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李鸿章第一次见慈禧,回家后跟儿子说了8字,字数虽少却描述恰当

2024-04-09历史

对于李鸿章,中学生可能会将他视为彻头彻尾的恶棍,他们将他塑造为出卖祖国,签署许多不平等条约的罪魁祸首。然而,如果你向一个大学生提出同样的问题,他们会告诉你,李鸿章是一个充满复杂性的人。他有着开放的思想,但同时也保守固执。他是一个真实的人,有优点也有缺点,且性格立体多面。

我们不能否认,李鸿章并不是一个贤明的官员。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李鸿章为中国做出了他所能做的贡献。以洋务运动为例,引进外国技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本身就是对时代的一种积极响应。

1864年,李鸿章第一次亲眼目睹了慈禧太后的真实面貌。他回家后,用八个字向他的儿子描述了慈禧太后的特性,一语中的。那么,是什么让李鸿章在慈禧太后面前赢得了名声?他是如何看待慈禧太后的?今天,你可能会了解到一个与众不同的李鸿章。

要了解李鸿章的成长历程,我们需要回溯到太平天国运动。在清朝的历史长河中,对皇权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一开始,皇帝并未将这群农民和混乱的群众看在眼里。

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太平天国的力量如破竹之势,他们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以至于威胁到了皇宫的安全。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皇帝不得不采取行动。于是,他派出了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去组织民团抵抗太平天国。

随着父亲李文安奔赴前线,李鸿章也紧随其后。众人对于这个一直从事文官工作,乍看之下甚至连小鸡都捉不住的李鸿章,并没有多大期待。然而,李鸿章却以他的才华和毅力,利用他学过的兵法和战术,反复抵挡了太平天国的进攻,也为清军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甚至连他的父亲李文安,也对这个显现出战略智慧和勇气的儿子刮目相看。在李鸿章的领导下,他们的军队不断取得胜利,而太平天国则不断退步。当时的摄政者慈禧太后,每日都能接收到前线传来的战报,其中,李鸿章的名字时常出现在功勋名单之上,引起了她的注意。

在李鸿章的坚决战斗下,清军势头迅猛,开始击败太平天国的残余部队。太平天国内部也开始出现矛盾,很快就被李鸿章的军队打败,丧失了战斗力。

当看到太平天国这颗破坏清朝稳定的毒瘤被拔除,慈禧太后无比激动。当她得知前线的军队准备回京,她决定亲自设宴,以此表达对功臣们的敬意和感谢。在这些功臣中,李鸿章自然是最引人瞩目的。

1864年,这是李鸿章生平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他首次得以拜见权势独霸的慈禧太后。那一刻,李鸿章与其余大臣共同处于台下,仰视着在至高无上位置上坐立的慈禧太后,她被人们捧在手心,犹如上天选派的女神。与之相比,皇帝更像是在慈禧太后的光环中黯然失色的配角。

李鸿章深知,现实的天下,真正掌控权杖的是慈禧太后。皇帝的决策,在慈禧太后的面前,如同清晨的薄雾,弥漫却无力。无论这现实是否让人接受,真相总是铁面无私的。想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掌握住慈禧太后的性情。

然而,李鸿章并不是一个恣意追求权利的人。在慈禧太后封赏功臣之时,众人都渴望自己的功绩能被她看在眼里,唯独李鸿章,简洁有力地感谢了慈禧太后的赏识,未曾尽力渲染自己的功劳。反而由此,慈禧太后对他有了更深的印象。

在这次的见面中,慈禧太后对李鸿章颇为赞赏,甚至亲自询问他对朝廷发展的看法。李鸿章知道,这并非真心诚意的咨询,但他也确实有些深思已久的想法。

他建议在全国实施洋务运动,打破清朝闭关锁国的陈规,引入外国先进的观念和技术。他的眼界不仅仅是眼前的荣誉,他希望将国家引向强大,希望给予国人以全新的希望。

慈禧太后在听过李鸿章对未来的规划之后,却并未显露出太多的热情。作为一个传统的统治者,她坚持保守的理念,认为现状足够安稳,没有必要进行任何改变。就算是偏安一隅,只要保持清朝的权威,她便无所畏惧。因此,她不认同李鸿章的建议,也未有进一步的讨论意愿。

回到家中,李鸿章对慈禧太后的固执感到不可思议。于是,当儿子好奇地询问他与太后的见面情况时,李鸿章用八个字概括了他对慈禧太后的看法:「似有韬略,或无大才」。

这个评价无疑是精准且中肯的。

无可否认,慈禧太后是一个极有手腕的女性。能坐稳皇位这么多年,她必然拥有超乎寻常的智谋和勇气。每日朝政的琐碎事务就已经十分繁杂,而她却能应对自如。

然而,她的弊端也同样明显。在这个世界不断发展进步的时代,慈禧太后却依然拒绝改变,满足于现状,不愿意向外开放,拒绝学习新知。李鸿章因此认为她「无大才」,因为她无法看到长期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这也反映了李鸿章与慈禧太后的截然不同。他有自己的底线,他有自己的追求,他有自己的政治理想。

李鸿章,这个人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政治角色。如果你仔细研究他的生平,你会发现他其实是一个富有个人魅力的人。他通晓政治游戏的规则,却也能在其中找到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