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美帝设计三部曲,让英帝国破产

2024-02-05历史

美帝设计三部曲,让英帝国破产。

1929年,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爆发,随后美国采取措施削弱英国的金融霸权,并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然而,英国对此表示强烈反对,决定建立一套封闭的贸易体系。

两国在谈判桌上针锋相对,但美国凭借更强大的实力,成功渗透进入英联邦的国家,导致英国在谈判中节节败退。谁能想象,昔日的世界霸主竟然被迫让步?

实际上,这正是英国霸权瓦解的冰山一角,金融霸权被美国成功瓦解后,英国的军事实力急剧下滑,最终丧失了大量的殖民地。

那么,英国的霸权究竟是如何被瓦解的呢?

18世纪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凭借其强大的国力,成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霸权国家。英国的影响力遍布全球,皇家海军在世界各地的航线上巡逻。

这一时期被称为"不列颠治下的和平"。然而,随着19世纪末德国的统一,各大国之间的利益冲突日益加剧,帝国主义强权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一战前后,英国的霸主地位依然稳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现状将发生改变,因为地处新大陆的美国正在迅速崛起。

尽管身处北美洲的偏远位置,美国并未停止追求权力的步伐,而两大洋的庇护也使得美国的崛起未遭遇其他国家的威胁。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纪之交,美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国家。

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最终站在了协约国这一边。在这个背景下,英国的衰落和布尔什维克的崛起使得美国不得不重新审视全球形势,谋求构建对自身有利的国际秩序。

首要的任务就是削弱大英帝国的世界霸权。美国采取了冷静且深入的策略,一步步削弱英国,最终实现削弱英国霸权的目标。

这一过程中,美元逐步取代英镑,建立起美元霸权。在战争初期,美国虽然没有直接参战,但英国却利用其海上优势对德国实施封锁,试图阻止中立国与同盟国的贸易。

与以往的战争不同,堑壕战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题,长期的战争使各大参战国耗尽了财力。因此,英国政府陆军部在1914年10月派代表团前往华盛顿,向美国私人公司采购物资。

因为美国的中立立场,英国选择了摩根公司作为自己在美国的独家采购代理商。

在摩根公司的助力下,英法在大战爆发前就从美国获得了价值约50亿美元的军需物资。战争的落幕虽然让协约国胜出,却让英国元气大伤,远离战火的美国则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债权国。

战争的代价巨大,不仅让美国的资本家们大获丰收,还让战胜国欠下了巨额债务,这无意中为美元走向全球奠定了基础。

1922年,美国国务卿休斯向英国、法国等国家表达了美国支持德国复兴的立场,此后美国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使自己的方案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美国从这一计划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使得德国成为了美国的海外市场,许多美国大公司也与德国公司展开了合作,使美国得以迅速打入欧洲经济市场。

流动的美国资本带动了美元地位的提升,同时使美国在政治上对欧洲事务具有较大的发言权。这一计划由美国政府和美国银行家合作完成,成功地绕过了美国国会的阻碍。

这一事件开创了美国金融家影响美国外交的先河,此后在整个美国取代英国霸权的过程中,这支「金融之手」都会时隐时现。

美国通过扶持德国计划,削弱了英法两国对战败国德国的影响力,获得了对德国问题的主导权。被美国资金驱动起来的德国,不仅可以遏制布尔什维克运动的蔓延,还对英法在欧洲的地位构成了挑战。

美国的大财团们也开始了对欧洲的进攻。

美国政府提高关税,欧洲偿还债务,黄金涌入美国,美元获得更强大的国际地位。私人贷款的流入,使美元在欧洲流通,开启了美元的国际化进程。

与此同时,英国等欧洲各国货币因为黄金的持续流出,复兴被推迟。尽管这些货币地位下滑,但凭借美国资本家的私人投资,德国实现了复兴,欧洲再次繁荣。

美国也因此进入「黄金的20年代」,全球经济繁荣昌盛。然而,1929年世界经济大萧条的到来,使得大量资本消失,国际借贷的渠道无法满足各国需求。

私人资本萎靡不振。因此,在30年代,美国国务院和财务部开始使用经济手段削弱英国的金融霸权。

在经济危机席卷全球的背景下,罗斯福把外贸政策视为推动国内经济改革的关键。他任命了坚持自由贸易原则的赫尔为国务卿,使得美国国务院成为了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的中坚力量。

而英国方面,则与英联邦国家以及殖民地在渥太华召开帝国经济会议,建立了旨在保护自身利益的帝国特惠制,形成了一种排他性的贸易集团。

此后,英国更进一步利用帝国特惠制,积极地与英帝国外的国家展开双边谈判,以期扩大对外贸易。这表明了两国对国际市场及未来国际体系的理解存在显著差异,也预示着两国的经济外交将会充满挑战。

