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四野营长回乡,有人问他带兵多少;如实回答1600余,却被怀疑说谎

2023-12-19历史

1949年的春天,一个身穿军装的年轻小伙子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河北省深泽县杜家庄。

小伙子在村子里转悠了好半天,却怎么也找不到记忆中熟悉的三间土坯房,只看见原来的位置上变成了两间茅草屋。

正当他茫然无措地站在茅草屋的门口发呆时,突然发现昏暗的门口站着一个老妇人,正在紧张地打量着他。

那老妇人看上去约莫五十岁不到的年纪,但头发几乎全白了,一副憔悴的模样。

看着这位小伙子站在门口发呆,老妇人忍不住问道:「小伙子,你找谁呀?」

小伙子迟疑地回复道:「这里是杜老暴的家吗?」

听到这话,老夫人惊讶地问道:「是呀,小伙子你是谁?」

小伙子猛然间意识到面前这位老妇人就是自己的母亲,因为「老暴」是母亲对父亲的称呼。小伙子泪流满面,快速走到老妇人身边,抱着她哽咽着说:「娘,我是您的儿子杜博啊!」

此时母亲也终于认出自己的儿子,母子二人相拥痛哭流涕,久久不愿放手。

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母子之间怎么会相见不相识呢?故事还要从1938年说起。

回乡省亲遭质疑

1938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河北很快沦陷。为了抵抗敌军,八路军在河北建立了冀中根据地。在与装备精良的日军作战时,八路军伤亡惨重,急需补充大量的兵力。

为此,八路军放宽招兵年龄限制,招募了一大批爱国青少年参加队伍。1941年,年仅13岁的杜博紧跟着父亲和哥哥的步伐,加入了八路军。从此,杜博告别母亲,跟随队伍出生入死、南征北战,直到1949年初才第一次返乡看望母亲。

平津战役结束后,杜博所在的部队暂时在河北沧县旧州镇休整,杜博终于迎来了难得的休息。

此时,北平已经和平解放,上级组织一些在战斗中表现出色的同志到北平参观,杜博本来也被安排在此次参观的队伍中。但杜博想念多年未见的母亲,便向组织请求回乡看望母亲。

得到组织的批准后,杜博激动地踏上了返乡的路程。

此时河北已基本解放,杜博很快顺利到达了阔别多年的家乡。参军多年来,杜博一直跟随队伍南征北战,对家乡的近况一无所知。

踏上故乡的那一刻,面对既熟悉又陌生的环境,杜博心中感慨万千。历经战火纷飞,曾经的家乡早已被战火洗涤得面目全非。他伤感地发现,村里的年轻男女很少,看到的大多是些年龄较大的长者。

听到杜博回来的消息后,杜家庄的乡亲们纷纷跑来探望,并询问他的父亲和哥哥以及其他一些参军孩子的消息。

面对充满期待的母亲和乡亲们,杜博不敢告诉他们,自己的父亲和哥哥都已牺牲了,而其他参军的孩子们,杜博其实也不知道在哪里。为了不伤大家的心,杜博只能告诉母亲和乡亲们,大家参军后被分配到了不同的部队,也许过一段时间他们就能回来。

乡亲们看到杜博身着军装,便饶有兴致地问起杜博在军中的职务。杜博老实回答自己是营长,有些人听了后有些不屑,随后又有人问道:「你手下多少兵?」杜博回答道:「一千六百多人。」没想到此话一出,问话的乡亲瞅了杜博一眼,扭头便走了。

看到老乡的反应,杜博不禁一愣,不知道老乡反应为何如此奇怪。

没想到才几天,村里便传出流言蜚语,说八路军一个营也就六百人左右,杜博一个小小的营长,怎么可能带一千六百多个兵?这分明是在说谎。

听到这些流言,杜博只能苦笑一声,不想做更多的解释。

一个营长能带一千六百多人的队伍,听起来确实有些匪夷所思。但事实是,杜博就是一个传奇。
能力超群成传奇

小小年纪就参军的杜博,刚上战场上就表现出无畏生死的勇气,日常生活中也非常积极上进,自学能力极强。组织上认为杜博是棵好苗子,便选派他到延安炮兵学校学习深造。

在当时的延安炮兵学校,重点培养的对象是排、连、营级炮兵技术指挥员,训练中使用的装备和火炮都是从日军和国民党阎锡山的部队缴获,与当时战场上作战的武器装备一致,非常有利于实际作战的演练。因此,杜博在学校里学到了非常实用的作战技巧,这为他后来上战场指挥作战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毕业后,杜博被分配到第四野战军,很快便升为营长。能成为营长,除了杜博自身过硬的专业能力,还因为他有着优于常人的人际交往能力。他不但懂人心,还善于说服人,经常一番话语便把对方说得心服口服。

当时,八路军中非常缺乏技术人才,而国民党军队中受过专业训练的技术人才很多,我党迫切地想从国民党军队中招揽一批有爱国心的技术人才,于是便把招揽人才的重任交到了杜博手上。

