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法国没有参与火烧圆明园?英国人说出放火真正目的:让中国记住

2024-06-01历史

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在抢劫和洗劫圆明园珍宝之后,英国人纵火焚毁了这座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这是英法联军的所为,是为了掩盖他们对中国人民罪行的野蛮行径。然而,近年来出土的一些新的历史资料显示,事情可能并非如此简单。法国人似乎并未参与焚烧圆明园的行动,而英国人的目的也不仅仅是掩盖罪证那么简单。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场惨剧?英国人放火的真正用意又是什么?让我们一探究竟。

圆明园的辉煌历史

清朝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圆明园应运而生。作为一座由皇家御苑演变而来的巨型园林,它的创建背景可谓别具渊源。当时,康熙皇帝驻跸北京已有四十余载,年届花甲。为了御览长安风光,康熙在离宫城不远处择址营建了一处御园,以供游览赏玩,这就是著名的"圆明园旧址"。

随着年岁渐长,康熙皇帝渐感离宫太近,难免有烟尘扰人之患,遂下旨在圆明园旧址之西,重新营建一座规模宏大的园林。历经十三年筚路蓝缕的奋力营造,至雍正二年(1724年),壮丽恢宏的"圆明园新址"终于面世,成为中国古代园林杰作中的璀璨明珠。

整座园林占地约三点五平方公里,庞大程度远非旧有御园所能望其项背。园内融汇了江南园林的精华,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一百五十余处园景,主要景点有长春园、绮春园、万春园、芝云里、万寿山等,构筑了一个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身的巨型游园。

除了引山造景,园内还汇聚了大量珍贵文物。康熙、雍正两朝在修缮园林的同时,不遗余力地从全国各地搜罗名胜古迹,移植于园内。比如园中的"三十六臂庄严佛像",本是公元六世纪时由兴大臣为皇家营建而雕刻的珍品;阎王殿的"地狱十殿阎罗王"更是起源于元朝。

康熙雍正两帝用十余载岁月,耗费巨资,将全国各地的奇珍异宝尽数搜罗于圆明园之内,真可谓是"万园之园"。待至雍正末年,园内景致宏丽,气象万千,实乃一代无两的御园奇葩。圆明园就这样,在道光年间达到了全盛时期的巅峰辉煌。

不仅建筑景观雄奇壮丽,就连园内的器物陈设亦是巧夺天工。据史料记载,康熙年间就从国内各地搜罗了数十万件瓷器、铜器等上等物品布置于园内。此后,又从欧洲引进了大量彩画、雕塑、钟表等珍奇物品,极大丰富了圆明园的藏品。

更为了确保工艺品制作精良,康熙帝专门在园内设立了御器房、雕梓坊等工场,雇佣国内能工巧匠专门制作服务于圆明园。如此庞大的储藏量,使圆明园堪称当世无双的御园之宝库。其中珍奇物件之多,实在是让后人无从统计。

然而,就这样一座恢弘大气、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却在1860年的这一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与洗劫...

英法联军的侵华暴行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几年之后,凭借当代先进的军事力量,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城,迫使咸丰皇帝仓皇出逃。就在这一年的十月,英法联军开始了对圆明园的彻底洗劫。

当时,联军指挥官额尔金曾向英国首相写信,直言圆明园内"陈列着无数宝贵珍品",价值连城。首相对此也是垂涎三尺,遂下令准许额尔金洗劫一空。于是,英法联军蜂拥而入,对这座举世无双的皇家园林大行破坏掠夺之实。

最先被瞄准的,自然是园中的那些无价之宝。英法联军首先把手伸向了文源阁中的大量善本古籍。作为历代帝王搜罗群书的宝库,文源阁内珍藏着大量彷佛世间难求的线装书籍。包括元代的【永乐大典】等多种文献典籍,无不被贪婪的侵略者们狠狠蹂躏、毁坏。

紧接着,他们又盯上了散落在园内各处的大量珍品。比如芝云里中的十八罗汉像、三十六臂庄严佛像等宝贵雕塑,皆遭到了残酷破坏。就连阎王殿中的名垂青史的"地狱十殿阎罗王"塑像也未能幸免。

更有甚者,就连王公贵族们供奉在园内的家族祠堂,也遭到了骨肉分离的悲惨命运。祠堂内无数香火古物,不分珍贵与否,统统被劫掠一空。甚至连在园内被人供奉的名人真迹,皆化作散尽浮云的飞灰。

园内陈列着的大量珍贵工艺品,更是成为了掠夺的重中之重。比如,曾被雍正帝御制题词"天下第一铜"的那尊巨型平安铜像,在哄抢中被生生卸下头颅;那口镶嵌着无数珍珠宝石的极乐世界钟,也遭到了群魔乱舞般的毁坏。更不用说那无数件金银珍宝、青花瓷器和彩绘瓷盘,直接就被视为擂台上的蹴鞠球般,任凭践踏蹂躏了。

除此之外,园内任何建筑构件也未能幸免。联军不仅将园中许多建筑彻底拆毁,而且还将无数建筑上的嵌花镶件、雕刻图案等用力打碎拿走。就连窗棂、门楣上的典雅图案,都被生生凿毁。园中一时到处是断壁残垣,面目全非。

