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54年毛泽东宴请郑洞国,一细节让郑洞国感慨:共产党领导人不是官

2023-12-29历史

54年毛泽东宴请郑洞国,一细节让郑洞国感慨:共产党领导人不是官

序言

郑洞国经历了丰富而曲折的军事生涯,尽管遭遇了艰难和坎坷,但他最为自豪的是:晚年时,他选择了一条正确的生活道路,为四化建设和祖国统一作出了富有意义的贡献。

在郑洞国晚年的岁月里,他时常深情地回忆起建国前后,周总理和毛主席对他的关怀和教诲等往事……

内心纷繁

1948年春,郑洞国担任国民党东北「剿总」副总司令、第一兵团司令和吉林省政府主席。当时,蒋介石密令他率领10万大军死守长春,尽管当时国民党在东北的失败已成定局。

1948年10月中旬,锦州城被解放军攻克,国民党军队的退路被堵,长春守军被解放军包围。在形势逼迫下,郑洞国接到解放军代表的电话,提出放下武器,保障生命财产安全的政策。

长春之战结束后,郑洞国带领部下徒步出城投降。他原本预料到会遭受战胜者的侮辱,但却意外地在城外遇到东北民主联军的将领肖劲光和肖华。他们并未表现出战胜者的傲慢,反而热情地与他打招呼。

当晚,肖劲光和肖华在司令部设宴招待郑洞国。原以为是一场陷阱的郑洞国却发现,肖劲光和肖华对待他就像对待多年的老朋友一样热情,让他心怀感激。

席间,郑洞国少言寡语。最终,他向两位将军表达感激之情,并提到自己在国民党的二十几年,失败了,宽容接受处置。对于部下的官兵,他希望有愿意回家的能够被释放。

肖华回答道:「关于这些,我们党有政策规定,请放心,愿回家的我们会帮助他们,愿意留下来的也会得到妥善安置。」

肖劲光也表示同意:「既然来了,大家都是一家人,都可以为人民服务嘛!郑将军今后有什么打算?是愿意回家还是愿意留下?」

两位将军的热情让郑洞国感受到了真诚和友善。然而,放下手中武器容易,放下心中的思想却并不容易。

尽管在战场上失败,但郑洞国心中依然不甘。多年来形成的思想让他仍然保持着「军人气节」,幻想着成为一个失败的「英雄」。

于是,郑洞国坚决表示自己什么都不想做,只想当一个普通老百姓,并提出两个条件:不参加广播和登报,不参加公开宴会。肖景光和肖华理解郑洞国的心情,答应了他的条件。

在宴会即将结束时,两位将军委婉地邀请郑洞国到哈尔滨解放区休息、学习一段时间。郑洞国同意了这个提议。

郑洞国在哈尔滨解放区的三个月里,常常看到庆祝解放的游行队伍,生活悠闲自由。然而,他的内心仍然沉闷。

长春解放后,东北的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三大战役彻底击垮了「蒋家王朝」。

通过报纸,郑洞国每天都能了解到外面的变化。起初,他对国民党节节败退感到烦躁,但渐渐地他的心情平静了下来。他开始仔细关注解放区经济建设的消息,并不禁思考:共产党为什么能成功,而国民党为什么失败?

为了寻找答案,郑洞国主动要求阅读毛主席的著作,打开【毛泽东选集】,在其中找到了新的启示。

毛主席在书中对当时局势进行了深刻的分析,特别是关于国民党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失败的原因,以及全国人民渴望和平、结束内战的愿望。这些观点深深触动了郑洞国,使他开始冷静地思考许多问题。

郑洞国开始思考为什么他追随蒋介石多年,却发现路越走越窄,最终一败涂地。他在国民党统治区亲眼目睹老百姓的苦难和怨声载道,而在解放区看到的却是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一切让郑洞国意识到,国民党的失败不是偶然,也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失误,而是因为国民党的极度腐败和黑暗,最终失去了人心。相反,共产党专心为人民谋利益,这是他们能够赢得人民真心支持并最终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郑洞国的思想逐渐发生变化,他意识到自己曾经走错了道路,背离了当初投身黄埔、反帝爱国的初衷。

然而,在那个时候,郑洞国仍然无法完全摆脱旧思想的束缚,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直到1950年,在一次与周总理的会面中,郑洞国才有所觉悟……

周总理对郑洞国的关怀

1950年8月,郑洞国途经北京前往上海治病,周总理得知后亲自在家中接见并宴请他。

事实上,周总理与郑洞国早有交情。在黄埔军校时,郑洞国曾是周总理的学生,后来参加东征战役,成为周总理的部下。

得知郑洞国前来,周总理感到十分感慨,他认为多年未见的这个机会十分难得。郑洞国走进周总理家,发现聂荣臻元帅也在座。

周总理在看到郑洞国后迅速起身迎接,紧握着他的手,感慨地说:「欢迎你啊,我们很多年未见面了,难得有这个机会呀。」

在郑洞国开口前,周总理继续说:「洞国,我曾经给你写过一封信,那封信是在解放军围困长春时写的……」

随后,周总理复述了信中的内容,让郑洞国感到惊讶。得知老师周总理在信中劝说自己顾念当年黄埔军校之革命初衷,毅然举行反蒋起义,及时回到人民的怀抱,但因当时城内战乱,这封信未能送达。