有一次,八路军和国民党七十一军炮兵团在四平攻坚战斗中,发现了炮兵团长是个「硬茬子」。这个团长姓潘,在作战中多次指挥部队压制住了我军的炮火,颇有作战天赋。

对于潘团长的负隅顽抗,我军本可以一举歼灭。但杜博爱惜潘团长是个人才,便向上级建议去说服他投降,上级同意了杜博的提议。

于是,杜博约潘团长对话。两人一番交流后,不知杜博用了什么话术,

此前负隅顽抗的潘团长瞬间决定放下武器投降,之后还心甘情愿地在杜博手下当了一个炮兵连长,成长为一个忠于我党的革命同志。

后来因工作需要,潘团长被调离杜博所在的炮兵营。临走时,潘团长依依不舍,还把自己多年来指挥炮兵作战的宝贵经验整理成一篇详细的笔记交给了杜博。

正因为杜博具有超强的劝降能力,此后,每当遇有劝降任务时,组织上便会安排杜博上阵,而杜博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劝降任务中屡获成功。以至于后来,很多国民党军官起义投诚时,都会提出一个条件,便是加入杜博的队伍。

随着时间的推移,杜博所在的营人数越来越多,最后居然达到了一千六百多人,远远超过了一个营的正常编制。

由于当时炮兵在作战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而杜博所在的营还经常肩负着高强度的作战任务,他手下的炮兵人才又都特别服杜博管理,为了队伍的稳定,上级也就特许杜博管理这一千六百多人。杜博也因此在第四野战军出了名,成为带领士兵最多的炮兵营长。

可让杜博没想到的是,他这个营长的名声,居然会在家乡遭到了质疑。但杜博一个营的人数与当时的正常营编制相比,确实不同寻常,普通老百姓不相信也是情有可原。

可杜博此时心中所想的,并非自己的名声,而是伤感于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痛。

战争带来的伤痛

这次回乡后,让杜博感触最深的是婶婶一家的遭遇。

回乡后,杜博看到了村里很多人家的门前都挂着「光荣之家」牌匾,这个牌匾,意味着家里有人在战争中牺牲了。

他儿时记忆中的很多好伙伴,都已不在人世。其中,便有他的两个堂哥。

得知他回家的消息后,婶婶在旁人的搀扶下急切地赶到杜博家里。一见到杜博,婶婶便激动地拽着杜博的胳膊问道:「孩子,你可知道你叔叔和三个哥哥们的下落?」

看着眼神充满期待的婶婶,杜博哽咽着说不出话来。因为在此之前,杜博已经听母亲说起过婶婶的故事。

母亲告诉杜博,说之前已经有政府工作人员找到过婶婶,告诉她家里已有三人阵亡,让她去领取政府1500斤小米的抚恤。

按照当时的政策,家里只要有人参加八路军,阵亡时村里都会给予每个家庭500斤小米的补贴。

可婶婶不相信这个消息,说要再等等看,万一消息弄错了呢。此时,杜博也只能告诉婶婶,说他们可能还在战场上。

看着婶婶失望离去的蹒跚背影,杜博心中五味杂陈。曾经温暖的一个家,现在只剩下孤苦伶仃的一个婶婶,这就是战争带给人们的巨大伤痛。

杜博知道,其实婶婶不愿意去领取这1500斤的小米,是因为她不想断了对亲人的这份念想。她认为,只要不去领取,亲人在她心中便是一直活着的。

几天后杜博回到部队,继续参加全国的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杜博于1950年又参加了朝鲜战争,并在战场上经历血与火的考验后,于1952年从朝鲜战场回国。

回国后,杜博到处托人打听婶婶一个下落不明的儿子,才知道婶婶唯一剩下的儿子杜欣也已经于三年前在兰州战役中牺牲。杜博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婶婶,可婶婶却不愿意相信这个消息。

1955年,杜博再次回乡看望母亲时,发现婶婶的家里一直没人,就问母亲婶婶去了哪里。母亲悲痛地告诉杜博:「村里人都说你婶婶疯了。她拒绝去政府领取500斤小米的抚恤,却拄着拐杖,一路乞讨去兰州找儿子了。」

听到此话,杜博再一次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唯一的儿子是婶婶活下去的希望,她再次拒绝领取500斤小米,是她选择相信儿子还活着,这样她才有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

战争对人们的影响是深远的,战争中失去亲人的家庭太多太多。在杜博的家乡深泽县,抗战时期的总人口只有七万左右,但参加八路军的群众却高达八千多人。而杜博所在的杜家庄,不到千人的小村庄,就有三百多人参军,最后活着回去的人却寥寥无几。

新中国成立后,杜博成长为旅大警备区参谋长,于2019年3月1日因病逝世,享年91岁。

为了祖国的和平安定,无数人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在国家大义面前,无数的小家庭和个人舍弃了个人利益,只为了换取更多人的幸福。

当下的我们,在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时,更应当铭记那些为国家和民族利益牺牲的英雄,学习他们身上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添砖加瓦。

参考资料

[1]杜博同志逝世 中国军网 2019-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