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清朝有一个很特殊官职叫「道台」,几乎没人能说清他究竟是干啥的

2024-01-30历史

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文 | 渣叔

编辑 | 渣叔

前言

「诲盗须知有自来,贪官污吏祸之胎。」

从古至今,贪污一直是为人所痛恨而又无可奈何的社会问题,大大小小的贪官污吏散落在政治网上,吮吸着百姓的鲜血,用他人的骨肉堆砌自己的金玉豪宅。

而在清朝,有着这样一个职位——它权责不明,管理不严,各方势力鱼龙混杂,直接成为滋养饕餮之徒的完美温床。

这个职位就是「道台」。

那么,这道台到底是何方神圣?它缘起于何时,职责为何?

道台变迁录

道台,又称道员,是清朝的一个特殊的官职 ,尽管道台这一职位名称,直至清朝年间才确定下来,但类似的官职, 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有雏形。

北朝之际,政局动荡,各族政权为应对边患及军事需要, 在边境及军事要地设立了许多临时性质的军事区和监察区,统称为「道」。

这些道没有固定边界,也无长期设置, 多为执行特定军事任务或应对一时疆域防务的弹性设立 ,当某地战事平定或任务完成,相关道便自动撤销。

隋唐时期,中原王朝统一,国力强盛,边患不再是主要威胁,各地军事冲突也大为减少,于是「道」逐渐丧失军事属性, 转而被广泛用于常设民政管理。

唐代全国被划分为 多达二十三个道 ,城区人口众多的州县还特设了分道以便灵活调度。

明代中叶以后,边防战事再起,为应对明廷统治危机, 「道」职能又转为政军监察 ,内容从民政财政逐步拓展到军队监察。

形式也从固定管理向临时性巡察转变, 这使得明代道台可以弹性地在局势动荡的边疆与内地之间移动 ,一时间发挥巨大作用。

清朝入主中原后,沿用并改良明制, 道台、道员等官职才逐步形成清代特色 ,但直到乾隆十八年,相关制度才正式确立。

最初道台多为正四品,可在朝廷发言 ,但地位并不显赫,后由于职责需要, 许多中二品和正三品官员也担任道台 ,更获准密折封奏权,导致道台权限时强时弱,无法掌控。

个别道台只能巡视地方游说各级官员,另一些道台则可左右官场人事升迁 ,这种无常的强弱状态,令清代地方官场既惶恐又混乱。

光绪年间, 李慈铭等御史曾多次请废道台官职 理由是职权过大,易生腐败滥用 ,并建议由巡抚衙门直接管理各地事务, 但此举触动了清廷官僚体系的既得利益,终未被采纳。

道台:清朝地方官制中的枢纽

道台作为清朝地方官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权力与职责涉及地方政务的方方面面。

从职能上看, 道台分为专职和兼职两种 ,专职道台如河道、粮道等,只负责对应职能范围内的事务,兼职道台则由按察使、布政使等官员兼任。

江苏、山东等地商品经济较发达的省份,专职道台较少,而主产粮食的省份,粮道道台则较多, 这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以粮道台为例,它负责购买、运输、储备等粮食事宜,保证粮食供给,在清代,粮食直接关系到人民的温饱,民以食为天,因此, 粮道台的设置尤为重要。

在主产粮省份的粮道台, 其数量之多、事务之繁可见一斑 ,光绪年间,部分地区粮道台才开始裁减。

另一方面,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江苏等地的粮道台数量相对较少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地经济的变迁。

盐道台也扮演重要角色 ,它管理盐的生产和销售,使百姓有盐可腌,在清代, 盐业为国家专卖,购买盐对普通百姓来说是必需的。

因此, 盐道台要确保本地区不同用途盐的供给 ,使各类盐通过交易流通到指定地区,相对于其他道台来说,盐道台的主要工作较为简单,其待遇也较好。

此外, 河道台治理水利工程 ,确保河运畅通,以山东的运河道,江苏的河库道为例,它们就是管理河工的道台。

这些河道道台一直到清末光绪年间才逐步减少,而天津还专门设有 海关道台 ,负责管理海关税务等事宜。

从管理内容看, 道台左右着地方的民生经济 ,上述诸道台的设置,都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它们或管理粮食贸易,或治理水利工程 ,从不同侧面保障了老百姓的温饱, 这充分表明了道台作为地方官制的重要性。