郑洞国感动得说:「总理,几十年来,我忘了老师的教诲。长春解放前夕,您还亲自写信给我,我感谢您和共产党的宽大政策。如果当时能见到您的信,我转变得可能会快一些,不会那样顽固了!」

周总理摆了摆手,笑着说:「过去的事儿不提了,你不是过来了吗?咱们今后都要为人民做点事嘛!」

郑洞国连连点头。在坐下后,周总理详细询问了郑洞国的身体和家庭状况,表现出亲如家人一般的关怀,让他感到无比温暖。

当周总理问及郑洞国今后的打算时,郑洞国突然显得有些沮丧,不久后他说:「我别无所长,人也老了,打算回家乡务农。」

坐在一旁的同志打趣地说:「好哇,你在老师面前还敢称老?」

这一句话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周总理也亲切地开导:「洞国,你还不到50岁嘛,还有很多时间可以为人民做贡献。现在国家建设刚刚开始,有许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做呀。你养好身体,随时都可以来参加工作。」

周总理的亲切关怀深深触动了郑洞国,让他深刻认识到共产党人的豁达胸怀和真诚待人的态度。相较之下,他自己曾顽固地奉承一个早已被人民唾弃的反动政权,这种狭隘的想法显得过时。片刻之后,郑洞国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在上海接受治疗期间,郑洞国亲眼见证了这座大城市的巨变。抗战胜利后,他曾在上海居住,对这个昔日的花花世界和冒险者的天堂留下了深刻印象。

然而,令郑洞国意外的是,解放仅仅一年多,上海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昔日的恶霸和流氓几乎被清除一空,整个城市在人民政府的管理下变得井然有序,充满生机,居民安居乐业。

面对上海繁荣的景象,郑洞国由衷赞叹,他相信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未来将充满希望。

很快,郑洞国写信向周总理报告了他对共产党新认识的看法,并表示愿意参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

周总理收到郑洞国的电报后,立即回电邀请他来京。

1952年春节前夕,郑洞国踏上了北京之行。周总理在工作繁忙之际再次会见了他,并设宴款待。

初次见面,周总理依然和往常一样,亲切关怀,鼓励地说:「你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进步,值得庆贺。我代表大家欢迎你。你比我年轻一些,完全可以多为人民服务。」

郑洞国点头表示:「感谢总理的关怀,我已安排好上海家中的事务,很快就来京工作,听候总理的安排。」

1952年夏天,在周总理的关怀下,郑洞国全家搬到了北京,他被任命为水利部参事。

在毛主席的关怀和建议下,郑洞国成为国防委员会委员,参与国家机要工作。

在担任水利部参事时,郑洞国的工资只有八十元。后来在毛主席的建议下,他成为国防委员会委员,级别提升到九级,工资增至二百七十元,还有专车。郑洞国对毛主席心存感激。

1954年的一天,郑洞国收到了毛主席亲自送来的请帖,邀请他到中南海赴宴。

接到请帖后,郑洞国既高兴又有些不安。毛主席工作繁忙,为何要特地接见他呢?然而,当天终于到来,郑洞国迟到了几分钟,进屋后看到贺龙元帅、叶剑英元帅等人已经在座。

对于郑洞国的紧张,毛主席心知肚明。毛主席看到他后立即迎上前握手,并让他坐下。

一开始,郑洞国有些拘谨。但毛主席坐定后的一句话和一个动作让他松了口气。

在大家都就座后,毛主席问郑洞国:「你抽烟吗?」

郑洞国略带拘谨地回答:「抽。」

于是,郑洞国拿起一支香烟,没想到毛主席敏捷地擦着火柴,站起身给他点烟。

这一瞬间,郑洞国感受到了毛主席的随和和亲切。这与国民党官场上的傲慢派头形成鲜明对比,让郑洞国回想起在国民党军中二十多年的经历,从未有人如此对待过他。更令他意外的是,第一个如此对待他的人竟是共产党最高领导人——毛主席。

多年后,郑洞国回忆起毛主席的亲切动作时曾感慨:「毛主席,共产党的领导人,国家元首,居然为我点烟。这使我感到共产党的领导者不是官僚,而是朴实的人民公仆,平凡而伟大。」

当然,这只是故事的开始。在郑洞国心情复杂的时刻,毛主席笑着说:「我们终于坐在一条板凳上聊天了,你叫郑洞国,好啊!你对人民是有功劳的。」

毛主席的一席话让郑洞国更加激动,随后毛主席询问了他全家的生活情况。得知一切安顿好后,毛主席连连点头:「你的家庭生活有保障了,就得多为人民做些事情嘛!你今年才五十一岁,还很年轻啊!」

郑洞国顿时感到一阵惊讶,毛主席居然知道他的年龄。在这种深刻了解下,郑洞国连声答应毛主席,一定会为人民做出更多贡献。

在一番谈话后,郑洞国忽然问道:「主席,您的马列主义学得如此好,有何窍门?」

毛主席略带思考地回答:「一个人的思想总是在发展的,立场是可以改变的。只要立场改变了,自觉地放下身段,向人民学习,马列主义也就容易学好了。」

毛主席的这番话让郑洞国放下了思想上的包袱,深受启发。此后,他始终记住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教导,为祖国的统一事业努力工作。

晚年时,郑洞国多次庆幸地对家人说:「我这后半生幸亏跟着共产党。」

1991年1月27日凌晨,郑洞国结束了他八十八年漫长的人生旅程。党中央为他举行了最高规格的追悼仪式。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任何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