在赫尔的领导下,美国驻英使馆和英国政府之间展开了频繁的互动。然而,英国由于帝国特惠制带来的积极效果,对美国的自由贸易政策始终保持着警惕,并未积极响应。

同时,美国国务院贸易科推动的美英双边贸易条约的谈判也遇到了难以逾越的障碍。

英国与美国进行贸易谈判的筹码日渐减少,与此同时,赫尔开始试图分裂英联邦。当英国政府得知美国与加拿大的贸易谈判后,他们感到极为震惊,英国贸易委员会对于在华盛顿举行的会议感到「惊骇」。

英国政府已经无路可退,只能加快与美国的谈判进程。

英国首相张伯伦在谈判中做出了最大程度的妥协,包括将关税降低到10%到15%,虽然这对英国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让步,但是为了避免战争,他们不得不接受。

这个决定为美国打开了英国市场的大门,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再次给英国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战后,关于金融秩序的问题,美国提出了由财政部提出的「怀特计划」,而英国则提出了由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凯恩斯计划」。

在英国眼中,英国与美国的关系显得尤为特殊,两国的利益应当保持同步。英国主张:「英美应该策划与发起清算同盟,接着邀请苏联和一两个联合国家成为创始国。」

然而,美国对英国的提议并未采取行动,而是迅速提交了自己的计划,并开始向其他国家游说,并邀请各国政府派代表到华盛顿商讨战后的合作。

尽管如此,英国人仍怀揣着重振「日不落帝国」的梦想。在布雷顿森林会议期间,英国强烈要求两个国际组织的总部中至少有一个设在伦敦,但美国对此并不在意,甚至提出,华盛顿可以将这两个总部放在任何它愿意的地方。

最终,会议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合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

"二战"后,美国确立了金融霸权,英国对国内经济的关注超过国际战略地位,对美国经济援助的需求促使英国做出妥协,最终在1947年财政崩溃,美国在经济上打败了英国。

虽然英国海军实力依然强大,但美国通过"十四点计划"限制了其发展,进一步削弱了英国。尽管英国在"十四点计划"的支持下赢得了"一战"胜利,但在战后的和平会议上,美国的计划却削弱了英国的海军实力。

(威尔逊)美国强烈反对以英国霸权为代表的旧世界秩序,并且高调地打着反帝国主义的旗号。然而历史最终揭示,这个旗号实际上成为了美式帝国主义的奠基石。

经过战争后的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前所未有的提高。以这个强大的地位为基础,威尔逊总统开始实施他的理想,新世界将按照「十四点」计划来规划,美国将替代英国,成为全球新的统治者。

然而这个计划在战后的凡尔赛会议上多次受挫。美国试图通过「航海自由」来打破英国的海洋霸权,因为美国被两大洋包围,对外贸易也通过海路进行,英国控制的两大洋终究不利于美国在世界上的发展。

同时,第五点提出公正处理殖民地问题,试图反对其他战胜国在战前秘密瓜分殖民地的条约,并将手伸向英法现有的殖民地。

(巴黎和会)尽管美国打着推翻旧秩序的旗号进入战争并召开和会,但在和会的草案商议阶段,美国人却表现出不愿意影响为确保维护和平的国际协定的态度,如仲裁条约或是地区谅解,如门罗主义的合法性。

美国为了获得英国在巴黎和会上支持其建立国联的计划,与英国进行了妥协。在巴黎和会上,美英两国进行了激烈的斗争,美国为了将门罗主义纳入国联条约而被迫放弃了航海自由原则,同意不与英国争夺海上霸权。

在殖民地问题上为了保留国联而默认了其他国家对战败国殖民地的瓜分,英法作为委任统治国占领了德国的殖民地,日本获得了中国的山东。

由于威尔逊与美国国会的不和,战后美国对英国拥有足够的经济优势来扩张自己的海军。然而,为了实现国际联盟的目标,美国还是在巴黎和会上承认了英国在海上的特殊利益。

在1919年底,美国海军部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海军扩建方案,计划建立一支可以与英国皇家海军相媲美的海军力量。

