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58年,薄一波给李聚奎打电话:中央有个决定,你和余秋里对调下

2023-12-23历史

1958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会议五次会议召开之前,正在四川工作的李聚奎突然接到了国务院的电话。电话是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薄一波打来的,电话接通后,薄一波开门见山地说道:「老李,组织上现在有个考虑,让你重新回到军队,担任总后勤部的政委,你有什么意见吗?」

薄一波

听到老领导的话,李聚奎心生疑惑,此时对川中地区的石油勘探工作正在关键时刻,怎么会突然临阵换将,要把他给调到别的部门?难道是发生了什么变故?不过虽然心底疑惑,但多年的军旅生涯还是让李聚奎以服从命令为先,他坚定地回答道:「我服从组织的一切安排。」

李聚奎是当时的石油工业部部长,在担任部长期间,他做出了哪些成绩?又是因为什么,党中央突然要把他给调离岗位?接替他职位的人又是谁?

石油将军

1955年7月,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二次会议上,为解决我国石油匮乏的问题,党中央决定成立石油工业部,统筹管理全国石油勘探工作。在会上,周总理提名李聚奎担任石油工业部的第一任部长,获得会议一致通过。

周总理

石油,号称工业运行的「血液」。彼时的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工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用到大量的石油,然而西方国家却在这时对我国进行了各种封锁,禁止向中国出售石油和各种战略物资。并且西方的科学家还号称,中国是贫油之国,永远也不可能挖出石油。

西方说中国是贫油之国,并不完全是空穴来风。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在中国东北广袤的黑土地上就进行过多次的石油勘探,可是无一所获。直到大平洋战争进入到后期,日本已经没有足够的油能让战机起飞,已经在东北勘探了十多年之久的日本侵略者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在当时的理论界,一度是海相生油学说占据主流。该学说认为只有过去是海洋环境的陆地才会在几亿载沧海桑田的变换中产生石油,而中国大陆多数是陆相沉积,追溯到远古时期并没有海洋,因此在中国的土地上不可能挖出石油。

李聚奎

接到了中央的命令,正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工作的李聚奎放下了手中的担子,火速赶到了北京新成立的部门中开始新的任务。面对周总理的亲自点将,李聚奎坚定地说:「请组织放心,我坚决完成任务!」

虽然态度坚决,但毕竟石油勘探是讲科学讲理论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这上面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多年后李聚奎回忆起初到石油工业部的日子,他说:「脱下军装,去到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部门,坦白说我还是有点摸不准的。我这前半辈子基本都是在战场上打过来的,你让我找敌人那没问题,但找石油,我可就两眼一黑了。」

到任石油工业部,李聚奎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拉拢起一支精明能干,作风强硬的队伍。现在的石油工业部除了他这个部长,剩下的就是几个工作秘书了。这些人都是在革命年代经历过战争考验的,素质不必多说,但唯一的缺点就是,连同他这个部长在内,都不懂石油。

图片源于网络

石油勘探,所需的专业性的人才必不可少。此时的新中国刚刚成立,专业性的人才其实并不多,这其中多数人还都跟宝贝一样,被各个部门「严加看管」。好在周总理已经对国务院各部门提前打过招呼,只要是李聚奎看上的人,都可以调走,唯一的要求就是找到石油。

1955年8月底,石油工业部组织完毕,这里汇聚了各路地质学者和专家,而李聚奎,就是他们的领头人。时间紧迫,在组织人员期间,他就开始物色寻找石油的地点。

在地质部长李四光先生的建议下,李聚奎「出战」的第一个方向就是西北。李四光先生认为,在西北的茫茫荒漠中,极有可能蕴含丰富的油气资源。事不宜迟,当勘探队伍组建完成后,李聚奎马上就带队出发。

周总理(前右一)

出发前,周总理还特意找到了李聚奎,看着劳累过度的李聚奎,周总理说:「聚奎同志啊,我知道这项任务很重,也很难,但我相信你一定能够搞好。国家现在的情况你也清楚,第一个五年计划马上就要结束,党中央希望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之前,你得能拿出石油来。」

对周总理的关心,李聚奎只有简短的一句话:「保证打赢石油攻坚战,请总理和党中央放心。」

对于石油勘验、地质考鉴来说,李聚奎是个外行。因此在来到新疆之后,李聚奎就抓紧时间进行学习,工作之余,他还不忘请教队伍里的专家学者。

李聚奎刻苦学习的样子令那些学者们也很感动,随之就涌出了更多的干劲,一行人在这西北大漠里一边高唱国歌,一边克服各种困难努力勘探。

图片源于网络

在新疆,李聚奎等人第一选择的目标就是克拉玛依地区。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之前苏联专家就在这片区域勘探过,还说可能存在石油,并且石油工业部的专家们在此地也发现了大量的油岩系。

