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49年,15万名山东干部南下,多人终生未回家,他们任务是什么

2024-07-26历史

一直以来,咱中国人传统想法里都看重「落叶归根」,不管在外头是风风光光还是穷困潦倒,到最后多数人都会回到养育自己的家乡。但是,在 1949 年,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原本是山东地区的各级干部,前途一片光明,却都突然主动提出要南下,去到刚解放的南方各省,有的人一辈子都没再回山东老家,这到底是啥情况呢

1948 年下半年,国共两党之间的战局越来越清晰了,以前敌强我弱的局面完全反转了。可是,咱们党不停取胜的时候,组织就开始琢磨更长远的事儿:比起北方的各大解放区,南方各省要么刚解放,要么还没解放,差不多啥都得从头弄,要是只靠各省自己,重新建设太难了,特别是管理这块,要是弄错了,特别容易让老百姓对咱们党不信任,那麻烦可就大了。

因为有这样的考虑,1948 年 9 月 8 日至 13 日,咱们党在西柏坡开会,最后定下来从五大老解放区抽调起码 5 万名各级干部,跟着军队南下,在新解放区设立党政军机构。这里面要求华东地区抽调 1.5 万人,得在 1949 年 3 月前做好出发准备。

这年年底,华东局做出决定,这 1.5 万人的名额统统交给山东来负责。这说到底是因为山东是解放老区,解放得早,各方面力量也相对强些,况且当时其他地区干部特别紧缺,只有山东地区还能抽出力量来支援。这么多原因凑一块,山东干部南下是最妥当的。

依照规定,南下的干部涵盖了党务、军事、民运、经济、教育等诸多方面。按照原来的地方编制,把班子分成两半,一组准备南下,一组留在原地工作。搭配好接管的班子后,成建制地南下。

如今咱们觉着干部抽调挺平常,可在那会儿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先说那时,全国还没彻底解放呢,南方各省有的刚解放,可境内还有好多土匪和国民党残军藏着,想找机会反攻;有的省份虽说相对稳当些,但穷得啥都没有,重建的困难有多大能想象到。另外,那时候交通可不像现在这么便利,也没条件让所有人坐火车去,好多干部最后都是跟着部队行军到南方的。而且,山东人向来注重「安土重迁」,没啥大事轻易不会离开家乡。山东干部南下,不光得放弃当下安稳日子,去新地方从头再来,更关键的是,没人清楚自己能不能回、啥时候能回。所以,「南下」这事儿在当时对每个干部都是个不好决定的难题。

因为路途太难走,一路上干部们吃的是被雨水泡湿还发霉的炒面,有时连干粮都没有,只能吃草籽、树叶充饥。而且,饮用水特别缺,多数时候大家在路上只能喝沉淀的河水跟雨水。住宿就更苦了,窑洞、破庙、船舱就算是不错的临时住处了,很多时候干部们都得在野外睡,有个干部在日记里写过:1949 年 12 月那天晚上,同志们在山顶的草棚里宿营。行军一整天,累得不行,倒头就睡。早上起来收拾背包才发现,竟然跟国民党残兵的死尸睡一块了。

尽管心里清楚南下肯定特别艰难,可依旧有好多人踊跃响应号召。要南下的干部名单,有的是组织挑的,有的是干部自己报名的。那时候解放战争尚未结束,山东各市县好多青壮年正在部队打仗呢,然而大家觉悟挺高,听说要南下支援。所有人都明白这趟去南方不容易,可还是毫不犹豫地要求参与,就连很多小脚妇女都报名啦。

24 岁的王士英刚成为中共济阳县委宣传部长,他 1939 年入的党,先后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以他的年龄来说,王士英未来肯定有大出息。可是,他当上宣传部长还没一个月,华东局就下达了从山东抽调干部南下的通知。身为青年干部,王士英头一个报名,成为了县城南下的 130 名干部当中的一员。

1949 年春节刚过完,干部南下这事儿就安排上了,县里给每人专门批了 3 天假,让安排家里的事。在回家的途中,王士英心里犯起了嘀咕:他打小就没了父亲,是母亲一个人辛苦把他养大,如今自己好不容易有出息了,却要不声不响地跑去南方,这一去都不知道啥时候能回来,而且这会儿南方还打着仗呢,母亲能答应吗?

