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鹰派(强硬维护国家利益的人物)

2024-01-13历史

鹰派(War Hawk),政治名词,用以形容主张采取强势外交手段或积极军事扩张的人士、团体或势力。另一解释为以强硬态度或手段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个人、团体或势力。鹰派的反义词为「鸽派」。

派别特征: 主张强势外交手段或积极军事扩张

派别介绍

鹰派与鸽派

美国政坛有鹰派,有鸽派。鹰派比鸽派强悍、凶猛,极具攻击性。在美国人看来,伊拉克战争的胜利是鹰派的胜利。所以,美国打赢伊拉克战争之后,大出风头的不是前线总指挥弗兰克斯将军,而是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他是鹰派的头面人物。

美国鹰派在国会、商界、新闻界都有很多支持者,拥有一个庞大的支持网,特别是美国的军火商们更是鹰派的铁杆儿后台。

鹰巢

在美国,五角大楼是一个「鹰巢」,拉姆斯菲尔德是这个「鹰巢」内的一只「老鹰」。一是他年纪比较老,1932年出生。二是他资历比较老,先后两次出任国防部长,在五角大楼内无人能比。三是他很早就是搞政治、搞冷战的老手,其鹰派立场绝非始自今日。在当时美国政坛,副总统切尼、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和前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号称鹰派「三驾马车」。这3只「猛鹰」盘旋在小布什山头上空,左右着当时美国的防务政策和军事战略。

理论观点

「美国帝国」与「单边主义」

冷战结束以来,世界上有一个奇怪现象:上个世纪在全球风行了几十年的「打倒美帝国主义」这句口号已销声匿迹,相反,美国人自己却把「美国帝国」这个字眼挂到了嘴边。外交政策专家库尔斯的文章说,「美国帝国」在4个方面处于全球巅峰地位:一、美国是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二、美国是全球第一的高科技军事强国,是世界军事革命的领头羊;三、美国是世界经济中最大和最先进的经济体,是推进全球化的火车头;四、美国是全球「软力量」的典范,是世界流行文化的传播者。俄罗斯学者评论道,冷战结束以来,美国政界已被霸权思想所主宰。在美国,「帝国思维」过去是一个负面词汇,如今已变成了一个正面词汇。

美国追求一超独霸,必然钟情「单边主义」。遭到过老布什否定的「单边主义」正在被小布什变成美国的基本国策。「单边主义」的理论设计师沃尔福威茨说,美国为了在世界上推行某项主张、达到某个目的,有时也不排除参加一些单项国际联盟,但是「当集体行动无法实施时美国应该独立行动」。说穿了,就是对联合国需要时可以利用它一下,利用不上时干脆将它撇开。这样,美国可以摆脱许多掣肘,想打谁就打谁,想什么时候打就什么时候打,更省心、更利索。沃尔福威茨直言不讳地说:「美国的政治领袖地位应当高于联合国。」

世界舆论无不认为,伊拉克战争是美国推行「单边主义」的「一个恶劣的先例」。此例一开,以后联合国再想对美国一意孤行的军事行动搞点制约就难了。

基辛格认为:「21世纪的国际体系将至少包括5个主要的强大力量——美国、欧洲、中国、日本、俄罗斯,也许还有印度。」但赖斯却说,「多极世界」是世界发生分裂的恶魔。它在20世纪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导致了美苏50年冷战,因此今天在这个世界上再提「多极世界」并不是什么好事情。今天这个世界不应该再分为众多的「极」,在全球政治中只有一个「极」,美国才是「自由、和平与正义之极」。美国有权对那些「令人民痛苦的国家」动武。

「绝对优势」与「绝对安全」

鹰派有一个坚定不移的主张:美国必须谋求并保持军事上的「绝对优势」,以确保美国的「绝对安全」。拉姆斯菲尔德是竭力推行这一政策主张的主将。早在克林顿时代,拉姆斯菲尔德领导的一个专家小组就形成了一个【拉姆斯菲尔德报告】。报告最后得出结论,美国应该加紧部署「国家弹道导弹防御系统(NMD)」。小布什入主白宫后,部署「国家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成为他首先考虑的问题之一。

