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穷弱秦国崛起之谜?从经济学角度看商鞅变法!

2024-02-28历史

秦国以放马奴隶起步,到穆公称霸西戎,但进入战国时期弱到濒临亡国,却经过商鞅变法后一统天下,本文将从经济学角度,解读秦国崛起之谜.

一、穆公称霸

秦国始祖恶来是商朝重臣,因阻挡武王伐纣被杀,他的后代沦为西周奴仆,直到非子擅长养马,得到周孝王宠幸,才受封于秦邑。

秦非子死后经历四位君主,就到了秦襄公手中,这时申侯联合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后,众诸侯拥立姬宜臼为王,即周平王,因为惧怕犬戎祸乱而决定迁都洛邑,秦襄公因为护送平王东迁有功,受封为诸侯,并将岐山以西土地赐予秦国,秦国正式立国。

不过周平王给到秦襄公,仅仅是一张空头支票,因为当时周王室岐山以西土地落入西戎手中,秦襄公只有打败西戎,才能夺回土地,其本人就死于讨伐西戎途中,直到其子秦文公才夺回岐山以西土地,收编周朝遗民,奠定秦国基础。

此后秦国一路向西扩张,势力逐步达到关中和渭水流域,到秦穆公任用百里奚等贤臣,才开始东出称霸,他趁着晋国内乱,两立晋君,企图通过控制晋国,对中原施加影响。

可惜的是,秦穆公立的第二任晋君过于优秀,他就是历史赫赫有名晋文公重耳,后者不仅击败楚国成为春秋霸主,同时还利用秦晋之好,忽悠秦穆公攻打郑国,以为晋国增添土地,好在被烛之武点醒,才没有为晋国做嫁衣裳。

不过秦穆公东出野心未变,他在晋文公病逝后,又悄悄出兵伐郑,却被弦高献牛智退秦兵,到回来时又在崤山中晋国埋伏,从此秦穆公意识到,强大晋国是秦国东进障碍,他果断转头向西,灭国十二,益地千里,称霸西戎,奠定了春秋四强地位。

然而秦文化承袭商文化先鬼神而后人理念,从国君到卿大夫都喜好殉葬,其中秦穆公去世后,相传陪葬了177人,不乏子车三氏等良臣猛将,国人哀之赋【黄鸟】,几乎将得力助手都带走了,一代接一代这么干,换个国君洗一次牌,不仅让秦国人才断层,同时也让秦国人口难以增长,秦国国力只能原地踏步甚至退步。

此外秦穆公去世后,继任国君几乎不再往西开疆拓土,而是贪图中原霸主虚名,积极死磕晋国,其中秦康公和秦共公多次偷袭晋国后方,如「令狐之战」、「河曲之战」和「辅氏之战」,却难得一胜,还被晋国夺去数座城池,即便此时晋国霸权摇摇欲坠。

秦桓公则在和晋楚两国签署和平协议后,转身就忽悠白狄攻打晋国,还告诉楚王趁此机会干一票,但人家楚国刚和晋国打完,就想休养生息不想参与,就把这事告诉晋国,于是晋厉公直接一篇【绝秦书】,把秦国祖宗三代骂了一遍,还带领齐宋八国诸侯和周天子军队,共同讨伐秦国,一路打到秦国都雍城,让秦国差点亡国.

二、献公改革

秦国通过百里奚改革,建立了稳固奴隶制社会,但是到了战国时期,秦国就跟不上时代变化,尤其是铸铁冶炼柔化技术发明,让铁器广泛应用于铁农具,大大提升农业产出,但秦国境内却因为缺少铁矿,从而没有足够铁农具,难以发展农业,因而秦国经济还是以畜牧业为主,较少产出让秦国奴隶主贵族奢望更多权力和封地,

从秦厉共公开始,高层内部就相互争斗,国君则用暴力手段维护自己地位,其子秦躁公去世后,秦国高层贵族就拥立其弟秦怀公登基,但诡异是登基前,秦怀公并不在国内,而是晋国作人质,因此史学家普遍认为秦怀公实质上高层贵族控制傀儡,四年之后就被逼迫自杀。

这时秦怀公儿子早已去世,只能立秦怀公孙子,即秦灵公登基,但他在位仅仅十年就去世,应由他的儿子嬴师隰即位,但后者只有九岁,高层贵族又拥立秦灵公叔叔嬴悼子继位,就是秦简公,他在位期间被魏国夺去河西地区,西边义渠又蠢蠢欲动,秦国面临亡国风险。

等到其子秦惠公即位后,通过十年时间整顿内政,终于能够腾出手夺回河西,但征调了50万精锐进攻魏国,却在阴晋之战中被吴起5万魏武卒全歼,这让秦惠公好不容易树立起来威信瞬间崩了,仅仅过了两年时间就抑郁而死,其嫡长子秦出公即位时只有两岁,这时秦国高层贵族又开始作妖了,扶持流浪魏国公子嬴师隰回国夺位.

