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失误导致德国国运消沉。
尽管英国和德国有着深厚的宗教、种族和文化渊源,以及亲密的血缘联系,但是他们在历史上却多次成为死敌。从七年战争到拿破仑战争,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结盟谈判,他们始终无法化解彼此之间的矛盾。
最终,他们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相互残杀,导致两国国运毁于一旦。这个历史事实,让人们深深反思,即使在文化、血缘和历史联系等方面十分相似的两个国家,也可能因为政治和利益等因素成为敌人。
德国的悲剧源于他们放弃了俾斯麦这位不世出的德意志战略家。俾斯麦在掌舵普鲁士后,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外交手腕,纵横捭于欧洲大陆,将英、法、俄、意、奥五大强国玩弄于鼓掌之间,实现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统一和强势诞生。
虽然德国在统一后的上升势头十分迅猛,但它仍然是一个由22个邦国和3个自由市组成的新国家,如同一座尚未完工的建筑物,还需要大量的粘合任务。
俾斯麦深深明白这一点,因此他选择了低调行事,不去触怒最强大的英国,争取和平发展的时机,以一种看似弱小但实际上强大的方式实现最终的崛起。
然而,新生的德意志第二帝国面临的地缘位置非常不利,它处于一个四战之地,周围都是强大的国家,没有一个是可以轻视的。
俾斯麦曾说过:「德意志帝国处于中心和无屏障的地理位置,国防线伸向四面八方,反德联盟很容易形成。」这无疑让德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从「三十年战争」到「七年战争」,再到一战和二战,德国始终处于被群殴的悲惨境地。
俾斯麦深知,德国若想与拥有广大殖民地的英国进行全球争霸,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他主张德国应该专注于争夺欧洲大陆的霸权,而这一策略的核心是通过连横策略压制甚至消灭法国,以确保德国不被法国翻盘。
这种外交政策被称为「大陆外交」。 为了消除英国的疑虑,俾斯麦公开表示:「国家在推行殖民政策时往往需要支付高昂的费用,但殖民地带来的好处往往只是一种幻想。」
他还郑重承诺:「德国不会在欧洲以外寻求领土,只要我担任首相职务,德国就不会推行殖民政策。」 然而,俾斯麦的话是一种战略掩饰,他实际上非常希望得到殖民地。
尽管德国起步较晚,但它通过引进英国的先进技术设备,吸引外资,加上从法国得到的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以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重要矿产地,德国的工业和科技实力迅速增长,已经可以挑战法国和英国的地位。
因此,高速膨胀的资本必然要寻求海外投资和广阔的贸易市场,德国不能满足于只在欧洲大陆发展。
俾斯麦:冷静、稳健与非洲殖民地的争夺 德国通用电气董事会副主席瓦尔特·拉特瑙曾经抱怨,这个世界上最经济才能的民族,却不能对世界起支配作用。
作为德国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俾斯麦不能不响应他们的诉求。然而,他知道德国正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必须稳健操舵,不能让资本的欲望横冲直撞。
虽然俾斯麦保持了低调,但在殖民地问题上并不是无所作为。他一直在寻找机会,小心试探着英国。1883年,德国烟草商阿道夫在非洲的沃尔菲施巴依和好望角间的安哥拉-贝肯地区建立了一片殖民据点,并请求德国政府给与保护。
俾斯麦也希望借机将这一地区纳为殖民地。 然而,此举将触碰英国的利益,所以俾斯麦采取了谨慎的姿态,谦卑地询问英国是否对这一地区有领土要求,实际上就是希望英国政府在这一问题上能让渡一些利益。
尽管俾斯麦已经公开宣称德国不寻求海外殖民地,但英国对德国的殖民扩张野心是心知肚明的,对此始终保持警惕。
英国人傲慢地声称:「从安哥拉到南非的好望角都是英国的合法领土。」俾斯麦以低姿态与英国协商,是顶着国内威廉皇太子和资本家们的巨大压力的,可是英国竟如此不通情理,让他大为恼怒,于是也准备出手了。
