时中国的主要铁路网可以总结为「三纵三横」,「三纵」是津浦线、平汉线、同蒲线,「三横」是平绥线、陇海线,以及正太线接胶济线。

了解这些铁路线的位置,对于理解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都是非常必要的。

比如抗日战争时,日军占领平津后的进攻路线,即先沿平绥线西进,然后沿同蒲线南下,占领了山西大部。

再比如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在郑州和徐州设有绥靖公署,两地都是铁路大动脉的交汇处。1947年3月取消两地绥署后,又设立了陆军总司令部徐州指挥部。

刘邓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有破袭铁路线的丰富经验。但陇海战役的打法,却和以往不同,不是按常规先逐一拔除沿途据点,而是在两天内就大胆地破袭了从开封到徐州的300里陇海线,打到了豫东的民权、商丘一带。

「大胆」南下的效果很明显,蒋介石紧急调集了三个整编师奔赴开封。这三个师,原本正在尾追西进的中原军区部队。

8月22日,刘邓大军撤回了陇海线以北,在鲁西南地区休整。

由上图可知,鲁西南是蒋介石绝对不会坐视不管的一块要地,于是他从中原和华东调集了约30万人马,分东、西两路夹击而来。

刘邓的这一步,缓解了中原突围的压力,同时也为粟裕的苏中战役「打了配合」。

03

④定陶战役⑤巨野战役⑥鄄城战役

中原和华东的压力减轻了,但刘邓却面对了30万敌军,该如何破局呢?

当时国民党军分两路来袭,从东面徐州方向来的是强敌,包括有整11师和第5军这两大王牌军,从西面郑州方向来的,就是上述的三个整编师,其中只有整3师是嫡系部队,而且刚和李先念部打过仗,属于疲惫之师。

刘邓的策略是,避强击弱,打西路来敌,然后弱中选强,打整3师。

战场预选在定陶以西,菏泽以南;战术为「南北夹击」,二、六纵为北集团,三、七纵为南集团。

战役过程不详述了,从上图可大致了解。

战役打了5天(9月3日-7日),全歼了整3师,师长赵锡田(顾祝同的外甥)被俘。整41师和整47师在后撤过程中,又被刘伯承各打掉一个旅。

战役中打得最激烈的是六纵主攻的大杨湖,刘伯承冒着敌机的轰炸,亲赴前线参与指挥。

定陶战役创造了一个记录:首次全歼国民党军一个整编师。另外,还直接导致了郑州绥署主任刘峙的下台,接任者为顾祝同。

仗打赢了,但危局仍在。

实力强劲的第5军和整11师没有停下西进的步伐,一路横冲直撞,连陷定陶、菏泽、东明等城。

面对敌人的锋芒,刘邓不得不一再东撤,9月下旬来到了巨野一带。这时,战机也出现了,因为第5军和整11师周边已无友军。

刘邓选择的战场在巨野西南的龙固集和张凤集,因此巨野战役也被称为「龙凤战役」。

刘伯承的部署是,二纵在「龙」战场阻击第5军,三、六、七纵在「凤」战场围攻整11师。

战役结果,「龙」战场出人意料的顺利,第5军在9天(9月29日至10月7日)里前进了不到10里;「凤」战场却非常艰难,晋冀鲁豫野战军损失不小,但还是又创造了一个记录:首次打掉国民党「五大王牌」的一个主力团。

此战的意义,不仅在于刘邓「摸」了国民党两大主力的「底」,还在于,这两大主力原本都计划加入华东战场。1946年9、10月间,正是陈、粟刚刚合兵,局面仍很艰难的一个阶段。

巨野战役后,刘邓以七纵牵制第5军和整11师,主力则秘密西进,「盯」上了从滑县过来的整68师第119旅。

10月29日,119旅进至鄄城以南,被刘邓主力包围。战斗打了两天,119旅9000余人被全歼。

鄄城战役看起来战果并不大,因为119旅是杂牌军。但这支部队配属了南京国防部直属的两个炮兵营,所以刘邓在此战中缴获了大量重武器,光榴弹炮就有8门。刘伯承用两个团的人力,整整干了一个晚上,才把所有大炮从战场上拉了出来。