他就是秦献公,妥妥狠角色,不仅拒绝了魏国帮助他回国夺权,同时还展现出高超手腕,避免再次被贵族架空风险,将首都从旧贵族势力最强雍城迁到栎阳,摆脱旧贵族影响.

他没有在栎阳建豪华宫殿,而是建成军事基地,在这里没有任何贵族封地,而是推行县制,归他直接管理,同时招纳流民鼓励开荒种地,发展商业征收营业税,还把人口编在军事组织中,很快秦国税收和兵员都有了。

此外献公上台就把人殉制度废除了,这不但让秦国摘去了蛮夷帽子,还树立了他仁德之君人设,国内支持更加稳固,甚至鼓励生育,对生儿子家庭给与特殊奖励,生的越多奖励越多,由此帮助秦国积聚人才和增长人口,让秦国国力持续增长.

此后奋进中秦国,开始考虑一雪前耻,对准了占据河西之地魏国,公元前366年,魏国联合韩国在秦魏边境修建防御工事,没成想秦献公直接派兵推平要塞,还打败了韩魏联军.

公元前364年,秦献公发虎狼之师,直扑河西郡,斩首魏军六万,让中原震动,东方六国对秦刮目相看,周显王赶紧派人祝贺,封秦献公为伯,从而达到秦穆公级别。

公元前362年,秦献公发起少梁战役,俘获魏国重臣公叔痤,但此战后不久,秦献公就去世了,这让魏国松了一口气,河西地区也暂时平静下来。

可以说,秦献公废除人殉和鼓励生育,成为秦国国力增长基础,推行县制,鼓励开荒和种地,以及军事编户,则为后来商鞅变法打下制度基础,还有河西大战则一扫秦国数百年颓势,让魏国不敢小视秦国而灭之,给商鞅变法换来二十年和平时间,但不顾国力发起河西战争,依旧让秦国处于亡国边缘。

三、商鞅变法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嬴渠梁即位,为了打消魏国攻秦借口,放归公叔痤,并割地与魏议和,但魏国领兵主将庞涓却鼓动魏王,联合东方六国图谋灭秦,甚至还策划秦国西部戎狄部落叛乱,东西夹攻将秦国逼入绝境。

不过秦孝公却天纵奇才,先是团结长公子虔,迅速稳定秦国王族及老世族,得以一致对外,后又利用时间差,用反间计诱导西方戎狄部落先出兵而灭之,然后以此挑起韩赵魏三国矛盾,拆散了东方六国联盟,甚至绑架魏国商人,让魏国不敢发动灭秦之战。

至此秦孝公即位之初亡国危机解除,但他深感秦国体制弊端积重难返,不通过深彻变法无以图强,于是发布了足以载入史册求贤令。

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 ,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此时身居魏国的卫鞅,因中庶子身份,虽得到公叔痤举荐,却不得到重用,看到秦孝公发布求贤令后,深感这是五百年一卷雄文,因为它一者痛说国耻,历数先祖四代乱政,开旷古先河,二者求霸业不求吏治,深处穷弱竟能做鲲鹏远望吞吐八荒,三者胸襟开阔,敢与权臣分享秦国,公器之心可昭日月,只此三点堪称真心求贤。

于是卫鞅携带李悝编著【法经】西入秦国,但他对秦孝公能否采纳法家强国心存疑虑,于是就有三试秦公历史故事,先是以老子道家无为而治学说,要秦国回到三皇五帝时期原始人生活,让秦孝公打起瞌睡,然后是以孔子儒家王道学说,从武王伐纣讲到周公旦,满口仁义道德,气得秦孝公拂袖而走,直到第三次才亮出法家治国干货,让秦孝公眼前一亮,两人甚至聊了几天几夜,还结成了公如青山,我如青柏的君臣生死同盟.

卫鞅还对孝公指出,东方各国强国范式不同,魏国是甲兵财货之强,齐国是明君吏治之强,楚国是山河广袤之强,这三国都非根本之强,原因在于变法只走到半途就停止了,秦国强国要走深彻变法之路.