1884年,德军进驻安哥拉—贝肯地区,并于4月24日正式宣布这一地区为德国领土。而英国当时面对法俄两国势力的挤压,无暇应对德国的行动。
紧接着德军于7月5日,占领了西非的奴隶海岸湾,7月14日,德军又占领喀麦隆河下游地区。 在短短的一年内,德国就在非洲占领了一百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成为争夺非洲的主要角色之一。
以后德国又陆续占领德属新几内亚群岛、德属所罗门群岛、布干维尔岛、马里亚纳群岛,在中国也占领了青岛和胶州湾、天津德租界、汉口德租界等领地,将势力扩张到太平洋和远东。
若德国坚持俾斯麦的战略,以当时的发展势头,也许会在数十年后,达到与英国相抗衡的势力,甚至超过英国,成为全球新的领导者。
然而威廉二世即位后,由于与俾斯麦的战略理念相左,俾斯麦被迫离任。这位曾经的领导人离去后,德国的发展方向发生了改变。
威廉二世放弃了俾斯麦的「大陆政策」,转而推行「全球政策」,宣称「我们德国不再满足于只拥有蓝天,我们也渴望拥有阳光下的土地」。
这一声明表明,德国将积极争夺全球霸权,与英国的矛盾将无法避免。
威廉二世的欧洲外交策略背离了俾斯麦时期拉拢其他大国孤立打压法国的核心思想,这表现在他拒绝了与俄国的续约请求,并对俄展开贸易战,导致俄国倒向法国,两国签署了【俄法军事协定】,为德国以后的两面受敌埋下了祸根。
威廉二世意识到,德国的实力不如英国,因此一直与英国进行结盟谈判,希望能够共同瓜分世界。然而,欧洲列强秉持的是非友即敌、赢者通吃的二元对立思维,因此根本利益上的冲突使得结盟谈判无法成功。
如果在俾斯麦时代,德国与英国还能维持斗而不破的局面,但在威廉二世时期,双方的关系已经不可避免地走向了破裂。
威廉二世放弃幻想,孤注一掷,决定全力对抗英国。然而,他犯了一个错误。德国的国力如果专注于陆地,可能可以取得称霸欧洲大陆的地位。
然而,威廉二世却打算在海陆两个方面同时与英国竞争。英国的海上霸权是其命根子,任何对其的挑战都将引发英国的全力反抗。
因此,如果德国降低海洋企图,英国对德国的容忍度可能会提高,战争爆发的时间也可能推迟。然而,德国却全力发展海军,英国开始全力遏制德国。
德国针锋相对,推出了【舰队法】,规定每年要建设3艘主力舰。威廉二世的母亲维多利亚皇太后对他的疯狂做法感到震惊。
为了保持对德国海军的优势,英国实施了二对一海军政策,使自己的无畏舰数量为德国的两倍。然而,威廉二世并不畏惧。
他认为,英国有全球利益需要维护,所以无法全力对付德国。他计划让德国舰队保持全球第二的实力,并在近海以逸待劳,等待英国海军来进攻,然后集中优势力量将其逐一击破。
然而,德国人没有预料到,战场不是赛场。在战场上,第二遇到第一时,很可能是灭亡。因此,德国人的投入可能会化为乌有。
事实证明,德国人的预测是错误的。在一战爆发后,英国海军并没有像他们所料想的那样分散力量来保护利益,而是把全球的资源都调动起来,对德国发起了进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英国甚至不惜放弃在美洲和地中海的利益。英国舰队也没有选择接近德国近海与德国海军决战,而是采用了离岸封锁策略,成功将德国海军堵在港口内,使得德国投入巨资打造的强大舰队在日德兰海战后几乎没有发挥作用。
尽管德国海军分散了大量的资源,但德国陆军仍然能够与英、法、俄三强并驾齐驱,甚至略占上风。如果德国将海军的资源转移到陆军上,那么德国陆军完全有能力击败所有的陆地对手,称霸欧洲大陆。
如果当时德国拥有全部的欧陆资源,那么他们将不惧英国的海上封锁。 然而,德国的海陆资源分散导致了陆军无法掌握欧洲的资源,海军又无法打破英国的封锁。
最终,整个德国国力逐渐被削弱,失去了继续战斗的能力。这让威廉二世失去了俾斯麦开创的千年难得的德意志崛起的机会。
标题:不畏强敌,拼尽全力 20年后,德国人再次奋斗,然而这一次力量的差距更为悬殊。在二战爆发前,英国的人口是德国的4.05倍,殖民地更是德国的70倍,海军是德国的30倍,国际政治话语权更是德国无法比拟的。
即便没有算上美国这个巨无霸掌握的资源,英国的实力也远胜于德国。 面对如此绝望的现实,德国人仍然选择了战斗。
他们展现了难以想象的勇气和无与伦比的战争艺术,虽然几乎成功,但最终却兵败国破。虽然他们成功推翻了英国,但是却失去了登顶世界的希望。
英国虽然也被毁灭,但是只是把王位让给了美国,盎格鲁人仍然掌控世界。尽管大英帝国输了,但是英国人并未输,而德国已经输得一干二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