从权力大小看,道台虽不能决策, 但执行政策过程中可自主权较大 ,它既受限于专职的范围,又因接触机密事务而握有一定实权, 这使得道台成为一个既不大又不小的官阶。

以清初设立的军机处为例,它下令道台可以直接向皇帝禀报情况,这无疑扩大了道台的权力,到清末, 许多人花重金买官入道台职位 ,可见道台的重要性日益增大。

总之, 道台作为连接省级与县级的枢纽,其权责涉及经济民生等众多方面 它左右着地方的发展,也影响着百姓的幸福,从粮道、盐道到河道的设置,都印证了这一点。

亡国之源:看清朝如何为道台的腐败埋下祸根

清朝中后期,土崩瓦解,满清王朝走向衰亡, 历史上传统的解释多数认为是外患入侵加速了帝国的覆灭。

然而,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在因素, 那就是基层官僚制度的变质 尤其是道台制度的腐朽,更是清朝步向灭亡的重要原因。

道台原本是清朝地方管理体系中的「润滑剂」 ,它承上启下,使上下级部门顺畅衔接,提高行政效率,然而事与愿违, 这一中介机构逐渐成为祸乱之源。

道台的主要问题在于 职责不明,权责不匹配 ,盐铁大臣这样的要职,可以决定盐的产量分配,权力极大。

但是,它的地位却不稳定, 有时候可指挥县官,有时连县官都不如,职责时大时小,地位时高时低 ,使其难以问责追诉。

再加上清朝实行捐官制, 许多门第不高、能力平平的人通过捐钱入局当官 ,这些道台对本地事务不熟,处理问题能力不足,反而使地方管理更加混乱,于是, 暴力搜刮、滥用职权、与商人勾结谋私利的道台此起彼伏。

结果就是 百姓怨声载道,国家的政策也难以落实 ,李鸿章的洋务运动本可续清朝几十年国祚, 最终却被贪污成空包弹的军火道台搞得人仰马翻 ,由此可见, 道台制度的失控是清朝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

而这一切的根源,则在于皇权的衰落 ,道光以后,清廷的管治能力日益下降,咸丰、同治、光绪等帝一再放权给具体官僚,减少皇权对地方的直接控制,这为地方官员的自治提供了空间。

各地道台得以「一山更比一山高」,权力失衡问题日益严重 ,同时,由于地方官不对中央负责,朝廷的政令也难下达基层,政策落空, 这一恶性循环最终酿成了满清的覆灭。

当基层官僚中枢溃败、皇权日薄,清朝衰亡已成定局, 道台制度的失控是灾难来临的标志 ,它加速了帝国命运的完成,正如一位史学家所言: 「道台的失败,就是清朝的失败。」

由此可见, 清廷对地方官僚的管制不能放任自流 ,它需要建立统一且高效的监督机制, 平衡各级官僚的权力制约关系,避免出现失控,这是中央专制帝国延续稳定的必要条件。

否则, 一旦皇权势微、地方势力高涨,满清覆灭就是迟早的事 正是由于清朝未能找到这一制衡之道,才导致基层官僚制度的全面变质,继而酿成了帝国的最终覆灭。

结语

道台这一角色在清朝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的职责范围广泛且具有一定的机动性,然而,随着清朝的发展, 道台逐渐成为统治者敛财的工具 ,并且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

例如,由于下达任务的官员官职不同,造成了道台官位不明确的状况,使得百姓感到困惑。

此外,道台的机动性和临时性 使其在出现问题时无法落实实责,加上捐官制度的负面影响,使得宫中的皇帝无法真正了解地方管理的情况,进而导致地方管理混乱、腐败等问题。

在阅读此文后,烦请您关注+评论,方便后续事件有新的进展能够让您迅速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