不久后,美国军方又制定了「红色」和「橙色」作战计划,分别应对大西洋和太平洋地区的潜在威胁。 然而,美国海军的雄心壮志却遭遇了英国和国内和平运动的阻碍。

英国在一战中耗尽了财力,决定不再新建军舰;而美国国内的和平运动则使得美国海军的造舰计划难以实施。面对这些挑战,美国政府承诺恢复常态,不再通过提高税收来扩张军备。

尽管如此,美国海军仍然希望超越英国皇家海军,而在太平洋地区,他们面临的主要是日本海军的挑战,而日本又是英国的盟友。

为了减轻压力,美国政府决定通过召开国际会议来解决这一问题。 在美国和平运动的压力下,美国国会参众两院通过了博拉决议案,要求政府与英国和日本政府展开谈判。

在这一推动下,华盛顿会议顺利召开。会上,美国国务卿查尔斯·休斯提出,这次会议是结束军备竞赛的良机,各国应在10年内禁止建造主力舰,削减200万吨的主力舰吨位。

总的来说,美国海军的扩张计划在国际压力下遇到了挑战,但通过华盛顿会议,他们成功地寻求到了一种解决办法,即通过谈判来结束军备竞赛,缓解国际紧张局势。

查尔斯·休斯曾说,美国在会场上而不是造船厂上取得了与英国一致的海军地位,这就是一场外交胜利。会议达成的【五国海军条约】规定美、英、日、法、意五国主力舰吨位为 5:5:3:1.75:1.75。

美国不再需要大量轻巡洋舰来维持帝国的补给线,而是在重型战舰的吨位上占据了优势,使得英国丧失了海上霸权。

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虽然与英国并肩作战,却在战后对英国的地位做出了最严重的削弱。在战争初期,英国作为欧洲反攻的基地,美国军队尚未完全动员,任何跨海登陆行动都需要英军担任主力,所以英国能够把握盟军的第二战场,即北非和意大利。

然而,随着美国的战争机器全速开动,英国的军事行动越来越依赖美国的支援,美国也开始怀疑英国在战后与苏联抗衡的能力。

于是,在后期的领导人峰会上,美苏联合对英国施压,否定了丘吉尔的多项战略。

在二战期间,美、苏、英、中四国领导人的多次峰会上,很多重大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美国有意地与英国保持一定距离,同时平等对待其他三国,这表明英国的地位已经下降。

在战后的秩序规划中,美苏两国的作用越来越大,美苏短暂的「蜜月期」通常都是建立在牺牲英帝国的基础上。在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上,英国夺取罗德岛的计划被美国拒绝,美国更加注重本国计划的实施。

在联合国的问题上,英国试图建立一个与美国抗衡的区域性国际组织,通过建立区域理事会的形式来重建各大国的势力范围,并将美国限制在西半球之内。

然而,英国的计划遭到了美国的反对。同样,英国试图就东欧及巴尔干地区的势力范围与苏联达成明确的理解,但美国认为边界问题无关紧要,不应因此破坏总体原则上的合作,因此并未支持英国的意见。

1944年的一次内阁会议后,美国一位官员曾说:「罗斯福-斯大林轴心正日益牢固,而罗斯福-丘吉尔轴心却在走下坡路。」

英国在殖民地问题上的挑战与美国的干预 在二战结束后,英国对欧洲殖民地的掌控力大打折扣,特别是英国在非洲的殖民地面临被剥夺的危险。

在美国的干预下,意大利在非洲的殖民地最终被联合国托管十年,英国在该地区的扩张计划彻底破灭。此外,美国也通过媒体控制,在新闻播报方面对其他国家施加影响,其中很多新闻都是被美方修改过,对美国有利的信息指向性极高。

美国在印度宣传和平友好,援助经济和军事,并揭露英国对印度的剥削和侵占。同时,他们以「反殖民主义」为旗号,干涉英国在中东的势力范围,苏联也借机介入。

在缅甸问题上,美国鼓吹「反殖民主义」、「民主」、「自由」,并促使英国早日移交权力,结束对缅甸的占领,最终英国被迫同意缅甸独立。

美国的行动终结了英国在缅甸的长期统治,削弱了英国的影响力,同时也为美国在缅甸的渗透提供了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的海外殖民地在美国的作用下逐渐瓦解。

总结起来,美英两国的霸权竞争过程漫长而复杂,两国都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期间,美国利用多边外交、公共外交、军事外交等手段,在国际范围内成功削弱了英国的霸权。

在此过程中,英国逐渐失去了海军优势、对世界金融形势的控制能力,以及在广大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中的政治和经济优势。

此外,由于参与世界大战,英国耗尽了大部分财富,最终在美国的压制下大大削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终于夺取了世界霸权,强大的英帝国在战后的岁月中逐渐瓦解。

参考资料:【美国「现代化」与英国「殖民主义」的结合:冷战时期香港高等教育工业化探究(1958—1969)】 张志翔 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1941-1950年英国与国共两党关系探析】 袁青 外交学院【债务、国家信用与霸权兴衰】 李黎明 吉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