不管王士英有多为难,他总归是回了家。一进家门,王士英就给母亲磕了个头,接着跟母亲说起自己的革命经历,想用这法子让母亲想通。当王士英说到如今江南人民盼着解放军过江的时候,母亲猛地问:「你是不是也要往南去?」

从古至今,忠和孝很难两全。老母亲一质问,向来能说会道的王士英竟然没话了,吭哧半天不敢正面回应。看他这样子,母亲无奈地叹了口气。原来,王士英的堂哥和邻居家孩子都要南下,王士英的母亲太懂自己儿子了,心里清楚他肯定也会报名去。

王士英是家里的独苗苗,他爹又早早走了。他虽说一心想着报效国家,可也着实发愁自己走了以后母亲没人照顾。这么一想,王士英狠狠咬了咬牙,讲:「娘,您要是舍不得儿子去,咱就再跟组织说说。」

让王士英没想到的是,母亲坚决不同意:「咱别去,谁去啊!你是党培养出来的干部,得干大事。」母亲拿出给王士英新做好的棉大衣,还有一个红布包,里面是「土改」时分到的一枚银元,母亲一直都没花。

怀着母亲的担心和期望,1949 年 3 月 1 号,王士英跟着部队往南走,这一路上他坐过敞篷的火车、汽车,还坐过轮船,不过大多时候都得靠两条腿走路。走了两个多月,好不容易,在 5 月到了还在打仗的浙江省。

依据组织的安排,王士英领着来自济阳、乐陵等地的 20 名南下干部,接管了新昌县,王士英出任县委副书记兼县长。这一年,他仅有 25 岁。

南下的山东干部不但要应对语言文化不一样的难题,当地的各类问题更是让他们特别头疼。王士英在新昌呆了好几十年,把自己的美好青春都献给了这儿。就算没回山东老家,可在王士英的心中,新昌早就成了他的第二个家乡。

在 50 年代的时候,王士英被调到了浙江工业干部学校当校长,打那以后,他一直在教育领域埋头苦干,给江浙地区的工业和电子科技领域培育出了好多高素质人才,贡献特别大。

在山东有这么一句老话,叫「少不走南,老不走北」。那时候南下的山东干部,多数都是没上过战场的文职工作者,到了匪患猖獗的地方,他们的情况可就特别危险啦

王泮亭是山东寿光的,原本是村里的民兵队长,后来响应号召加入了南下的队伍。

王泮亭要去的是福建省宁阳县,那时候这儿的匪患特别严重,声名远扬。当地的土匪胆子大得离谱,大白天居然就敢公然袭击咱党的干部,好多战士和干部都被土匪给害了。

王泮亭跟着部队来到福建的时候,才 20 岁。来了之后他发现,这儿的匪患比自己原先想的可严重太多了。福建山多树密,交通又不方便,本来就容易出土匪。而且蒋介石退出大陆后还不甘心,派了好多特务在福建这边收买土匪捣乱,有了国民党帮忙的土匪战斗力一下子强了不少。

山东的干部们到了福建以后,多次跟当地土匪交锋,可两边都没讨着好。到了 1950 年下半年,因为国民党的援助增多,土匪变得越来越张狂,让我方伤亡惨重。就在剿匪工作毫无头绪的时候,年轻的王泮亭却想出了奇招,立下大功。

在剿匪的时候,王泮亭领着主力部队去到土匪「老巢」旁边的吴山村。可村里有内奸,等王泮亭到了,土匪早就知道消息跑没影了。这一回白跑一趟,大家都有点丧气,慢慢离开了吴山村。不过王泮亭琢磨了土匪的活动套路,觉得土匪还会回来。为了别惊动土匪,王泮亭让其他人照旧撤离,自己单独带了一个排,躲进密林里等着。

果真是这样,咱们党的大部队一撤走没多久,土匪就又回吴山村了。那时候的山路难走得很,七八十里的山路,来回起码得花一晚上,就算咱们军队用最快的速度赶,也得到第二天了,所以土匪就大大咧咧地回吴山村,想要转移抢来的财物。

土匪们压根没想到,王泮亭居然杀了回来,领着一队人把他们打得毫无防备。咱们两个班 30 多号人,像秋风扫落叶那样,把将近百人的匪军全给灭了,连匪首都给活捉了。

这一仗打得特别出彩,在当地百姓那儿也树立起了威信。之前好多百姓因为被土匪威胁,都不敢帮咱党,可王泮亭把土匪活捉后,百姓对咱党就有信心了,都纷纷主动去参与剿匪。从 1950 年底到 1951 年年中,福建省一共剿灭了七万多土匪,把这一大祸害给除掉了。

跟王士英相同,王泮亭后来也没回山东,就在福建扎了根、定了居。不过在他心里头,一直牵挂着的还是山东老家的每一棵草、每一棵树。

这几年,山东解放区陆陆续续有差不多 10 万干部南下,去支援新解放区的工作。像王士英、王泮亭这类南下的山东干部特别多,他们正值青春的时候告别家乡和亲人,去到陌生的南方,把一生中最棒的时光都给了那儿,一辈子都没再回故乡。作为革命战争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南下干部们的过往已然成为了历史,可他们的精神永远都不会消失,会一直鼓舞着后人努力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