拉姆斯菲尔德重返五角大楼后,除了迅速启动「国家弹道导弹防御系统」计划,又很快指示国防部启动了另一项秘密研制「太空轰炸机」的计划,鹰派认为:「太空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战区。」研制「太空轰炸机」,就是为了谋取美国在未来太空战中的「绝对优势」。这种「太空轰炸机」一旦研制成功,就能像航天飞机一样用火箭发射升空,在上百公里的高空巡航,可以躲开世界上所有防空武器的攻击。它不仅可以用来直接攻击轨道上的敌国卫星,还能在战争爆发的瞬间,对世界各个角落的地面目标快速投掷精确制导炸弹。

什么叫「绝对优势」?它的另一个说法就是以强凌弱。冷战以后,美国进行的战争都是「老鹰抓小鸡」式的非对称战争。过去在两相对峙的情况下,美国即使对一个弱小对手开战,也总会有一些「后顾之忧」,现在没有了,放心地打好了。只要美国决意向谁开战,它打胜是没有什么悬念的。所以,它是越打越过瘾,越打越想打。

「先发制人」与「预防性打击」

「9·11」事件之后,美国落下了「9.11」恐惧症。在这种「被围」心理驱使下,鹰派认为「进攻是最好的防御」,竭力主张对「潜在的」敌对国家采取「先发制人」的「预防性打击」,「不让恐怖主义威胁到我们的人民和我们的国家」。

在上述鹰派理论的支配下,美国的新世纪军事战略充满了一意孤行的色彩,对别国采取军事行动的主观随意性陡增。伊拉克战争,美国开战的主要理由是一口咬定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说这是对美国的最大威胁。但战前联合国核查人员到伊拉克反复核查一直没有查到什么证据,战后美国派出大批核查人员进去严查还是查不到证据。「情报门」事件充分暴露了美国鹰派的霸道作风。在鹰派心目中,伊拉克战争已经打胜了,萨达姆政权已被搞掉了,这才是最重要的。2011年的利比亚战争,虽然不是美国最先提出打的,但至少它觉得应该敲打敲打这些不听话的「捣蛋分子」。其实对于美国来说,为什么开战,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打了对它有什么利益。

「震慑」与「斩首」

「震慑」理论的基本含义是:信息化时代的战争已经不再追求「全歼」敌人,相反,它要尽可能把战争的硬摧毁、硬杀伤程度降下来,把战争的着眼点转移到迅速摧垮敌人的战斗意志上,这是一条通往战争胜利的「捷径」。

即充分利用美军拥有的速度、精确武器和信息优势,在战争发起阶段就对敌人实施震撼力极强的精确打击,摧毁敌人的核心目标,借此迅速导致敌方人员心理崩溃,放弃抵抗,这样能收到「巧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拉姆斯菲尔德对这一理论大加赞赏。当他重返五角大楼时,把「震慑」理论带进了国防部,成为他指导这次伊拉克战争的「基础性概念」。

「震慑」不同于「威慑」,「威慑」是吓人,「震慑」是真打。而且「震慑」不是一般性地打,而是重拳出击,直捣要害,给敌人以毁灭性的一击,力争一举将敌打昏、打蒙。霍纳将军回忆道,在海湾战争中,他指挥的美国空军一举打掉了指挥伊军飞行员的地面导航雷达,伊拉克飞行员立刻成了没头苍蝇乱作一团,迅速失去了作战能力。

「斩首」理论是与「震慑」理论紧密相连的。「斩首」行动是最有效的「震慑」手段。所谓「斩首’,是斩交战国国家元首之「首」。对于上一次海湾战争的结局,鹰派很不满意。他们认为海湾战争「没有完成任务」,因为「伊拉克独裁者还在台上」,「伊拉克问题没有彻底解决」,这是海湾战争留下的「极大遗憾」。伊拉克战争,鹰派从战前谋划到每一步具体作战行动,都把炸死萨达姆、推翻萨达姆政权作为首要目标。

