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周总理跟尼克松握手照片中为何消失一人?背后故事暗藏玄机

2024-04-27历史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总统率领的代表团抵达北京,周恩来总理亲自前往机场迎接。在尼克松尚未完全走下飞机舷梯时,这位美国总统就远远地向周恩来伸出双手,表达了其对中国的友好意愿。这一举动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的解冻和走向正常化。

在首都国际机场,周恩来对首次访华的尼克松说:「您的手已经跨越了世界上最广阔的海洋,我们已经有25年没有交流了。」他的微笑中透露着对老朋友的欢迎和感慨。

尼克松回答道:「我跨越了辽阔的太平洋,来到中国,与这里的民众亲切握手。」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张照片上为什么有一个问号?实际上,在这个位置原本有一个人,很可能是周总理的翻译。正是这位翻译官将尼克松总统的那句「我是跨越太平洋,与中国人民握手。」转化为了中文。然而,这位翻译官为何没有在照片中留下身影呢?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其实,这张照片背后蕴含着周恩来总理的深远智慧。在1972年这个特殊的时期,中国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所有的公众人物都需要在言行上表现出极高的谨慎。在这个背景下,尼克松总统对中国的访问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他下舷梯后与周恩来总理的紧紧握手,不仅体现了两国领导人的友好关系,也象征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握手之举,正是在这个特殊时代背景下,周恩来总理展现出的高超外交智慧和策略的一部分。

首先,周总理在与尼克松握手时,身体微微后倾,这可以被描述为他在握手时的独特礼仪。然而,按照一般的礼仪规则,与人握手时应该略微前倾身体以示尊重。但是,考虑到周总理作为一位资深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对于礼仪的规范和细节有着深入的了解,因此他有可能知道并遵循了这些礼节。此外,这也可能反映出他对这次会晤的重视和对尼克松总统的欢迎之情。总的来说,周总理与尼克松总统之间的握手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问候方式,更是一种跨越国界和政治立场的友好象征。这种友谊的建立无疑为新中国的对外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抗美援朝战争的岁月中,我国付出了巨大的人员和物资投入,许多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上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其中,伟人毛岸英同志的儿子也在战斗中不幸牺牲。这场战争展示了中国人民的英勇和牺牲精神,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和平的珍贵。

在1972年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周总理若是以身体前倾的姿态出现,可能会被误解为他刻意逢迎美国,这样的行为无疑会被某些人用作话柄,特别是当这张照片被公开时。因此,总理明智地选择了身体后倾,并让尼克松总统首先伸出手来,再进行握手。这样的做法既避免了可能的误解,也确保了会见的和谐与顺利。

冀朝铸作为周总理的翻译,在执行任务时,必须身体前倾,以便更好地聆听对方的话语,从而能够准确无误地传达出翻译的内容。这是作为翻译官的基本要求,而冀朝铸正是在这样的要求下,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这张照片,拍摄于1972年2月21日,曾在美国各大报纸上广泛传播。然而,当这张照片在中国发布时,其中的翻译官却神秘地消失了。

阅读完报纸后,冀朝铸同样感到困惑不解,为何自己会被从照片中移除?难道是因为自己犯了什么过失吗?然而,在深思熟虑后,他意识到,在特定的场合和环境下,作为翻译人员的自己出现在这张照片中,确实可能会被视为不太恰当。

实际上,周总理是在为这位翻译官的未来着想。如果你身体前倾,这可能会被解读为你向美国人屈服,那么江青等人可能会对此事不依不挠。因此,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需要更加谨慎和慎重,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风险。

冀朝铸对周总理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这源于周总理对他的帮助和关怀。冀朝铸曾透露,他在成年后只流过三次眼泪,一次是因为他的父亲离世,而另外两次,则是在陈毅和周恩来的葬礼上。这充分展现了他对这两位伟人的深深敬仰和怀念之情。

在2019年6月,冀老在疗养院被一位前外交部的同事认出并打招呼,但此时冀老已经无法辨识熟人。

突然之间,90岁高龄的冀朝铸老人,声音洪亮地开始歌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尽管他的夫人试图制止他,但冀老似乎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歌声中,毫不理会地继续唱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