事实上法家作为战国时期一个学派,还分为三个支流,即慎到势治派强调加强君主权力推行变法,申不害术治派强调驾驭群臣和推行法令策略,卫鞅法治派则强调绝对法治,凡事依法而行。

于是卫鞅为了在秦国百姓心中树立法治权威,就在公元前359年,在秦国南门口立起一根三丈高木柱,并出告示谁能将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赏黄金十两,但由于秦国政府做事历来虎头蛇尾,得不到人民信任,导致围观人很多却没人去搬,直到赏金提到五十两,才有人抱着试试看态度搬到北门,结果马上得到五十两黄金,这下秦人沸腾了奔走相告,这就是历史有名的徙木立信故事.

卫鞅就是利用这个小成本策略,帮助秦国政府获得了百姓信任后,就颁布【垦草令】,主要内容是重农抑商,削弱官吏贵族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以及实行全国统一土地税租制度,目标是短期内实现国家财富增长,同时没有废除秦国贵族特权和井田制两项根本政治经济制度,以减少变法启动阻力。

公元前356年,【垦草令】取得成功后,卫鞅升任左庶长,开始在秦国国内推动第一次变法,核心在于废除旧世卿旧世禄制,即废除秦国奴隶主贵族特权,实行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同时深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垦荒,规定生产粮食布帛多可免除劳役和赋税,限制商人经营范围并征重税,还有禁止私斗,禁止游民,增加连坐法,轻罪用重刑,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这三大举措大大增加了秦国税赋和兵徭役来源,让秦国民众勇于公战。

公元前354年,秦国趁魏国进围赵国邯郸时机,出兵占领少梁,两年后又趁齐国大败魏军于桂陵时机,出兵占领魏国故都安邑,但此时魏国依旧强大,并很快反攻,秦孝公只能与魏国修好,并归还了所得魏地。

公元前350年,卫鞅推动秦国第二次变法,核心在于废除奴隶主贵族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允许自由买卖,同时废除奴隶主贵族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中央直接管辖地方,在此基础上编订户口,统一度量衡,按人口征收军赋,这三大举措是大大刺激了秦国生产力发展,增强了中央集权,让秦国具备东出实力。

公元前340年,卫鞅向秦孝公进言,秦魏两国互为腹心疾,不是魏国吞并秦国,就是秦国吞并魏国,当前魏国在马陵败于齐国,主力被歼而国力大损,这正是秦国攻击魏国时机,如果魏国打不过秦国,就会向东迁徙,如此秦国就可以占据黄河和崤山固有地利优势,向东制服诸侯,这是成就帝王大业。

于是秦孝公任命卫鞅为主帅,发动了收复河西之战,魏国则以公子昂率军迎战,卫鞅以结盟罢兵为名,诱请公子昂过营会见,却暗中埋伏将其俘虏,并乘机向魏军进攻,导致魏军因毫无准备和军无主帅而大败,尤其是最后一支魏武卒部队覆灭,让魏国不得不割让河西部分土地求和,秦国终于洗刷了百年耻辱,卫鞅则因河西战功受封商於十五个邑,封号为商君,由此史称商鞅。

可以说,商鞅变法最关键举措有三项,其一是废除分封奴隶制,建立中央集权封建县制,动员了底层人民力量,其二是废除奴隶主世袭特权,建立军功授爵制度,提供了底层人民上升通道,其三是废除国有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最大程度激发了底层人民劳动积极性,这是商鞅变法高于李悝变法地方。

同时还强化了李悝富国强兵理论,其一是相对李悝农商并重,商鞅首开重农抑商先河,其二是人口增长创造财富,商鞅还推行异子之科,强制实行个体小家庭制度,首开人头税先河.

此外商鞅并不像秦国历代先君那样贪图霸主虚名,甚至不顾国力东出,而是懂得要先变法实现国力增长,同时审时度势分析魏国国力变化,才发起河西之战,一战奠定秦国东出基础。

四、惠文拓土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因病去世,太子嬴驷即位,他就是秦惠文王,太子傅嬴虔等诬告商鞅造反,商鞅有口难辩只得逃亡,逃到边关欲借宿旅舍,却被告知商君之法留宿无凭证客人,要连坐治罪而不敢收留,这时商鞅才感叹新法遗害到这种地步,这就是作法自毙来历。

商鞅想逃到魏国去避难,但魏国因他背信生擒公子昂而拒绝入境,他只能秘密潜回封地商邑,试图举兵自守,但秦国发兵讨之,杀商鞅于郑国渑池,还将其尸首带回咸阳处以车裂之刑。