克拉玛依说是地区,其实就是一片荒漠。这里的昼夜温差极大,往往白天还有二十多度,晚上瞬间就降到了零下十几度。而且这里风沙大,极端天气时有发生,这些恶劣的环境因素给李聚奎的勘探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但李聚奎和石油工业部的同志们不惧困难,不畏艰险。历时一个多月的辛苦工作,终于在10月29号这天,克拉玛依一号石油钻井喷出了浓滚滚的黑色石油。石油喷出的那瞬间,李聚奎瞬间红了眼眶,想到不久前总理跟自己的交待,现在总算有了结果。

图片源于网络

随着一号井的喷出,很快,二号井、三号井也陆续喷出了石油。这些钻井的产油说明了克拉玛依沙漠底下不是只存在零星的石油,而是可以长期开采的油田。当李聚奎把这个消息报告给中央之后,毛主席高兴地将李聚奎召回了北京,亲自接见了他。

见到李聚奎之后,毛主席紧紧地握住了他的双手,并笑着说道:「我们的石油将军来了。」

毛主席说这话当然不仅仅是对李聚奎的欣赏,而且还有另外一个深意。在1955年举行的授衔仪式上,本来中央军委是要给李聚奎授上将衔的,但当时又有规定未在解放军中工作的人不能授予军衔。

周总理

因此,李聚奎的上将军衔就因为周总理的点将而这么错过了。而此番毛主席叫李聚奎为「石油将军」,其实就是告诉他,你在革命年代做出的功绩,党不会忘记,国家不会忘记,人民也不会忘记。

后勤政委

当然,对于从红军时期一路紧随党的领导的李聚奎来说,授衔与否根本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他现在已经在新疆开采出了石油,石油的成功采出就意味着西方的海相生油理论是错误的。

李四光先生早就提出过一套新的理论,即陆相学说。李四光认为,无论曾经的地理面貌是海洋还是陆地,只要存在生物,经历地质变动,就有可能产生石油。如今克拉玛依石油的出土意味着李四光先生的理论是正确的,中国即将摆脱「贫油国家」的帽子。

图片源于网络

在握手致意之后,毛主席问李聚奎:「眼下,石油开采还有什么困难吗?」

李聚奎回道:「主席,石油的勘探工作我和部里的同志们还会继续努力。但就目前来看,无论是克拉玛依,还是其他地方,可能蕴含石油的都是些偏远蛮荒地区。因此我建议,为了充分保障石油工业的发展,应该成立一支专门的解放军石油师,由他们来进行后续的石油开采工作。」

毛主席点点头,同意了李聚奎的建议。李聚奎没有耽搁时间,马上就成立了一支专门的解放军部队,除此之外,新疆驻扎的解放军多部也都来到了克拉玛依,开始了热火朝天的建设。

毛主席

当1956年李聚奎再次来到克拉玛依时,这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栋栋楼房平地而起,一幢幢井架依次排开。看着这些场景,李聚奎激动地说:「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时我们不会再缺石油了。」

在克拉玛依出油之后,李聚奎并没有闲下身来。他马上又和石油工业部的其余同志们赶赴到了其他战场。1956到1958年这三年间,李聚奎先后去到了准格尔盆地、川中盆地、松辽盆地,足迹踏遍了祖国南北。

这三年间,我国石油工业的成绩也可谓辉煌。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原油产量仅仅7万余吨,到了1958年底,我国石油产量已经达到了330余万吨左右。

图片源于网络

尽管这个数字还不是特别多,但李聚奎在这三年还有另一个特别重要的成果,那就是发现了多处油田,已探明的石油地质储量就达到50亿吨。李聚奎和同志们还在松辽盆地中隐约发现有大油田的迹象,正待他准备继续探查时,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薄一波却给李聚奎打来了一个电话。

薄一波在抗战时期曾任太岳军区的司令员,是李聚奎的上级。老领导来电话,李聚奎自然是无比开心,可等到薄一波开口后,李聚奎却是面露了难色。

只听薄一波在电话里说道:「老李啊,组织上经过研究后考虑,将你重新调回解放军总后勤部,担任政委一职。你的石油工业部,就交给余秋里同志接着干,你意见如何?」

图片源于网络

此时的李聚奎正在四川工作,并且已经探明了川中盆地的石油位置,接下来就要去到东北,去找那个可能存在的大油田。这时候对调工作,对李聚奎来说实在不是一个好时机,不过本着坚定的纪律,李聚奎还是回到:「报告老领导,我没有意见,同意对调工作。」