定陶、巨野、鄄城这三场战役,是刘邓大军面对敌人东西两路夹击,在两个月内完成的,创造了两项记录,缴获了大量重武器,还成功拖住了国民党军的两大王牌。

鄄城战役后,刘邓率部北渡黄河,至濮县(今范县西南)地区休整。

04

⑦滑县战役⑧巨金鱼战役

1946年11月,陈粟的华东战场处于短暂的平静期,国民党军在一战涟水未果后,正在部署四路进攻鲁南、宿北的新计划。

毛主席在这个月致电刘邓,要求晋冀鲁豫部队尽快组织战役,「 打两三个大仗 」,「 以拖住邱胡不使加入鲁南为原则 」。「邱胡」即第5军和整11师。

晋冀鲁豫解放区当时自己面对的压力也不小,因为国民党军正计划打通平汉线,目标直指解放区首府邯郸。

刘邓决定采取各个击破的战术,先打留守后方的孙震集团。孙震是川军将领,定陶战役时被全歼的整3师,即属于孙震集团。

11月15日,刘邓主力从濮县秘密西进,于18日到达滑县以东地区。

刘伯承指挥的滑县战役,是一次超常规的奔袭战,完全不理会敌人的外围防线,直接纵深插入40多公里,向敌指挥中枢发起了进攻,好比「猛虎掏心」。

打乱敌军指挥系统后,解放军乘势北上追击,至22日,歼敌万余,俘虏八千。

北犯邯郸的敌军不得不调头回援,刘邓率部适时退出,重回濮县一带。

一个月后,12月26日,刘邓率主力越过黄河,再次杀到敌后,于30日突然向巨野、金乡、鱼台发起进攻,打响了巨金鱼战役。

滑县战役是经典的「猛虎掏心」,而巨金鱼战役是经典的「你打你的,打我的」。

巨金鱼战役的最大看点,就是刘邓选择的这个战场位置。其一,你攻我的平汉线,我打你的津浦线;其二,重回鲁西南,攻其必救;其三,确保陈、粟打鲁南战役时西侧的安全。

1947年1月15日,巨金鱼战役结束,歼敌1.6万余人。1月20日,鲁南战役结束,陈粟取得大捷,歼敌5.3万。

05

⑨豫皖边战役⑩豫北战役

巨金鱼战役刚结束,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刘邓又于1月24日发起了豫皖边战役。

战役的目的很明确,拖住晋冀鲁豫地区的敌人,不让他们加入蒋介石重点关注的「鲁南会战」,也就是后来的莱芜战役。

「豫皖边」,顾名思义就是河南、安徽两省的交界地带,或者说,这是一个「扩大版」的陇海战役。

刘邓将陇海线划分为南北两个战区,刘伯承率一、二、三纵为北集团,邓小平率六、七纵和地方兵团为南集团。战至2月4日,两个集团已连克定陶、单县、曹县、柘城、亳州等县城。

蒋介石对此大为震动,急调三路人马驰援陇海线,打算先破坏刘邓大军的攻势,然后再参加鲁南会战。

其中有一路,是邱清泉的第5军,从民权徒步向东开进。

当时粟裕已开始部署莱芜战役(2月10日秘密北上),于是毛主席再次致电刘邓,要求他们务必拖出第5军,使其不得投入山东战场。

刘邓原本计划南北夹击第5军,但行动晚了一步,第5军已与商丘的敌军会合,并打算继续东进。

此时刘邓主力集结在商丘以西,眼看是追不上第5军了。刘伯承当机立断,打第5军后面的整85师,迫使第5军回援。

负责打整85师师部所在地郑庄寨的,是陈再道的二纵。刘伯承冒着大雪,坐着刚缴获来的吉普车,连夜赶到了二纵指挥部。

刘伯承告诉陈再道,打郑庄寨务必要「打得猛,打得狠,打得快」,否则,不仅第5军拉不回来,整85师都会被放入山东战场。

2月11日深夜,战斗打响。但一开始就不顺利,登寨的梯子短了。二纵不得不选择在寨墙较矮,但火力最猛的地方登寨,部队伤亡很大。

陈再道连续发起了三次强攻,终于通过连续爆破,于12日凌晨在寨墙上炸出一个缺口。

这时,二纵还未能突破缺口,但第5军已开始调头回援。战役目的已达到,陈再道根据刘伯承「打得快」的指示,命令部队于天亮前迅速撤出郑庄寨。

但意外发生了,6旅16团的电话线被炸断,而且没有铺设复线,有两个营因为没接到撤退命令,被敌人包围在了郑庄寨,最终突围出来的只有40多人。

相对于之前的数次战役而言,郑庄寨之战是场败仗,但刘邓大军为莱芜战役「打配合」的战略任务还是胜利完成了。

第5军回援后,一直咬着刘邓大军不放。刘伯承指示二纵节节阻击,且战且退,既不硬拼,也不速撤。

2月23日,晋冀鲁豫野战军全部退至黄河以北,第5军止步黄河南岸。这一天下午,莱芜战役胜利结束。

3月,蒋介石将全面进攻策略更改为重点进攻,两个「重点」分别是山东和陕北。

刘伯承形象地把这个战略布局比喻成「哑铃」,中间的哑铃「把子」在晋冀鲁豫,哑铃两头的「结合点」是晋南和豫北。

在晋南反攻的,是由中央直接指挥的陈赓、谢富治集团,主力是四纵和太岳军区。同时,由刘邓负责在豫北组织反攻。

3月21日,豫北战役打响。战至4月3日,刘邓主力包围了平汉线上的重镇汤阴。国民党军急于解汤阴之围,却被刘伯承围点打援,第二快速纵队因此覆灭。

不久后,在重武器配备方面得到很大提升的刘邓大军连克汤阴、崔桥等重镇。

整个豫北战役历时近两个月,共歼敌4.5万余人,控制平汉铁路300余里。

至此可以总结一下了,刘邓大军在挺进大别山前发起的10次战役中,至少有6次,战役目标(全部或部分)是为大局「打配合」。

上党战役,配合重庆谈判;平汉战役,配合挺进东北;陇海战役,配合中原突围和苏中战役;巨金鱼战役,配合鲁南战役;豫皖边战役,配合莱芜战役;豫北战役,配合回击蒋介石的「重点进攻」战略。

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发起了鲁西南战役,在歼敌6万余人后,于8月跨过陇海线,千里南征大别山。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刘邓大军在解放战争中,为全局「打」的最大一次「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