惠文王之所以诛杀商鞅,其一是商鞅功高盖主,秦国只知商君之法,不知道秦君,只有杀了商鞅,才能稳固新立秦君地位,其二是商鞅废除贵族特权、轻罪重罚和轻视教化,几乎得罪了秦国所有阶层民众,秦君需要用商鞅鲜血,抚平秦国民众对新法仇恨,才能更好推行秦国新法,实现秦国稳定强大。

于是惠文王虽然铲除了商鞅,却发布告示商君之法,非害民之法,而是富国强兵之法,秦国必遵之,同时还借机铲除了甘龙等一批秦国老世族势力,从此让商君之法深入人心。

公元前334年,嬴驷欲参加徐州相王,却被魏惠王阻拦而恼羞成怒,借此在公元前333年任命公孙衍为主将,对魏发动雕阴之战,斩首四万五千人,又在公元前331年任命嬴卬为主将,再次攻击魏国河西,斩首八万,生俘魏将龙贾,至此魏国再无力与秦国抗衡。

公元前329年,秦国两路出兵,北路以河西为基地,渡河攻魏河东,占领汾阴和皮西,南路以阴晋为基地,攻占曲沃、焦城和蒲城,逼迫魏国求和,并用张仪之谋,通过归还曲沃和焦城,换来魏国将上郡15县全部献秦,至此黄河以西土地全部归秦,同时还完全掌握黄河天险,控制了东进中原通道,战略上居于优势地位,奠定了进军中原基础.

公元前318年,公孙衍鼓动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军攻秦,推选楚怀王为纵长,秦国集中精锐部队于函谷关对峙联军,利用燕楚两国进军缓慢机会,派遣嬴疾在修鱼一战,斩首韩赵魏联军八万,一举击破合纵五国联军.

然而秦惠文王却清醒认识到,秦国强大已经引起东方六国恐惧,足以让它们联合起来抗秦,但秦国实力还没有达到单挑六国水平,于是不再着急东出攻击三晋,而是再度向西开疆拓土,以增长秦国国力.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否决了张仪攻韩,入三川以窥周室建言,而是采纳司马错献策,认为巴蜀内乱,秦国正可取其地广国,得其财富民,于是派遣大军平定巴蜀,从此成为秦国第二个粮仓,更是后来秦赵长平之战胜负关键。

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利用张仪入楚反间,许以割地商於六百里,诱使楚怀王绝齐,之后却说只有六里,这让楚怀王气冲斗牛,发动大军攻秦,却在丹阳之战中,被秦将嬴疾和魏章重创,楚军主帅屈匄等七十多名高级将领被俘。

楚怀王大怒又调集全国军队发动进攻,又在蓝田之战中大败,秦军乘胜追击,占领了楚国汉中之地,至此秦国关中、汉中和巴蜀连为一体,居高临下扫平六国大势已成。

总结

秦穆公春秋称霸,国事有成,却因人殉制度毁坏秦国持续强大的人才和人口基础,再加上后继秦君不顾国力死磕晋国,只为追求中原霸主虚名,以及秦国农耕文明落后导致四代贵族乱政,让秦国长期处于亡国边缘。

秦献公继位后,废除人殉制度和鼓励生育,奠定了秦国国力增长基础,同时迁都栎阳,不仅避免再次被贵族架空风险,同时还以魏国李悝变法为模板,招纳流民开荒种地,发展商业征税,更创新性推行县制,实行军事编户,为后来商鞅变法打下制度基础,但不顾国力发起河西战争,依旧让秦国处于亡国边缘。

商鞅变法最关键举措有三项,其一是废除分封奴隶制,建立中央集权封建县制,动员了底层人民力量,其二是废除奴隶主世袭特权,建立军功授爵制度,提供了底层人民上升通道,其三是废除国有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最大程度激发了底层人民劳动积极性,这是商鞅变法高于李悝变法地方。

同时商鞅强化了李悝富国强兵理论,首开重农抑商和人头税先河,更重要是不像秦国历代先君那样贪图霸主虚名,甚至不顾国力东出,而是懂得要先变法实现国力增长,同时审时度势分析魏国国力变法,才发起河西之战,一战奠定秦国东出基础。

秦惠文王丝毫不弱于秦孝公,少年即位的他,诛杀权臣商鞅又不废新法,秦国得以稳定强大,更难得是时刻以秦国国力实际出发,既能重用张仪,连横之策各个击破东方六国,又能不贪图天子虚名,重用司马错,平定巴蜀,拓土以富国,而后攻楚夺取汉中,从此秦国关中、汉中和巴蜀连为一体,居高临下扫平六国大势已成。