这无疑是对中华璀璨文明的狂暴肆虐和疯狂掠夺。当时在场的法军指挥官还感叹道:"我知道这次我们在犯下一件反人类罪行。"可即便如此,当时正值贪婪作祟的他们仍然置之不理,大打而圆之的掠夺。

不过,就在抢夺的高潮期,英法联军之间竟也爆发了巨大的内讧。由于贪得无厌、嫉妒心作祟,双方一度因为一件小小的摆设物品大打出手,动武对峙。可想而知,此番掠夺之肆无忌惮,连欲壑难平的掠夺者们本身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此外,联军对圆明园的洗劫还远非局限于上述这些。他们还将整个园内除了文物之外的其他一切建筑和景观,统统铲除一空。包括那些千年古柏、翠竹苍松等,也被生生斩伐毁坏。更有甚者,甚至连园内昔日曾经引以为豪的湖泊、河流等天然景观,也被强行掘平、填埋。如果说文物被掠夺掏空已是对文明的野蛮亵渎,那么对园林景观的彻底抹杀,则是对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出了赤裸裸的严正警告。

在那个年代,圆明园作为一个集大成的皇家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集中体现,也是全体中华儿女对文明自信的坚实寄托。其浩瀚的大气恢宏,曾令中外驻华使节无不赞叹;而如今,它却遭到了如此粗野、暴力的破坏与亵渎,可谓是残酷无比...

烧毁圆明园的新解释

对于这座恢宏壮丽的皇家园林最终被英国人纵火焚毁的原因,一直存在着几种不同的解释。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英国人烧毁圆明园是为了掩盖他们在抢劫过程中犯下的罪行。然而,近年来出土的一些新的历史证据,似乎为这一罪行增添了一些新的解释。

根据一些英国军人的亲笔记录,虽然英国军队在抢劫圆明园的过程中确实犯下了滔天罪行,但他们最终选择纵火焚毁圆明园,其实还有一些其他的深层原因。

第一,烧毁圆明园是英国人对清军杀害俘虏的报复行为。在攻入北京之前,英军曾在重镇府也被清军俘虏,期间遭到了非人待遇,有士兵被活活烧死。为了向清军开恩小富,施加同等的惩罚,英军决定利用烧毁圆明园的方式,给予清军以牙还牙的报复。

第二,烧毁圆明园也被视为向中国政府释放强硬信号的手段。当时英法联军虽然已经攻陷北京,但清政府方面仍然在拖延签订【北京条约】。为了迫使清政府加快步伐,英国人作为主力军,决定采取这种极端手段,向清政府示威施压。

第三,烧毁圆明园也是英国人向世界展示武力的一种炫耀。随着英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它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向世人彰显自身的强大实力,宣示着"陆地狮子"的霸主地位,从而在未来的全球角逐中占据有利地位。

除此之外,也有一种观点认为,英国人烧毁圆明园其实是出于一种文化偏见和蔑视。作为西方列强,他们根深蒂固地认为西方文明高于东方,因此对于中国的一切文化瑰宝都存在着轻视和无知的态度,最终导致了这场前所未有的破坏。

不过,无论动机如何,烧毁圆明园这一罪行确实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创伤。园内无数珍贵文物付之一炬,成了浩劫中的牺牲品。更可悲的是,那么多文物的消失,也意味着中华文明的一次严重断裂。

随后,虽然有人尝试对圆明园的废墟进行维修和修缮,但由于财力有限,遗憾的是从未能恢复昔日的辉煌。不过,历史总是孜孜不倦地前行,后来在新中国的呼唤下,圆明园的遗址终于得以保护,成为见证中华文明几经沉浮的永恒坐标。

对于圆明园这段沉痛的历史,我们既不应掩耳盲眼,也不能一味叫苦,更不能停滞不前。相反,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力量和动力,直面曾经的屈辱,继往开来、自强不息,努力让中华文明在新的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法军的真相揭秘

对于圆明园燃烧一事,长期以来人们都将矛头直指英法联军。然而近年来,一些新发现的历史资料却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思考。

这些资料的核心内容,是法国人自己对于这一事件的一些亲历描述。而令人惊讶的是,根据这些描述,法国人似乎并未直接参与焚烧圆明园的行为,他们只是被这一罪行牵连了进去。

最早披露这一内情的,是法国陆军上尉托马斯在1860年11月11日致信家人时的一段话。他在信中写道:"那天我们远远看到了熊熊大火,起初以为是意外失火,结果得知竟是英国人纵火焚烧了圆明园。我亲眼目睹了这一野蛮恐怖的一幕。"

除了托马斯之外,另一位法军士兵德拉克在日记中也留下了类似的记载:"10月18日,我们听到了远处传来的剧烈爆炸声,随后就看到了翻滚的浓烟。原来是英军在那里放火烧毁圆明园。"

这些亲历记录无疑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法军并未直接参与圆明园的纵火行为。当时行凶的主谋,很可能只是英国人一方。

