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王安国:我反对我哥王安石变法

2024-05-31历史

大家好,我是梨白,一枚历史和写作萌新爱好者,欢迎关注哦~本文为原创,盗文必究!

最近写小文就像是写「连续剧」一样, 苏轼 开头,然后「牵扯」出「炮制」 乌台诗案 想让苏东坡死的舒亶,然后令嘴辣心狠的 舒亶 曾经弹劾的人中就有我们今天小文的主角 王安国 ,最怕的人则是王安国的哥哥 王安礼

王安国还有另一个身份,那就是北宋名相、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的弟弟,这样一看,地球还真是个圆的,大家伙还真的都是「亲戚」。

梨白查看了一些资料, 王安石一共有兄弟七人,王安石排名老三,有人说王安国是王安石的大弟,也就是排名老四。

但【宋史】记载 「王安礼字和甫,安石之弟也」 「王安国字平甫,安礼之弟也」 ,这么看他们的兄弟关系应该是安石、安礼和安国,哥三的传记在【宋史】里确实也是这么排名的。

也不是说【宋史】都对,兄弟三的排行确实也有疑义,如果哪个小伙伴知道,可以在评论区留下答案,梨白在这儿有礼了。

古往今来,所有人提到王安石就条件反射想到了变法,其实他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啊。在人才济济的宋朝能挤进「宋」六家,王安石的学问和才华能不好吗?!

王安国 和他的哥哥王安石一样,也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宋史】对他的评价是 「幼敏悟,未尝从学,而文词天成。」

年十二,出所为诗、铭、论、赋数十篇示人,语皆警拔,遂以文章闻于世,士大夫交口誉之。

到这儿我们可以看出王安国不光是个 天才 ,还是个 全面的天才

成年后的老王数次「举进士」,还考取了茂才考试,考官们看了老王的文章后就把他列为了第一名。

不过因为母亲去世,王安国没有赴任,而是在母亲坟墓旁结庐服丧三年。

看到这儿小伙伴们是不是也不得不承认王安国是个几近完美的人,学问好又孝顺,前途还无量,就问你还要什么自行车吧。

熙宁初年的时候,韩绛真的是不忍心看到老王这么个人才在民间流落,于是就推荐他,然后 王安国就被赐进士及第,任命为西京国子教授

任期满了后,王安国回到开封述职,彼时王安石变法正在朝中如火如荼地进行,于是 宋神宗看在王安石的面子上就特赐王安国对答

这一过程也叫 「赐对」 ,为什么还要看在王安石的面子上呢」?同志们在宋朝当官一辈子的没见过皇帝的有的是,让老王见了那就已经是恩赐了。

宋神宗就问王安国, 「小王啊,你这也是学贯古今的人才,那你觉得汉文帝为啥能做皇帝呢?」

王安国也不说为啥汉文帝能做皇帝,回答道:「三代以来还没有像他那么有才能的人。」

嗯,宋朝的文人就是主打一个实诚,皇帝问那更得实诚。

然后重头戏就来了,宋神宗又道:「不过遗憾的是汉文帝的才能不能够立法改制啊。」

其实这句话也能看出宋神宗当时的「处境」,他这是把自己和汉文帝相比了, 他和王安石极力变法,朝堂之上迅速分为了两派,这个年龄其实也不算大的皇帝内心其实是渴望变法也希望能从别人的嘴里得到对变法的肯定的。

这里,王安国倒是回答地比较大众,大约就是实施仁政的那一套总不会试错的。

可宋神宗没有听到像听到的答案怎么能满意,干脆直接问道: 「你的兄长执政,外面的看法怎么样?」

宋神宗问这个问题一来想问问外头人对变法的看法,二来宋神宗其实是知道王安石和变法在外面有很大的反对声音,但王安国是王安石的弟弟,总应该支持王安石还有他的变法吧?

大家理解一下,毕竟是皇帝,爱穿新衣,也爱听好听的话。

不过宋神宗遇上王安国,那还真是有 「挫败感」

对于王安国来说,说他哥好吧,大有一种王婆看她亲大哥,怎么都好的嫌疑,且他真没看上王安石的一些做法;说不好吧,宋神宗没准还有些生气,觉得他不敬重兄长。

不过王安国没犹豫,直接道:「恨知人不明,聚敛太急尔」,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外头的人说我哥王安石不能知人善用,聚敛太急。

嗯哼,就是这么直白,王安国一下子把宋神宗堵得不知道要说什么了。

要知道王安石变法在前期之所以能够轰轰烈烈最主要的原因是宋神宗想要变革, 所以王安国的一句话将自己的仕途堵得死死的,自此之后,宋神宗都没有再对王安国施恩提拔,只是授任崇文院校书,后改任秘阁校理。

在政见上,王安国和兄长王安石是完全相左的 ,于变法一事上王安国不止一次劝谏过兄长,也曾指责 曾布 误了他的哥哥,更是非常讨厌王安石左膀右臂之一的 吕惠卿 的奸诈。