放下电话后不久,李聚奎就交代完工作,起身回到了北京。到了北京后,周总理再次接见了他,见面之后,周总理就问:「聚奎同志,一波同志同你说了吗?」

李聚奎点点头,说:「说了,我坚决服从组织安排。」

周总理笑了笑,说:「也没什么安排,不过是因需调动罢了。你之前搞石油搞的不错,搞出了成绩,打好了基础,现在就由余秋里同志接着去做。你就继续发挥老本行,去总后勤部把你的后勤工作继续做好。」

图片源于网络

在任石油工业部部长之前,李聚奎就一直在解放军中负责后勤工作。解放战争时期,他任东北军区后勤参谋长兼西线后勤司令员。在抗美援朝时期,正是由他根据志愿军在朝鲜作战环境的特点,开发出炒面这种随身粮食。

李聚奎当时将小麦、大豆、玉米磨碎后混在一起,并炒熟,随后加入食盐。待冷却下来就可装入袋中,吃的时候用水一泡即可食用。

炒面这一独具特色的战时粮食有效地支援了志愿军作战,它易于携带,战士们在吃它的时候不用生火,避免了被美军飞机发现。彭老总曾经因此特地夸奖过李聚奎,说他虽然没有到朝鲜战场上来,却为抗美援朝立下了大功。

图片源于网络

就这样,曾经专司后勤的李聚奎又重新回到了后勤部门。在出发的前夜,中央军委还特意给他补授了上将军衔。面对这迟到了三年之久的军衔,李聚奎神色平常,只是坚定的敬了一个军礼。对他来说,在哪工作都没有区别,无非是工作环境发生了变化,但是那颗对祖国建设事业奉献的心不会改变。

李聚奎卸任石油工业部长,那么接替他的余秋里,又是谁呢?

续写篇章

说到余秋里,也是位传奇人物,人送外号「独臂将军」。在1936年的长征途中,任十八团政委的余秋里奉命阻击国民党军队,掩护中央红军安全转移。在战斗过程中,余秋里的左臂被敌人机枪射中,可他仍是坚持战斗,直到中央红军安全转移后才撤出战场。

余秋里

因为长征途中缺乏药物,余秋里的左臂得不到及时治疗,因此为了防止感染扩大,只能被迫选择截肢。失去左臂后,余秋里并没有因此退居到后方,依然奋战在一线战场。

1955年,为表彰余秋里同志在革命时期做出的卓越贡献,中央军委授予他中将称号。

1958年,在一次党中央会议上,毛主席提到了李聚奎的军衔问题。周总理也同意李聚奎位革命做出的贡献,理应被授予上将。可是李聚奎此时还是石油工业部的部长,按规定不能参与授衔。

这时,毛主席说:「既然如此,那就把李聚奎同志调回到解放军中嘛。他后勤工作搞得好,我看,就接着干他的后勤工作,怎么样?」

周总理回道:「我同意主席的意见,总后勤部现在正缺一名政委,我看,就由李聚奎同志担任政委。只是,这样一来,石油工业部的部长又该谁来担任呢?」

周总理(前)

听到总理的问题,毛主席思索了一会,说:「我看,就由余秋里同志担任该职吧。他工作能力强,政治立场坚定,有他在石油工业部,我比较放心。」

就这样,李聚奎和余秋里完成了工作对调。李聚奎回到了解放军总后勤部,余秋里则是接替了李聚奎的工作,继续在国内寻找石油。

后来,余秋里果然没有辜负毛主席的期望。1960年,余秋里带着一支200多名工程师、专家学者组成的勘探队,来到了松辽盆地。早在58年,李聚奎就在此地勘探过,但当时的他并没有完成勘探,就被川中盆地发现的油田给吸引去了注意。

在余秋里接替了李聚奎的职务后,他第一件事就是打赢了「川中石油会战」,在四川地区建立了一百多口钻井。如今,余秋里终于抽开身,来到了松辽盆地。

图片源于网络

事实证明,李聚奎当初的推断没有错,松辽盆地大庆地区的确存在一个巨大油田,事后探明其石油储量足足有67亿吨,比1958年间的全国已探明石油储量加起来还要多。

1960年10月,大庆石油会战正式打响。经过三年多的时间,四万多名解放军官兵和工人建造了几百个钻井,年产原油高达500万吨。

大庆会战的胜利,不仅使得我国彻底摘掉了贫油的帽子,还涌现出了一批以王进喜为代表的劳动模范,「铁人精神」,「八三传统」,直到今天,还是我们学习的先进精神。

当下,大庆油田还是我国最大的油田之一,年产油量近4300万吨,为我国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图片源于网络

石油是工业的血液,而在几十年前,李聚奎,余秋里等老一辈共产党人奋力拼搏、不畏艰难、敢于争先的精神,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血液。它就像石油一样,即使历经万载,也不会湮于历史之中,而是会一直发光发热,激励中华儿女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