那么,法军为什么没有参与其中呢?答案或许要从法军内部的分歧找起。

根据法国驻华公使布鲁诺的回忆录,在攻占北京之前,英法两军就因为分赃问题产生了严重分歧。法军一直主张采取克制政策,但英军一味坚持掠夺,两军之间因此产生了严重的裂痕。

这一分歧在攻陷北京后也并未弥合。相反,英法两军更是因为一件小小摆设争执不下,最终大打出手。在这种情况下,法军很可能是出于对英军蛮横行径的不满,才在烧毁圆明园时选择置身事外。

不过,尽管法军没有直接参与纵火行为,但他们对这一野蛮行径予以纵容和包庇,同样难辞其咎。

布鲁诺在回忆录中就写道:"我知道烧毁圆明园是一种罪行,因为它毁坏了举世无双的艺术瑰宝。但我当时出于对英军的畏惧,未能制止他们。"法军将领蒙唯伊的日记中也有类似的自责:"我们本可以阻止这一疯狂,但我们最终没有这样做。"

可见,尽管法军未直接参与纵火,但他们对整个事件亦是纵容放任、罪不可赦。尤其是他们临阵却步、无所作为的态度,更是令人深感痛心和愤慨。如果当时他们能够勇敢地阻止英军的放火行径,或许圆明园就不至于遭受如此惨重的破坏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即法军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对此事缄默不语的原因。

有分析指出,这很可能与法军当时饱受舆论压力有关。作为同盟军的一员,他们在事后不得不为自己未能阻止这一罪行而感到羞愧,也深恐承担同样的不名誉。因此,法军选择了缄默不语,以逃避批评。

此外,法国作为殖民主义的参与国之一,圆明园事件可能令其在国际上丧失很大的声誉。毕竟,法国一向视自己为更加理性文明的西方国家,而圆明园事件无疑给这一形象抹上了难以驱散的阴影。因此,不言不语很可能是法方当时为保全自身在国际上的形象而采取的无奈之举。

不过,即便法军未直接参与纵火,但整个事件中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同样值得被钩沉。对于这一罪行,无论英法两军,都难辞其咎...

中国人的反击与维权

面对英法联军在圆明园犯下的滔天罪行,中国人民并非完全无动于衷。事实上,在当时就已经有不少人开始意识到捍卫国家尊严和维护祖国利益的重要性,并通过各种方式予以反击和维权。

最直接有力的反击行动,莫过于清政府方面的坚决回击。虽然在战事初期遭受重创,但清政府并未就此败下阵来。相反,在北京沦陷之后,咸丰皇帝和众文武百官转至内地重新组织抗争。

他们积极筹集军饷,招募壮丁,并努力扭转被动局面。咸丰帝曾亲自督阵,谕令文武百官"各尽职分,坚壁垒以御侮"。其用意正是为了让英法联军付出更大代价,从而迫使其放弃掠夺和侵略。

与此同时,清政府还迅速与英法两国展开了一系列艰难的外交谈判。在当时的特殊环境下,虽然处于极为不利的被动地位,但清政府仍然艰难地坚持维护着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例如,在【北京条约】的谈判过程中,清政府就不断予以抵制,力求将赔款数额降至最低。最终虽然未能全身而退,但总算维护住了中国的根本利益。

更难能可贵的是,即便在遭受如此重创之后,中国人仍然没有放弃对圆明园的维护和修缮。这种信念和决心,折射出中华儿女对于国家文化瑰宝的无限热忱。

自圆明园被掠夺后的几十年间,中国人就不断开展了一系列的修缮行动。比如,在咸丰帝驾崩后,同治、光绪两朝先后都投入大量资金修葺园中残存的建筑和景观。当时更有众多文人墨客慷慨解囊,捐资修缮。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士人通过著作立言,呼吁维护圆明园。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冯桂芬先生的【圆明园罹危记】和【圆明园续记】。在这两部专著中,他不仅详尽记录了圆明园被劫掠的惨状,更是大声疾呼,呼吁同胞坚持修缮。

除了文人撰述之外,还有艺术家们通过各种方式将圆明园的模样留存下来。比如,一些着名的画家就留下了大量描绘园内景色的画作。清朝宫廷画家徐扬也曾手书长卷,记录园中景致。

更有甚者,当时还有识者将圆明园中一些被掠夺而走的珍贵文物巧妙改头换面,藏于民间。比如,一些名家真迹就在大火过后被匆匆藏入私人藏品中,最终避免了进一步被摧毁的命运。

在国难当头之际,这些文化精英们倾尽全力捍卫民族文化自信,用各种方式留存住圆明园的文物记忆,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正是靠着一代又一代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圆明园的遗址才得以在新中国时期被正式保护修缮,成为见证沧桑历史的永恒坐标。如今,虽然园中曾经的恢弘气象无法重现,但只要穿行在废墟之间,仍能隐约体会到昔日的辉煌风华。

结尾

历史的创伤或许无法完全抚平,但面对外族入侵,中国人一直在固步自珍、自强不息中艰难前行。对于这段屈辱历史,我们当有如是看待和继承——既要痛心疾首,也要以此为鉴,更要以不屈的民族精神,为祖国昌盛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