最高理想

美国鹰派如此咄咄逼人,他们的最高理想是什么?那就是按美国的意志「塑造世界」。美国鹰派认为,美国作为「21世纪最强大的民主国家」,它「肩负的义务」就是要「将政治和经济自由化像救世主降临般地推广开来」。

美国鹰派想用美国模子「塑造世界」,但是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都告诉我们,世界上所有一厢情愿的事情只有在想像中才是「美好」的,一旦进入实践领域,事情从来不会那么简单。

美国此次打伊拉克战争,战略目标是要「重塑中东版图」,这件事也不会像美国想像的那么简单。

有的评论说,美国在伊拉克是「迅速取得胜利,慢慢遭受折磨」。

从伊拉克传出的信息表明,久久不能从伊拉克脱身的美军官兵们并不喜欢咄咄逼人的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甚至有些愤恨他。有一位士兵对采访他的记者说:「如果他现在在这里,我会要求他立刻下台。」

中国鹰派

「中国鹰派」具有中国特色:言辞强硬,却绝不野蛮好斗;态度傲慢,却充满理性;可以咄咄逼人,但却不能不负责任。「中国鹰派」不等于非理性的民族主义,其本质是作风强硬,坚决捍卫本国国家利益,也称为理性鹰派。与西方莽撞鹰派区别是:第一,中国崇尚和平,不穷兵黩武,而有些国家则一味以战争解决问题;第二,虽然中国崇尚和平,但中国也要备战。孙子兵法中说: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对战争是慎战而不好战,备战而不轻易言战。代表人物为沙祖康、张召忠、戴旭和罗援。

相关新闻

2013年6月20日,在美联储议息会议后,伯南克一句「如果经济走势达到美联储的目标,美联储可能会在今年开始放缓史无前例的债券购买步伐」激起千层浪,全球市场出现了暴跌,美股更是大幅收低,三大股指跌幅均超2%,推升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达到了22个月以来的新高,黄金价格则跌至2010年以来的最低价位。

2013年7月11日,伯南克在发表演讲时称,因通胀率处于低位且失业率为7.6%,美联储有必要继续维持宽松货币政策。话音刚落,股票期货应声上涨,而美国国债收益率也出现下跌。在伯南克讲话结束后的三个小时内,黄金价格急速攀升3.02%,当周涨幅约5%,为2011年10月以来最大周涨幅。

「缩减QE」还是「继续宽松」?伯老的言论似乎令投资者难以确切掌握美联储未来的动向。

对于上周伯南克偏鸽派言论,伯南克告诉市场,尽管美联储可能放缓每月850亿美元的购债项目,但联储官员们没有抛弃对宽松货币政策的承诺。他预计,美联储在失业率跌至6.5%后的一段时间内不会加息。伯南克列出了维持宽松政策的几大理由:高失业率,低通胀,以及「相当有限的」财政政策。

而追溯至上个月的美联储议息会议。美联储就曾明确表示对未来经济回暖的担忧:「近几个月就业增长已经放缓,失业率仍居高不下,家庭支出增速较今年稍早有所放缓。尽管楼市有一些改善迹象,但仍承压。」虽然如此,主流舆论在解读美联储公告和伯南克讲话时,把伯南克关于退出QE的前提条件看淡甚至忽略,对于美国经济的发展前景盲目乐观,甚至据此对货币紧缩政策提前做出了明确预期。

其实,仔细研究就可发现,伯南克很多观点的前提条件被市场忽略。回顾当时伯南克的言论,市场核心的一种解读就是:只要有经济数据配合,美联储就会开始逐步的缩减QE。

本周三和周四(2013年7月17日和2013年7月18日)伯老将分别在众议院和参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就货币政策发表证词陈述,希望通过此次证词,我们能够更为细致的剖析伯老和其团队背后的真正意图。一切悬念有待伯老讲话给出答案。


打算再更点就停更了,要小升初力,累的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