从这里我们其实可以看出,两兄弟在政治上持不同意见,但是兄弟情还是有的,并且王安国还特别「预见」性地看透了吕惠卿。

嗯,王安石最后就是「栽」在了吕惠卿手下,被送出京的,这个咱们以后再说。

文章刚开始,我们就提到了差点害了苏轼和司马光性命的御史舒亶对王安国美感好事,然后咱们有提到了吕惠卿,别急,他们三有故事,咱下面云的就是这段。

【宋史】和【东轩笔录】中记载了两件关于王安国和吕惠卿交恶的事情。

【宋史】记载 ,王安国在西京任职的时候,有点沉溺声色,彼时呢, 他的哥哥王安石正在相位,就写信给他,警告他「宜放郑声」。

郑声 呢,说得就是【诗经】中的【郑风】和【卫风】,内容大多都是写男女相悦相爱的事情,这是王安石在警告弟弟不要沉迷酒色。

王安国呢回复地更「硬气」 ,说 「亦愿兄远佞人」 ,哈哈哈哈,然后吕惠卿就自作多情,对号入座了, 「惠卿衔之。」

下面这个故事和上面这个故事刚好相反,记载在【东轩笔记】中,梨白有点怀疑元人编纂【宋史】的时候道听途说,记载地有点 「劈叉」 。。。。。。

这里咱也提一嘴,【东轩笔记】是北宋 魏泰 所撰写,他的姐夫就是咱们上面说的拜相的曾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弟弟。

这个魏泰也是个神人,之前写过他,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到梨白的首页去搜一搜。

好,收,言归正传,大家伙看看为什么梨白说【宋史】里记载地这段和【东轩笔记】有点像。

说王安石在做参知政事(副宰相)的时候,也喜欢读读晏殊的小词,风花雪月一下。完事呢,嘴还调侃,「做宰相(晏殊)的人应该写这些小词吗?」

呵呵,这里梨白来「辩」一句,王安石属实有点那个啥,咋啦,他都读了还不允许人家写,人家要不写,他读个啥。

然后王安国就回答哥哥,说:「这只是晏殊的一个消遣而已,他的人生和事业又不只是如此?」

兄弟俩说这话的时候,在王安国看来「狗腿的」吕惠卿此时也在现场。

面对兄弟二人截然不同的答案,吕惠卿当然是顺着王安石说:「做了领导就要有领导的样子,‘放郑声’怎么能行呢?还自己写这些俗词儿烂曲儿。」

读到这里大家是不是感觉到了熟悉的味道,不错, 于是王安国就又说出了【宋史】中那段话「 ‘放郑声’ 还不如 ‘远佞臣’ 呢。」

是的,老王这次是直接打脸吕惠卿了,两个人的梁子也就此结下了。

上面这两个故事都是关于「郑声」的,它其实是两个故事,但梨白还是推测【宋史】的故事很有可能是【东轩笔记】演变而来,小伙伴们又怎么呢?

好,咱接着言归正传。

首先说王安石变法是没有问题,且能在看似烈火烹油、繁花似锦的年代里喊出「变法」最强音的王安石就是放到今天来看,那也是一个很勇猛的人,一个理想主义者。

之所以说他理想主义,是因为年代不对,他变不动。

熙宁七年,一个叫 郑侠 的人用【流民图】和【论新法进流民图疏】敲醒了王安石和宋神宗,要求罢新法。

首先说王安石青苗法主意是好的,但是禁不住实施起来漏洞很多,又有人偷梁换柱,贪污枉法,熙宁六年又是旱年,所以灾民、流民不绝于道。

在开封城的王安石和宋神宗也第一次知道了这新法原来弄成了这个熊样儿。

宋神宗罢了新法,没办法,宋朝的皇帝第一听劝,第二确实爱惜老百姓,起码到宋神宗还是这样的。

这「法」都没有,王安石自觉也没有留的必要了,然后就上表罢相,被准了。

大家别急,王安国在后面呢,您继续往下看。

此时其实变不变法已经不重要了, 朝中两派已然形成了,「仇恨」也都拉好了,都要对台唱戏了,你现在和我说没台子了,这还真是天能忍地不能忍!

是的,变法只有在王安石和宋神宗那里是纯粹的,大家看看变法阵营的吕惠卿就知道这事儿还牵扯利益,他就成不了!

于是支持 变法的一派即便是在王安石出京之后也还是把郑侠送去了御史台 ,然后搞笑的是新法一派围着宋神宗大哭,大约说了些陛下为了变革都瘦了二三四五十斤,为了百姓为了大宋废寝忘食,居然就为了个莽夫之言就要罢废新法吗?!

哎嗨,然后新法就又全部恢复了,此时做宰相的正是被王安国痛恨的小人、佞人吕惠卿。

然后吕惠卿表示郑侠这事儿王安国参与了,那画是不是他画的,不知道,但是那个上疏的文章很有可能是他写的,然后王安国就被贬了。

吕惠卿的宰相还是王安石推荐的,结果上位就先「斩」了老上司的弟弟,污蔑王安国这事儿吕惠卿没有直接参与,参与的就是前几天咱们说的那个差点要了苏轼和司马光命的舒亶。

然后咱们今天的故事就形成了闭环,王安国因为吕惠卿的诬陷被罢官,并且让他直接回家,这事儿其实还挺羞辱人的。

宋神宗将此事还告诉了王安石,面对使者王安石怆然泪下,只是不知道他这个泪为谁而流,是觉得新法再次恢复还是弟弟王安国没有看「错」吕惠卿,是觉得自己拖累了弟弟王安国还是觉得大宋没有救了呢?

不过,不久之后,宋神宗就又恢复了王安国的职位 ,可能在宋神宗看来当时夺了王安国的官也是权宜之计,是他变法的决心,也是被改革一派「绑架」的结果,作为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他应该懂。

不过可惜的是恢复王安国的诏令到达他的家乡时,王安国已经死了,时年四十七。

他懂不懂宋神宗,懂不懂兄长王安石已经不重要了。

参考书籍:

【宋史】

(文中所有图片来自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