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苏东坡与沈括

2024-02-04历史

沈括,字存中,浙江钱塘人,博学善文词,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不通晓,在中国历史上,自汉有张衡后,他是第二个正史有传的科学家。

虽然是科学史上成就极大的学者,而他在现实政治里所表现的角色,却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

这与他才能卓越而早年甚不得意有极大的关系。沈括家贫,迟至三十一岁才中进士,自入仕途,即被冠盖荣华所眩惑,使他热衷利禄,竭力营谋进用。

王安石变法,沈括也曾参与过工作。当时,王安石权势正盛,沈括有心依附,竭力拥护新法,安石初亦相当器重他的才能,但是不久就看穿了他的人品。新法推行时,皇帝宋神宗有意委任沈括担任主要执行者,而王安石对曰:「沈括壬(小)人,不可亲近。」后来被派为两浙路察访使,为钦差大臣。

神宗对他说:「苏轼通判杭州,卿其善遇之。」

沈括到了杭州,与苏轼交往论旧,非常热络。将要回去复命时,要求苏轼手录近作诗一通,留为纪念,这也是朋友间的常事,苏轼也不疑有他,就写了送他。

其实,沈括心里非常嫉妒苏轼,神宗的殿论,对他是一个强烈的刺激,所以回京后,除了极口赞扬青苗、助役诸法,绝无不便于民之外,随即将苏轼的近诗,逐首加以笺注,附在察访报告里,签贴进呈,告他「词皆讪怼」。

神宗置之不问,但是满朝的人,都已知道有此一事,自然有人告诉苏轼。苏轼认为这种捕风捉影的忌谤之言,英明的皇上不会信他,并不放在心上。

这出把戏,经过五六年,一直没事。不料之后的乌台诗狱案,所用的手段,就完全是从沈括学的。苏辙为兄下狱所上书中提到:「向者曾经臣僚缴进,陛下置而不问。」指的就是他,所以,乌台诗狱案的始作俑者,实是沈括。

王安石被罢相,推举吴充为相。这时候,沈括官已升至掌理全国财政的三司使,他要走新相国的门路,又看出吴充的作风,事事欲与荆公为异,就秘密条陈常平役法不便诸端,献与吴充,吴便袖在衣筒里,密呈神宗。

事为御史知杂事的蔡确所闻,上奏章说:

新法开始施行时,朝廷怕有许多不周到的地方,要各路官员去访察。当时沈括到两浙访问,回来说新法很好,百姓都赞成。现在王安石辞官,吴充为宰相,就诋毁新法,他前后的言论,实在是自相矛盾,只是为了迎合宰相的意思。

神宗看到这个奏章,非常厌恶沈括的反复无常,把他贬到宣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